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在微信中打开

美国华人如何突破阶级天花板?有人选择花滑,有人选择回国

美国华人如何突破阶级天花板?有人选择花滑,有人选择回国 远川出海研究
2022-04-28
232
【广告服务】

15年经验,全平台广告代投

   立即查看>>

导读:差别真挺大的

在上海人民热情指导北京人民囤菜的时候,昨天,“北京大妞”谷爱凌发了一条微博:“谢谢中国”。微博配图里,谷爱凌拍广告,吃大餐,逛宫殿,生活丰富多彩。这条微博一天之内收获了32.4万赞,约等于2.4个吴京版“谢谢”。

 

▲670万粉的谷爱凌“谢谢”获赞32万,1400万粉的吴京“谢谢”获赞14万

可见,冬奥虽结束两月有余,谷爱凌依然热度未减。这位生长在美国的混血姑娘,受到了中国人格外的好感和认同。但其实,像谷爱凌一样,生长在美国、拥有华人血统的冬奥运动员,还有很多。

2022年北京冬奥会,美国花滑代表队共有9名队员获得了参赛资格。如果算上因感染新冠而无法登场的周知方,9个人里有4个人都是华裔。

▲美国花滑队中华裔面孔占据半壁江山

除了都是华裔之外,他们同时还都是标准的学霸。花滑男单冠军陈巍,就读于耶鲁;陈楷雯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周知方就读于布朗。

而且,不同于传统印象中“二代移民做中产,一代移民开餐馆”,这批人的爹妈也是学霸。

陈巍的父亲陈志东主攻药剂学,1988年从广西赴美深造,并且获得博士学位;陈楷雯的父母都是工程师,毕业于中国台湾淡江大学之后,1995年赴美留学。周知方更是“双清二代”,爸妈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同班同学,90年代移民美国,工作单位分别是谷歌和甲骨文。

▲美国华裔花滑选手的父辈背景相似

其实,不止是美国花滑队,中国队里两位在美国长大的奥运选手,家庭背景也如出一辙。谷爱凌的母亲谷燕,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工系,随后赴美留学定居。花滑选手朱易的父亲朱松纯,中科大毕业,92年赴美后获得了哈佛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

都是两代学霸,都是80-90年代移民美国,都是走上冰雪运动道路。当同一特征反复出现,就说明这不是巧合。这些华裔运动员人生经历的高度相似,其实是40年来中美产业发展对人才的供需错配,造就的必然结果。

01 | 清华北大: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

YCCHUHAI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此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到1998年大学扩招前,每年大学生人数从最初的30万人增长到了超过100万,供应了大量的理工科人才。

▲恢复高考后录取人数持续上升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正在开启一番“从先进科技向产业界转移”的潮流。从1980年到1995年,美国企业研发投入翻了整整3倍。在这其中,包括计算机互联网、生物科技在内的新兴产业制造了新的巨量蛋糕,形成了巨大的人才缺口。

伴随着高需求的,还有高回报。在1979年,美国本科毕业生的收入中位数已经超过4万美元,是当时中国城市职工平均工资的几十倍,更不用说在美国也算高薪的高科技人才。

于是,伴随着美国开始增加针对高技术移民的签证发放。能够出国,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顶级梦想。

毕竟,虽然当时买一张飞往旧金山的机票,需要一个上海家庭不吃不喝存两年的钱,但只要到了美国哪怕只是刷盘子,也能在一两个月内把机票钱赚回来。

▲1993年热播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反映了当时的“出国热”

接踵而至的就是中国史无前例的留学大潮。从1978年到2018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585万人,其中很多来自清北这样的国内顶尖高校。

据报道,自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高科技专业毕业生80%去了美国,北京大学这一比例为76%。2006年,清华和北大合计输送了超过了1000位博士,一举成为美国大学博士生来源最多的两所院校。

美国有媒体把清华、北大比作“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而在中国,清华大学喜提“留美预备学校”的外号。

而且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待遇难以匹配美国只是一方面,在市场上能够提供给高科技人才的岗位,都是稀缺物。于是在社会流行着“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的声音中,大部分留学生选择了留在美国。

在1990到1999年间,中国大陆留学生在科学和工程领域的滞留率达到了87%,而其他国家博士留美平均比例为47%。据说,在美国举办清北同学会,到场的同学比国内还要多很多。

02 | 美国也有“海淀妈妈”

YCCHUHAI 

这些八九十年代赴美的留学生,在中国是“万里挑一”的大学生,在美国,也能靠高学历稳定步入中产阶级。不过,等他们当爹当妈了以后,也产生了类似“海淀妈妈”的焦虑:如何保持“阶级不滑落”?

而且与国内不同,美国大学录取采用申请制,“美国高考”SAT分数仅仅只是一个参考,而体育成绩是一个重要加分项。于是,鸡娃的妈妈们,就会开动脑筋找“性价比高”又适合孩子的体育项目。

美国最流行的几个项目,比如篮球、橄榄球这些,身体对抗性强,入门门槛低,参与人数又多,华人卷不过其他族群。

冰雪项目在此时进入了妈妈们的眼帘。首先冰雪运动高昂的费用,就可以帮忙筛掉大量的竞争者。拿花滑来举例,一个专业运动员每年各类开支,随便就能突破5万美刀,而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才只有6万美元左右。

▲培养一名专业花滑运动员费用甚高

而且,花滑和滑雪,都是不是对抗性项目,不需要牛高马大的身体,需要的是能够承受经年累月重复训练的韧性,这就很符合东亚民族的文化性格。

再加上关颖珊等等这些华裔冬奥冠军的榜样作用,华裔的孩子们从此开始涌入了冰雪运动项目。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花滑队还是白人为主。但到了最近两届冬奥会上,美国花滑队里有华人血统的几乎占了一半,比例相当高。毕竟,在全美范围,华裔只占了总人口的1.2%。

而随着顶级的华裔花滑运动员不断涌现,大家发现,练习花滑不但有助于高考加分,还成为了“阶级跃升”的快速通道。

在美国有“冰上女王”之称的花滑冠军关颖珊,退役后活跃在政界,在2021年被拜登提名为美国驻伯利兹大使。陈巍夺冠后,一年综合收入估计大约能有200万美元。

▲关颖珊(中)与拜登(右)

比起大部分“读名校,进大厂”的华裔,他们显然有着更高的阶级天花板。

03 | 冬奥明星:吸金力突破天花板

YCCHUHAI 

但是,这个天花板的上限其实也并不算太高。

陈巍所在的男子单人花滑,历来是冬奥最受关注的项目之一。但即使手握这个项目的金牌,陈巍所代言的品牌数也仅仅和初出茅庐的苏翊鸣相当。如果和谷爱凌比,可能连后者的二十分之一都达不到。

2021年,谷爱凌的签约费用在2000万元人民币左右,比巅峰期的林丹、孙杨还要高。“吸金力”在中国运动员里仅次于姚明。即使在奥运夺冠之前,她手里的代言合约价值就达到2亿人民币以上。

▲谷爱凌代言品牌

虽然因为一些言论,为美国出战的陈巍,公众形象没有谷爱凌那么讨喜,但谷爱凌拥有的赛事成绩和学历,陈巍一样不少,为什么在商业价值上,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主要原因,可能出在了“稀缺度”上的差别。比起美国需要陈巍,中国更需要谷爱凌。

早在1948年,美国单人花滑就实现了冠军“零的突破”。在拿过十几块奥运金牌之后,美国花滑顶尖选手虽然不能说如过江之鲫,但也绝对算得上是层出不穷。

包括谷爱凌从事的自由式滑雪项目。美国在这个大项上拿过金牌的人也不少,而中国20年来的13枚冬奥金牌中,其中只有1个来自雪上项目。足见“滑雪冠军”的稀缺程度。

同是冬奥金牌,在美国和中国,含金量却不同。在商业潜力上,更是如此。

2015年,北京申奥代表团提出了“带动中国三亿人上冰雪”的承诺。此后,中国的冰雪产业则进入了增长的快车道。全国冰场从申奥成功前的260家,一举增加到近2000家,大批滑雪场也在兴建。

随着参与门槛的降低和参与人数的增加,中国形成了巨大的冰雪消费市场。从滑雪场、度假酒店,再到运动服和装备,冰雪产业涌现出了大量新兴品牌。这些品牌方迫切地需要一张面孔来打造自己的形象。

而在过去一年中,娱乐明星频频“塌房”;几位顶级体育明星,刘翔退役、孙杨禁赛、林丹出轨,商业号召力也在减弱。

而谷爱凌的横空出世,完美地添补了“体育明星代言人”市场的空白: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项目上取得了突破性成绩,形象正面阳光,更拥有“代表中国出战”的话题度,简直就是流量密码本码。

正因为此,她从中国体育产业规模惊人的商业蛋糕里,分到了惊人的份额。

这是“稀缺红利”的高额套现。

而遥观美国,冬奥带动冰雪项目运动市场需求的风潮也刮过,不过是在遥远的1960年。

▲美国第一位单人滑冠军诞生于1948年

04 | 尾声

YCCHUHAI 

同样的“市场需求差异”不仅存在于冰雪运动市场。科技产业同样如此。

伴随着产业升级,像半导体设备研发、工业软件、芯片设计这些过去“美国有中国无”的细分产业,成为了中国企业进军的下一个隘口。人才的稀缺抬高了市场定价,相关专业岗位薪酬水涨船高。

如今去往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不再把“留在美国”作为理所当然的选择。他们中的很多人,开始问自己是不是在美国安逸的环境里被“温水煮青蛙”。

有人评价,美国好比成熟的射击场,大家都只能打兔子,而且保证都打得到,但想打熊没门。而回国则像进入混乱的狩猎场,可能打到兔子,也可能被别人打死,但却有机会猎到熊[1]。

单凭爱国情怀吸引人才回国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人们会为了发展机遇回国,为了资产增值回国,为了文化适应回国,为了照顾家人回国,甚至,仅仅为了多吃几样中国菜回国。

自2013年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的流出和回流,开始趋向持平。过去留学生“出去多回来少”的状况,已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w4]。

▲出国留学和回国人数开始趋向持平

正如谷爱凌在2019年宣布将在奥运会代表中国出战时所说的,“能够在我母亲生长的国度,启迪数以万计的年轻人,来推广我所热爱的运动,这是一次终身难得的机会。”

在这里,不仅有韭菜盒子承载的乡愁,更有亟需领军人物感召的年轻人,和“从0到1”填补中国产业空白的宏伟愿景。带领中国实现这些愿景的人,会获得时代最丰厚的回报。

【声明】该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大数跨境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大数跨境观点或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contact@10100.com
海外广告投放

海外广告投放

大数自营,全平台投放

远川出海研究
讲好中国企业出海故事
内容 307
粉丝 0
咨询
关注
加入大数社群!和众多大卖交流
扫描右侧 二维码,添加微信后可免费领取跨境资料包
头图

营销推广专区

借助各大平台带来新流量,增强品牌曝光

广告图

Google广告

谷歌一级代理

广告图

Facebook营销

FB核心代理

广告图

TikTok ADS

快速开通高质量账户,支持全球投放

广告图

Bing广告开户

直连Microsoft Ads官方渠道

标签图片 推特广告标签图片 Criteo标签图片 Yandex标签图片 VK广告标签图片 拼趣
远川出海研究 讲好中国企业出海故事
总阅读54.4k
粉丝0
内容307
咨询
关注
加入卖家交流群
文章目录
01 | 清华北大: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
YCCHUHAI 
02 | 美国也有“海淀妈妈”
YCCHUHAI 
03 | 冬奥明星:吸金力突破天花板
YCCHUHAI 
04 | 尾声
YCCHUHAI 
企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