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美国市场的关键词是“通货膨胀”。2022年,美国通货膨胀变得异常迅速且情况严峻。
央视新闻报道称,6月份美国通货膨胀率升至9.1%,这是自1981年以来发生的最大同比增幅,刷新了40年来的最高纪录。其中汽油、住房和食品价格涨幅最大,这也意味着民众的日常生活成本仍在上涨。
美国劳工部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6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4%,汽油价格同比上涨59.9%,电和燃气的价格也分别上涨了19.7%和13.7%。美国民众手里的钱能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少,对跨境电商卖家们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美国消费者们不爱购物了吗?
通货膨胀对美国民众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根据Jungle Scout发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消费者趋势报告,有84%的受访者表示通胀影响了他们的支出,比第二季度上升了9%,近90%的受访者在日常支出中注意到产品价格上涨。超过一半的消费者(52%)表示他们的家庭收入不稳定,比第二季度增加了36%。
那么他们变得不爱购物了吗?不,他们变得更爱用优惠券了
实际上通货膨胀加剧并没有让美国消费者放弃购物,根据retail customer experience的报道,美国7月份不包括汽车在内的零售支出同比增长了11.2%,而不包括汽车和天然气在内的零售额增长9%。
不过万事达卡高级顾问、前任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史蒂夫·萨多夫 (Steve Sadove) Saks Inc. 在新闻稿中表示:“随着零售商努力应对库存过剩和供应链限制,7 月份的促销活动很可能将继续成为零售商的重要战略。”
没错,虽然还在继续购物,但是美国消费者们也在想办法节省开支,比如用优惠券,或者参加促销活动:
- 根据total retail的数据,35.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每次购物时都会使用优惠券/促销活动;
- 2% 的人表示他们每周使用1至2次优惠券和促销活动,这表明75%以上的人每周使用优惠券/促销活动;
(图源:total retail)
当被问及“如果经济状况导致杂货或个人护理用品价格上涨,您的选择将受到怎样的影响?”
- 5% 的人表示他们会寻找他们喜欢的产品的优惠券/优惠;
- 5% 的人会寻找更便宜的品牌;
- 3%的人会去不同的商店寻找便宜货;
- 只有 7% 的人会尝试购买更少的商品。
与此同时,消费者开始假日购物的时间甚至变得比去年更早了:
(图源:jungle scout)
- 只有13%的人计划等到感恩节或之后,而2021年的这一比例为27%。
- 目前有近30%的消费者已经开始假日购物,但55%的消费者表示通胀上升已经改变了他们2022年的送礼和消费计划。
(消费者希望减少假日支出的主要方式 数据来源:Jungle-Scout-Consumer-Trends-Report-Q3-2022)
电子商务受到影响了吗?
retail customer experience报道称,电子商务销售额在经历数月增长放缓后迎来了大幅增长,同比增长11.7%——又是一个强劲的电子商务月。
对实体零售商而言,可能通胀确实是个打击,但对电子商务而言可未必。
在2017年的调查中,还只有27%的购物者曾经在网上订购杂货,而如今却有2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网上购买大部分杂货。不仅如此,杂货和个人护理产品的混合购物(指店内、在线购物、在线/自取多渠道购物)趋势将继续增长。
- 3%的受访者希望将使用多种渠道混合购物:店内,以及取货和送货的混合方式——便利是第一驱动因素;
- 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将在未来6个月内主要在网上购物
(图源:total retail)
另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不管是出于国货荣誉感还是出于品牌信赖度,很多美国人实际上都很喜欢“美国制造”的产品,但他们的购买行为可不是这么说的。
因为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升,消费者购买力降低,越来越多的美国消费者如今更倾向于购买低价产品,比如中国货——从2020年至2022年,中国全球发件活跃度排名第一,比第二名的美国搞了三倍多。确实,在物美价廉这个赛道上,中国制造还没有输过。
与此同时,通胀带来的财务压力让消费者们更倾向于使用“先买后付”(BNPL)服务,能够提供此类服务的电商平台和卖家大多收获了消费者们的……呃,忠诚。
还有哪些影响值得关注?
原材料价格一路上涨:
最先反映通胀影响的一向是大宗商品,尤其是纸张、棉花、钢铁、铜、能源等原材料价格,那可真是一路火花带闪电,不停上涨,甚至影响到了中小外贸企业接单的信心。
“原材料价格涨了30%-40%,工厂又不能不管,只能尽可能寻找其他影响不那么大的原材料来替代。”一家潮汕外贸制造企业的总经理如是说道。受通货膨胀和国际局势影响,他们在生产中使用的能源价格最近陡升至少四成。
今年2月以来棉价上涨,价格创近年来新高,给下游棉布、纺织品、服装生产等领域的产品出口也埋下隐患。原材料涨价了,但因为害怕客户被价格上涨劝退,卖家们始终不太敢给终端客户涨价,增收不增利成了卖家近期常态。
物流成本的上涨:
除了原材料,物流成本的上涨也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疫情之后物流价格波动变得更加频繁,报价一个月一变也并非不可能。根据线上货运平台 Freightos、波罗的海交易所(Baltic Exchange)共同编制的波罗的海货运指数(Freightos Baltic Index, FBX),亚洲、欧洲、北美、南美之间12条全球主要航线的40尺集装箱现货运价,在2021年9月一度超过1.1万美元,而2020年之前为1000多美元。
图/全球-波罗的海货柜运价指数 来源:MacroMicro 截图
如今物流价格虽然有所回落,但相比疫情之前还是高出不少。本身因为时效问题,跨境物流就是最容易引起卖家不满的环节,如果在运输过程中出现压坏、泡水、丢件的问题,亏损更是巨大。
消费品类偏好的变化:
通货膨胀期间,美国人购买力下降,势必会对他们消费品类偏好上产生影响。他们开始节省开支,避免购买高价产品,集中购买刚需产品,这样一来,既不是刚需又不便宜的电子类产品就成了最先被舍弃的需求。
Jungle Scout数据显示,25%的消费者在2022年第二季度购买的电子产品数量少于第一季度。亚马逊上,去年电子产品类别的销量下降了25%,价格上涨了7%。根据IDC的最新预测,2022年个人电脑的需求将会下降8%,平板电脑也将下降6.2%至1.58亿台。其中不乏原材料和芯片短缺的影响,不过外媒则喜欢把这一现象归咎为俄罗斯发动战争和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
图源:jungle scout
受长期居家办公的影响,服饰类目的需求也大幅减小,其他类目也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冲击。但在一片惨红中,依然有两大类目逆势上涨——美妆和行李箱包,不管是销售额还是营收都实现了同比增长。
营销渠道的变化:不管是亚马逊平台还是谷歌广告,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卖家们的广告支出稳中有升,但支出回报率却出现下滑。但因为疫情期间美国消费者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社交媒体上,于是社交媒体成为了最引人注目的营销渠道。
疫情后消费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愿意在Facebook、Instagram和YouTube等社交媒体网站上购物。与第二季度相比,2022年第三季度,在顶级社交平台上购物的购物者比例全面上升,其中TikTok的增幅最大——TikTok Made Me Buy It一度成为该平台最火热的tag之一。不过消费者在看到社交媒体上的广告后,仍然更有可能在亚马逊上搜索产品,而不是直接从社交平台上购买。
图源:jungle scout
美国通胀对全世界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卖家们也不例外,虽然相较于国外制造商,国内依然有供应链和成本价格上的优势,能够帮助大家在价格竞争中打出优势,但实际上通货膨胀期间,价格上涨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否则只能一味让渡利润空间。
相比之下,小幅涨价、狠抓质量和创新,用高性价比吸引消费者,或者创建不同价位的产品线以吸引不同消费水平的消费者,或许是危机中的更优解。
那么卖家们在什么时候最能感受到通胀的影响呢?也欢迎留言与我们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