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经济(也叫月光经济),本质是现代服务业在时空上的延伸,其发展水平正逐渐成为衡量城市活力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拉动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当前,我国夜间经济正处于火热发展期,各地政府纷纷抓住契机陆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完善基础配套与服务管理,鼓励创新、多元、融合的夜间经济新形态,从而刺激用户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华灯初上,万家灯火恰是休闲最佳时。熙攘的街道、来往的人群、闪亮的手机屏幕、不间断的聚会邀约……伴随着夜幕降临,严肃快节奏的理性城市逐渐呈现丰富多彩的面貌,火热的夜间活动开始描绘专属它的故事。
根据易观千帆检测数据,2019年6-8月出行人群总规模趋于稳定,活跃人数达7.2亿人,其中夜间出行人群规模约2亿人,占出行人群规模总量近30%。6月因端午节假期的拉动夜间出行人群略有增幅,后经历7月小幅下降,8月逐渐回升,环比增长9.4%。
相比白天,夜间留给人们肆意挥霍的时光并算不多。19-23点被称为夜间“黄金4小时”,此时人群出行需求最为旺盛,占比在3.7%及以上,与早间7-9点比重相当;而20-22点人群活跃量占比维持相对稳态,进入“来得慢去得慢”的慢节奏;23-06点出行需求回落显著,逐渐步入夜间休息时段。用户出行越晚其粘性越高,时逢深夜也不愿休息的人都有一颗不甘放弃的心,渴望尽可能延长“醒着的时间”。
夜间出行人群年轻化,90、00后夜间更活跃,他们精力旺盛、更追求及时享乐,已悄然成为夜间消费主力军。现在的年轻人不断被885、996、007包围着,工作/学习时间长、生活压力大,因此“黑白倒转”是常态,即使白天有密集的行程,对夜间活动尤其是休闲娱乐仍有巨大需求。
一线代表北京、广州分别以4.1%、3.8%的夜间出行人群占比领先其他城市,核心因素是两城人口基数大,且陆续出台夜间经济发展政策,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扶持与鼓励夜间活动更加多元、创新与包容,夜间出行需求被极大激发;新一线杭州以3.5%的夜间出行人群占比位居第三,得益于其早在2006年就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序幕,用户对于夜间出行习以为常,市场环境更加成熟稳定。
自2004年以来,青岛、杭州、重庆、南京、北京、上海、广州等众多城市均陆续发布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积极布局城市发展夜间经济功能区域,促进多种消费业态发展,同时推出环境改造、亮化工程、增加休闲配套、加强公共服务配套等措施,旨在通过政企合力扩大消费、繁荣市场经济、促进就业,提升城市“软实力”。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曾提出“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市场法则,其中谈及“仅仅鼓励消费并无益于商业,因为困难不在于刺激消费的欲望,而在于供给消费的手段”。因此,在夜间经济快速发展大势下,抓住人群诉求,优化供给侧服务变得尤为重要:
其一,城市管理与夜间经济协同发展是最基本的保障;
其二,线上可以为线下增供给、补短板,双向联动是夜间经济实现突破的关键之举;
其三,夜间经济消费“成本”普惠是基础,消费“菜单”创新多元是支撑,消费“内容”注重品质与情感共鸣是升华;
其四,针对有热搜体质的“她经济”、“年轻化”、“下沉市场”等,需探索更多既包容又极具辨识性的消费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