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用户体验五要素」,我也来聊下我对B端产品设计五要素的一些看法。
用户是谁,他/她的岗位职责是什么,在履行职责时遇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没系统赋能之前,他/她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
相关方之间的诉求是冲突的,如销售管理型的CRM,销售总是希望“自由点”,而管理者总是希望了解销售的一举一动,以便做好人员的管理。 -
相关方的诉求是一致的,但优先级可能会有冲突,如:技术部分不甘于沦为成本部门,就希望做的CRM系统可以通过一系列营销工具带来更多的营收,而业务部门却认为只需要管好销售及内部流程即可,营销的事情不需要操心。其实站在公司的角度,两者的诉求都是合理的诉求,而且也肯定会朝着这些目标前进,只是需要分阶段实现,而先实现哪个,则需要进行充分的沟通讨论及协调。
产品目标
产品的长远目标及阶段性目标各是什么?
ER建模
-
实体:我们要管理的对象,如:客户、联系人、跟进记录等等,抽象实体时有个小技巧:数据有唯一的ID,后续可能会通过ID查找该数据的,就可以定义为实体。 -
实体属性:该实体所具备的一些重要特性,丰富一下实体的画像,对实体有更清晰的定义。如客户,有客户名称、纳税人识别号等等属性,这样就可以明确该客户是一个公司,而不是C端个体。
不同实体可能会有相同的属性,如:线索跟客户都有联系人姓名,都是记录该实体的联系方式,不必太过于避讳,只要确保实体的画像足够丰满、清晰即可。 -
实体关系:为了表示实体之间的关联关系,如跟进记录,是要跟客户关联还是跟联系人关联,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业务模式。怎样的关联,1对1,还是1对N,即1个客户关联1条跟进记录还是N条,也是两种不同的业务模式。
事项流程及节点目标
-
审批者的安全感:不履行自己审批的职责,迫于公司规定的管理职责,又不能把审批节点去掉,故在自己审批节点前面加上自己的下属,让下属做事项的审批工作,有了下属的认真审批,自己就可以“盲审”。 -
因为某些低概率事件的发生而开设的审批流,比如外勤打卡审批,就因为出现部分人躺在家里打卡,而设立的外勤打卡审批流程,让其上级进行管理监督。其实大可不必为了部分人的作恶而一棒子打死所有人,可以让系统判断,一段时间内在同个地点打卡多次就给相关人员预警提醒,人为判别是否为正常的商务活动即可。 -
领导变动或者管理重点变动:随着业务的发展,领导的人事调动或者管理重点也会随着变动,以支撑业务的运转。两者的共同点基本都是只会增加流程,不会删减原有的流程。因为在他们看来,目前的流程制度支撑了业务的正常运转,删减现有流程还得去排查是否会带来其他影响,删减了之后不出事还好,出事了就是自己的问题了,反正又不需要自己干活,权衡之下,就会在现在的流程上,叠加自己想要的流程,导致流程越来越多。
-
把它放在第一个环节,那时候对用户、对业务都不熟悉,导致沟通效率比较低下,用户也会质疑你的专业能力。 -
把故事地图跟业务流程图混在一起,导致整个故事地图比较混乱,达不到了解用户痛点、痒点、卡点的目的。 -
将多个用户的故事杂糅在一起,整个故事线比较割裂。
-
战略层:讲清楚需求的背景及目标,让研发团队更加了解业务,提升沟通效率。 -
在讲目标时,如果是一个稍微复杂的方案,最好是用流程图表达整个方案的逻辑判断点,“千言万语不如一张图”,先让研发小伙伴脑海里有个大致印象:要做什么、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