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小鹏换档

零态LT
2024-03-14
2797
shoptop 【建站扶持计划】

免订阅费,免费SEO与代建站,16大主流媒体免费开户

   立即查看>>

大数跨境
导读:对于滴滴和小鹏而言,强强联合一定比孤军奋战更好,但MONA要想赢得普通消费者市场的认可依然非常不容。

两个月后,小鹏汽车收购滴滴智能汽车开发业务资产一事有了新进展,滴滴智能汽车“正式易主”。

 11月13日晚间,小鹏汽车(09868.HK)在港交所公告称,收购滴滴智能汽车开发业务资产的首次交割已于11月13日发生,首次交割后,标的集团各成员公司均已成为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而标的集团的财务业绩将被并入本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中。

 根据股份购买协议,小鹏汽车已向滴滴配发及发行5816.42万股A类普通股作为首次对价股份,占小鹏汽车按照经配发及发行首次对价股份扩大后已发行且发行在外的股本约3.25%。

▲图:交割前后小鹏汽车股本结构变化

 双方这次交易起始是在8月28日,当时小鹏宣布以最高约58.35亿港元的总对价,向滴滴收购旗下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根据合作内容,小鹏将基于滴滴向小鹏出售的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造一款A级智能电动汽车,项目代号“MONA”,首款产品预计2024年量产推出市场。

 综合可得出一个概论,即双方达成了一场都没花钱却都获得了“收益”的交易。可见此次双方携手,本身就不是冲交易去的,核心目标更像是彼此抱团取暖。

滴滴割舍造车明智之举

实际上,滴滴一直对新能源汽车这块蛋糕存有“野望”,如今的合作似乎更像是历时多年的艰苦探索后,不得不调转了方向。

 2015年,彼时滴滴拥有2.5亿用户和1000万注册司机,首次提出了“洪流战略”;三年后,滴滴正式联合31家汽车产业链上游企业共同成立了“洪流联盟”,立足于建立一个共享汽车运营平台。当时,滴滴董事长、CEO程维还在会上表示:“滴滴坚决不造车”。

 但话虽如此说,实际则不然。滴滴早在2017年就与理想汽车达成过合作,双方共同投资4亿元创立桔电出行(滴滴持股51%)。

 据“晚点 LatePost”报道称,滴滴和理想合作开发了一款纯电动 MPV,内部代号 D01,和理想One采用同一个底盘,为滴滴“优享”和“拼车”业务量身定制,本计划于2020年量产,但由于双方都没有意向追加投资,最终此车未能顺利进入市场。

 “桔电出行”未顺利成行后,滴滴还在一直加码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投入。2019年,滴滴宣布旗下自动驾驶部门升级为独立公司,专注于自动驾驶研发;2020年,滴滴发布了与比亚迪联合开发的首款网约车D1,据悉滴滴还深度参与了部分核心部位的设计生产。

 无奈“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滴滴曾信心满满规划将在未来5年投放近百万台的D1,2021年的销量仅仅10176辆,2022年更是下滑至994辆,其中3月份销量仅为39辆。

 2021年,两次“创业未半”的滴滴亲自下场,4月宣布正式启动造车项目,项目内部代号为“达芬奇”。据传该团队规模高达1700人,为了夯实技术,滴滴甚至不惜涨薪五成,在各大整车厂挖人;且按照原计划,滴滴造车预计会在今年年中交付新车。但从合作小鹏的实际结果来看,滴滴终于还是彻底割舍了造车业务,把专业的事留给了专业的人去做。

 从躬身入局到赋能产业,做如此转变的滴滴实则也有着诸多的无奈。

 首当其中就是巨大的财务压力。据公开信息分析,自 2012 年成立以来,滴滴已亏损超过千亿元。招股书显示,2018 年至 2020 年,滴滴净亏损分别为 150 亿元、97 亿元和 106 亿元;滴滴宣布退市后的首份财报亦显示,2022 年滴滴营业收入为 1408 亿元,同比下降 19% ,净亏损达 238 亿元。

 在此情况下,造车业务还在让滴滴不断失血,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根据公告,2021年滴滴造车业务亏损7.63亿,占比滴滴年亏损额的1.5%,但到了2022年滴滴造车业务亏损已经来到26.38亿,亏损同比扩大了245%。

 其次是要实现战略聚焦的目标。通过多年的“沉浮”,滴滴或许也看明白了自身品牌在汽车的心智并不强,亲自下场造车并不符合滴滴的基因,与比亚迪合作的D1的“试水”失败,其实已经足够证明问题所在。“消费者为什么要买滴滴造的车”,这一疑问难以解答。

 但把造车业务转给小鹏,滴滴就可以相对“轻装前行”了。据11月13日滴滴披露的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其三季度实现总收入514亿元,同比增长25%,创历史新高。利润方面,三季度滴滴经调整EBITA(息税前利润)亏损3亿元,其中,中国出行经调整EBITA盈利15亿元。

 由此可见,作为网约车市场的头部玩家,滴滴还是聚焦自己的主业更靠谱。与其辛辛苦苦造车,不如主力做好出行市场,并在自动驾驶主要做技术赋能的方向。如上半年,滴滴自动驾驶先后与法雷奥、广汽埃安合作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和量产。

 由此更可以说明——技术与服务是滴滴更擅长的事。

靠MONA再提销量小鹏找了个好伙伴

对滴滴来说,割舍造车等于完成了对自己的“松绑”,那么,对于小鹏来说,又在这次合作中获得了哪些加持?

 这次我们和滴滴的合作的核心,在于他们有一个完成度非常高的准量产的A级智能电动汽车轿车车型,前期已经投入大几十亿人民币开发,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资产。”小鹏汽车副董事长兼总裁顾宏在官宣后的媒体沟通会上解释道。

 据小鹏的说法,它们看上的是滴滴花重金所打造的A级车平台,买来了一个完成度非常高的车型,在上面引入XNGP和扶摇架构,就可以快速面向普通消费者推出了。但从综合信息来看,“MONA”的未来规划实际有两个版本,不仅面向普通用户,还有面向滴滴的出行版。

 等于对小鹏而言,它们想要拿到的还有滴滴背后的B端市场。

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截至去年底,全国共有509万人取得了网约车驾驶证,共有211.8万台车辆取得了网约车车辆运输证。尤其近几年,一些城市开始推行网约车全部采用新能源车,甚至部分市场对新申请的网约车也做出要求,必须为全新的新能源车,这都为网约车市场成为新能源汽车主要销售阵地提供了条件。

 

网约车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量不容小觑,而滴滴恰恰在网约车市场处于领军地位。所以,小鹏“接盘”滴滴智能汽车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据8月28日的公告,小鹏汽车和滴滴的合作中有对赌协议的存在,除了即时发生的股权兑对方资产的交割,后续滴滴需要完成SOP、年销量目标,才能获取进一步的股份,且最多不超过5%。

 小鹏汽车副董事长兼总裁顾宏地当时就解释称,MONA的销量能够在滴滴出行体系中达到10万辆,才能获得更多的股份。如果连续两年能达到18万辆的年销量目标,就拿到最高激励股份,能拿到5%的总对价。

 18万辆是什么概念?据2022年1-12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18万辆可以排名第8位了,而小鹏去年的总销量也不过12万出头。

 从各大新势力品牌对外公布的2023年上半年交付量来看,小鹏的表现也不太尽如人意。上半年,理想汽车依然位居榜首,累计交付量已超2022年全年;而小鹏汽车同比下滑39.99%,由去年同期的销冠变为垫底。

 11月15日,小鹏汽车发布三季度财报,财报数据显示,小鹏汽车三季度总交付40008辆智能汽车,营收超85亿元,环比增长68.5%,同比增长25%。

 虽然汽车销售和营收都在增加,但小鹏汽车第三季度毛利率为-2.7%,较上年同期下降16.2个百分点;汽车毛利率(即汽车销售毛利润或亏损占汽车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为-6.1%,较上年同期下降17.7个百分点。

 在净利润方面,小鹏汽车第三季度普通股股东应占净亏损达到38.9亿元,同比增加63.6%,环比增加38.6%;普通股股东应占综合亏损达到40.1亿元,同比增加481.1%,环比增加107.9%。

显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拉升销量的诉求,小鹏“接盘”滴滴智能汽车,为自己创造一个面向B端市场的销售机会,是非常明智的。何况滴滴在金融保险服务、充电设施建设、Robotaxi以及国际市场等方面,滴滴均有广泛的布局,而这也都是未来双方在智能电动汽车方向合作后,可以进一步形成合作和挖掘的部分。

一场没有输家的交易  

总的来说,双方走到一起的效果更像是“抱团取暖,热力加倍”。业内也有较多声音对双方合作非常看好,MONA成功了,对两家公司都是有利的,双方都获得了收益;即使没有取得极好的市场效果,也没有关系,双方也都不亏。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滴滴不仅卸下了“担子”,还靠合作为自己在智能电动车的未来留下了一个伏笔;而对于小鹏来说,也非常需要一个15万级别的车出来,不仅承载小鹏智能化的基因,还能在核心市场提振销量。

 在二季度的财报会议上,何小鹏就曾说道:“两年前我曾经提过一个观点,因为成本原因,没有车企能够在 15 万级别推出有竞争力的全自动驾驶汽车。但随着我们死磕技术创新和全流程降本,当前我的观点改变了。”他还进一步表示:“我已经明确看到了清晰可实现的路径和时间表。这让我们很有信心,在最主流的15万级别也有能力推出全自动驾驶汽车。”“在最主流的15 万级别推出全自动驾驶汽车”,是小鹏的目标,但也是非常难的目标。数据显示,从2020年开始往后入局造车的新势力超过100家,而过去几年倒闭的厂商已经有一半以上。

当下,整个市场在疯狂地向头部靠拢,比亚迪、特斯拉、埃安前三名几乎占据了整个行业过半的销量。在15万级别这一档,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更是非常激烈,埃安、比亚迪、吉利有很多优势车型都是在这一档,并且已经用突出的销量验证过市场认可度。

 对于滴滴和小鹏而言,强强联合一定比孤军奋战更好,但MONA要想赢得普通消费者市场的认可依然非常不容。

 首先,即使MONA能做到低价格、高水准结合的全自动驾驶汽车,作为新品牌大众对它的认知仍需要时间。

 其次,目前市场上主流消费者对全自动驾驶的需求并不高,汽车的功能性、保值率、性价比依然是他们看重的要素,这就导致MONA在C端不一定能激起太大的水花,想要成功还要依赖滴滴的网约车体系,甚至是Robotaxi。

 先前合作大众,现在合作滴滴,小鹏短短一个月内两次合作,业界普遍都是支持之声。但回归长期价值,小鹏似乎应该更多地挖掘放大自身技术力的途径,塑造自己的优势产品,以创造激烈市场环境下的竞争锚点,毕竟自研永远是王道,自己有的永远是最可靠的。

 总体而言,滴滴已经“解套”,小鹏还需前行。

 

【声明】该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大数跨境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大数跨境观点或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contact@10100.com
零态LT
中国环境记者协会绿色低碳专业委员会战略合作单位
内容 755
粉丝 2
咨询
关注
零态LT 中国环境记者协会绿色低碳专业委员会战略合作单位
总阅读969.4k
粉丝2
内容755
咨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