2023年,中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船队,成为世界第一大船东国。
世界知名航运研究公司克拉克森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12日,中国船东所持有的船队规模已经达到2.492亿总吨,在全球市场份额占比为15.9%,超越希腊,成为世界最大船东国。
“希腊虽然运力多,但主要是为别人的贸易做支撑,而中国其实是为自己工作。”《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3)》执行主编徐晨对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说到底,航运还是为了贸易服务。
中国船队出海的最大原因是贸易,海运承担了中国约95%的对外贸易运输量。海关总署信息显示,2022年中国的进出口商品总金额攀升至6.31万亿美元,上涨4.4%,排名全球第一。
繁荣的航运由庞大的需求驱动。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新闻发布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世界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位的港口中,中国分别占8席和7席。
但中国只是在总吨这一指标上获胜,在载重吨位和船队资产两大指标上,中国与航运领域的老对手希腊和日本还在进行激烈角逐。
从航运大国驶向航运强国,中国还需要克服船队大而不强、结构不合理,船舶数据及海上导航服务缺失等问题。
超越希腊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船东国
截至8月12日,中国船东所持有的船队规模已经达到2.492亿总吨(总吨位),在全球市场份额占比为15.9%,正式超越希腊成为世界最大船东国。
何为船东国?船东是指《船舶所有权证书》的合法持有人,也即是合法拥有船舶主权的人,可以是一个公民、一个法人、一个公司或者是一个集团公司,而船东国则是这些拥有船舶主权人的所在国家。
成为最大船东国,意味着中国拥有最大规模的船队,这里的“最大”主要是从总吨位这一指标上体现的。目前中国船东持有船队的总吨位达2.492亿吨,第二名希腊为2.49亿吨,日本为1.81亿吨。
但中国只是在总吨这一指标上获胜,在其他指标上,与航运领域的老对手希腊和日本还在进行激烈角逐。
例如载重吨位,在这一项上,航运强国希腊是冠军。希腊船队的载重吨位达到4.23亿吨,占全球比重18%。而根据中国航海日论坛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海运船队运力规模达3.7亿载重吨,较10年前增长1倍,居世界第二。
船队资产这一项上,日本船东为世界第一,资产达1966亿美元。中国船东居世界第二,资产值为1901亿美元;第三名希腊稍低一些,为1561亿美元。
不难看出,无论评价指标怎么变,中国、希腊、日本三个船东大国都牢牢占据榜单前三名,只是在不同指标上变化位次。
这样的航运争霸从若干年前就开始了。
克拉克森数据显示,从总吨位这一指标出发,希腊船队在2008年以前一直拔得头筹,2008年被日本反超,2014年又重回第一名。这期间,中国船队的规模一直在稳定、持续地扩张,于2018年超过第二名日本,2023年问鼎世界第一。
为什么希腊是传统航运强国?作为西方海洋文明的发源地,希腊是世界上最早进行造船和海上航行的国家之一,造船和航海水平高超。
希腊连接欧亚非,濒临三海,但国土面积狭小,人口稀少,只能依靠海上贸易发展经济,这也倒逼其航运的发展。
地理位置优越、航运历史悠久且水平高、海岸线曲折港口众多、政府大力补贴、地缘政治角色友好……多重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希腊成为全球航运巨头,航运业占希腊GDP的近7%。
作为四面环海的岛国,日本与希腊位置相似,即国土地貌对经济发展有较大限制,故而海上进出口贸易成为日本经济的生命线。在2022年全球前十大贸易国中,日本排名第五,其工业发展所依赖的石油、天然气、金属等大部分都由外国进口。
但中国与上述二者的情况不同。
论国土面积,中国领土辽阔广大,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论地形地貌,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中国均有分布,足以支撑大多数产业类型发展;论市场规模,中国有14.12亿人口,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完全能够自给自足。
既然如此,中国为什么要发展航运,又是如何成长为全球最大船东国的?
中国船东夺魁,为什么?
“希腊虽然运力多,但他们主要是为别人打工,为别人的贸易做支撑,而中国其实是为自己工作。”徐晨对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航运说到底是为了贸易服务,贸易是最重要的。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航运主要为贸易服务。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达15万亿美元,对外贸易也已升为世界第一,占世界外贸总量的12.5%。
外贸既有引进来,也有走出去。海关总署信息显示,2022年中国的进出口商品总金额攀升至6.31万亿美元,上涨4.4%,继续在全球各国中位居榜首。
出行一客(ID:carcaijing)从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了解到,目前全国水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比分别达到16.9%和53.5%,海运承担了中国约95%的对外贸易运输量。
全球各国都在做外贸,为什么中国的船队规模可以扩张到世界第一?发达的造船业,是支撑中国船队远航的基石。
百科全书记载,中国船舶发展史源远流长,大致经过舟筏时代、帆船时代、轮船时代以及当代造船业时代四个阶段。最早的舟筏可追溯到8000年前在浙江萧山出土的独木舟,其年代与世界上最早的荷兰独木舟相当。
改革开放后,中国船舶工业实现了许多跨越: 1982年,中国船舶进入国际市场;1994年,中国船舶产量位于世界第三位;2005年,中国船舶产量突破1000万载重吨;2008年,中国建造的第一艘液化天然气(LNG)船在上海交付船东;2010年,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全面跃升为世界第一位,并且排名保持至今。
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均位居世界第一,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完工量代表着我们造船的能力过硬,新接订单体现我们市场能力强劲,手持订单意味着蓄水池足,安全边界宽。”广东省船舶工业协会秘书长陈建榕说。
2024年1月1日,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将从上海启航。中国船舶集团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邮轮办公室主任易国伟表示,这补齐了中国在船舶建造领域的最后一块短板,建成后,中国的造船业就是全世界唯一一个能够覆盖所有主流产品的国家。
届时,中国将集齐航母、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大型邮轮——造船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
向“绿色”和“智慧”进发
港口是航运的呼吸口,繁荣的外贸也带来了繁荣的港口。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至2022年,全球前十大集装箱港口中,中国港口占位7席,分别为上海港(1)、宁波舟山港(3)、深圳港(4)、青岛港(5)、广州港(6)、天津港(8)和香港港(9)。
中国港口的崛起要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对外关系的发展和改革开放国策的实施,1980年至1990年,中国建设了200多个深水泊位,港口吞吐量年均增长超过4000万吨。
2000年,上海港跻身世界港口前十名榜单,位居第六名。2010年,上海港冲顶至世界第一。2022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30万标准箱,连续13年保持全球第一的位置。
展望未来,“绿色”和“智慧”,日益成为中国航运发展的两大关键词。
11月17日召开的2023天津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上,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付绪银表示,绿色智能是航运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推进绿色航运业低碳转型,整体提升航运业全要素、全链条数字化水平。
(11月16日,汉江首艘纯电动集装箱示范船在武汉首航)
青岛海西重机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设计所所长易红军表示:“我国港口在快速迈向智能化,甚至是无人化,这也要求我们从产品的设计端、建造端就进行创新改变。”
不仅是港口,船舶建造也贯彻着这一发展落点。去年交付的30万吨超大型原油船“新伊敦”号,两对大型硬质翼型风帆由我国科研团队自主研制。“新伊敦”号用经济航速营运中东至远东,可以减少碳排放约2900吨。
面向高质量发展,中国航运业未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例如,中国船东的船队结构价值较低,主要为干散货和集装箱船队,在高价值的油船、LNG(液化天然气)上数量不算多。船队总吨位排名第二的希腊,其油、气船队占比高达54%,而中国只有29%。
根据央视新闻报道,近两年中国LNG运输需求和汽车运输需求井喷,但中国在这些领域的运力规模仅处于全球第二梯队;中国船舶在国际航行中,还需要依赖美国、日本等国提供的气象导航数据,这有可能成为未来“卡脖子”的风险点。
对此,徐晨的态度较为乐观:“现在国内的LNG进口量很大了,慢慢我们会在这个板块获得更多的资源。在造船方面,我们也有能力建设全球最大型的LNG货船。这种情况下,中国LNG船队的发展必然会迎来上升期。”
从航运大国到航运强国,中国船东仍需不懈努力。
(一辆自动驾驶卡车正驶往上海洋山港,摄/王静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