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端产品在介绍业务的时候,有的时候你说了半天,对方可能也不明白业务的具体诉求,这个时候你如果可以用一种描述方法把场景描述清楚,让大家达成共识,那可以大大提高沟通效率。
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这种方法:场景描述法。
首先我举个例子:
小王是某创业公司的产品经理,由于昨晚忘了定闹钟,导致起床比较晚,平时走到公司楼下时间绰绰有余,今天就只剩下两分钟,想起了公司规定的晚到 30 分钟后罚款 100 元。于是他快速掏出了手机开钉钉,快速的完成了打卡。
那我相信我这样的一个描述你也是有感觉的,仿佛就有一个这么个人出现在你脑海当中,他就在某一个公司的楼下,甚至他可能发型还没有很好的整理,就边跑边掏出手机,这个画面可能一下子就映入到了你的眼前。那我描述这个场景就用了场景七要素进行描述。
首先是某一个用户在某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出现某一个特定的时机,带着某一个目标采取了一系列的动作和某些介质进行了交互,最后完成了一个特定的任务,这就是所谓的场景七要素。
场景七要素包含用户、环境、时机、目标、动作、介质和任务。我刚才描述场景的过程就套用了这样的一个方法,所以那个场景里面的其实是包含了七要素,描述完你其实就画面感的。
我们可以一起来看一下这个案例里面这七要素分别是什么?
小王是用户。只剩下两分钟了,这是一个时机,晚到 30 分钟会罚款。这是一个大的环境,快速地掏出了手机,打开钉钉,这是一系列的动作。介质是屏幕。手机完成打卡,这是一个任务。所以讲到这里你大概是有感觉了。场景七要素描述完一个场景会有一个非常饱满非常丰富的画面出现。
那有同学可能会问,为什么一定要七要素呢?去掉某一个要素行不行?我们那就一起来看一下每一个要素分别代表的是什么样的一个意思。
首先第一,某一个用户。这里面的用户可以指一个人,当然他也可以指一种类型的群体,比方说穿格子衫的程序员,睡眼稀松的产品经理,漂亮的前台。
某一个特定的环境。这个环境可能是有空间、材料等物理的环境,它也可能是物质、工具、时间、金钱等约束条件。比方说拥挤的 10 号线车厢里,这是一个环境。在没有水源的沙漠,这也是一个环境。人口出生率年年下降,这也是一个环境。
出现某一个特定的时机。这个时机可能是触发用户产生目标的一个事件,也可能是影响用户行为环境的一个变化。比方说本来艳阳高照,突然倾盆大雨,这是个时机。马路对面的红灯突然亮了,意味着你不能再走了。这是个时机,手机闹钟响了,这也是个时机。
带着某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往往是任务结束的停止条件。比方说实现公司明年收入 1000 万,这是个目标,赶上最后一班地铁,这是个目标,两年内薪资翻倍,这也是个目标。
采取了一系列的动作。这些动作可以是简单具体最小化的任务。比方说单膝下跪、打开礼盒,拿出戒指,这个动作应该代表着求婚。比方说掏出手机,点亮屏幕,长按语音,这个可能是给别人发一条语音消息。再比如选中一个图标拖动到左下角松手,这个动作有可能是删除某一个 App 。
和某些介质进行交互。当然介质的背后可以是另外一个用户。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或者说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平常讲到的这种场景里面的绝大多数的介质其实是屏幕,这个屏幕当然也有可能是电脑的屏幕,一块大屏,也有可能是 iPad 也有可能是手机这种屏幕。当然还有可能是电视。未来也有可能比方说类似于 Google glass 这种眼镜,这也是一种介质。所以屏幕可能是一种介质,电话也可能是一个介质,两个人煲电话粥和这种介质进行了交互。当然像我们上学的时候,和同桌之间因为不方便说话,怕影响到其他人,所以我们用纸来传递我们之间的这种信息。所以介质也有可能是纸。
最后一点完成某一个特定的任务。这个任务通常是逐步进行的。比方说发送一条消息,比方说添加一个联系人,比方说挤进一个公交车。
通过这样的一个场景描述,我们可以在对外沟通时,更好的形成统一认知,自己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也能更好的回归业务,而不是在那YY。这个才是我们最终目的,至于是七要素,还是六要素,没有多大关系,只要达到目的就行,只不过在我看来,用这7个要素,更能把场景表达清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