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芝麻智能:国产芯片的“春天”与挑战
艰难的“开门”之路
今年全国多地出现“倒春寒”,尽管已入春,但气温回升缓慢。然而,在车企智能化浪潮推动下,国产芯片企业黑芝麻智能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不过,其现状并不乐观。
3月底,黑芝麻发布的2024年业绩公告显示,这家企业在2023年亏损48.55亿元后,2024年实现盈利。数据显示,黑芝麻2024年营收4.74亿元,同比增长51.8%,其中自动驾驶产品及解决方案收入为4.38亿元,同比增长58.5%;毛利率从24.69%提升至41.1%,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利润为3.1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黑芝麻2024年的经营亏损仍达17.5亿元,盈利源于“向投资者发行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这一营业外收入。简单来说,是将上市后股价上涨带来的账面收益计入了利润之中。
尽管如此,黑芝麻确实在2024年迎来拐点。经营亏损和经调整亏损净额增幅放缓,营收与毛利保持高速增长,同时在比亚迪、吉利、东风等合作伙伴的拉动下,产品交付规模扩大。
回顾发展历程,黑芝麻从2019年发布首款车规级自动驾驶芯片——华山一号A500开始,逐步推出华山二号A1000、武当系列跨域计算芯片等产品,并在去年成为国产智驾芯片第一股。
然而,黑芝麻急需打开“规模效应之门”。受限于大客户数量少、爆款车型绑定不足等问题,其市场份额增长面临挑战。2022年和2023年,英伟达和地平线稳居车规级高算力SoC出货量前两名,合计占据中国市场超85%份额,而黑芝麻占比仅7.2%。
踩中智驾变局“风口”
过去几年,智驾芯片市场竞争格局独特:低端芯片为主导,高端次之,中端芯片几乎可忽略不计。据多份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低算力芯片出货量占比超70%,高端芯片占比21%,中端芯片仅5%左右。
随着市场变化,中端芯片性价比优势逐渐显现。黑芝麻华山A1000系列单价约15-100美元,低于高通SA8540P(100-150美元),虽略高于德州仪器TDA4VM,但算力优势明显,使其在10-20万元车型中更受欢迎。
得益于九韶NPU架构突破,黑芝麻华山A2000和武当C1200系列芯片在算力扩展、兼容性、能效比等方面表现突出,有望支持L4级别自动驾驶及全场景通识智驾。
突围还需全方位“补板”
尽管基本盘扩大,黑芝麻仍面临激烈竞争。一方面,英伟达、地平线等厂商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蔚来、小鹏、吉利等车企自研芯片快速推进。
黑芝麻缺乏“爆款”车型标杆效应,且软件能力较弱,业务范围窄,算法差异化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当前硬件依赖度较高,限制了毛利和营收增长空间,需加快补齐工具链适配性、定制能力等方面的短板。
综合来看,黑芝麻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高效把握机会将成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