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效”“服务”“直营”“飞机”“价格不便宜”……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些关键词是对顺丰的第一印象。但很少有人主动提到,顺丰的另外一个关键词——“独立”。
4月1日,顺丰控股2020年度业绩说明会上,王卫以及顺丰一众高管的发言和分享,释放出了很多值得玩味的讯号。其中,王卫强调这样一句话:“公司致力于成为独立第三方行业解决方案的数据科技服务公司,为客户提供涵盖多行业、多场景、智能化、一体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
言外之意,顺丰不会“选边”或“站队”。“王卫拒绝‘站队’,顺丰不设边界”——读懂这句话,或许就能读懂现在的顺丰。
巨头的“三角竞争”
一家公司最鲜明的旗帜,就是自身的战略定位。电商平台日益白热化的竞争,极大地牵动着快递企业的神经,不少快递巨头开始明确或变相选边站队。
虽然这类现象并不令业内人所乐见,“站队”的结果我们也很难去判定输赢;但可以肯定的是,如何拿捏好三角竞争关系,在平台与平台、快递与平台、快递与快递之间取得巧妙平衡,是当下考验各大快递巨头智慧的必答题。
这里有三个最直接的例子。
一是“丰鸟大战”。2017年6月,顺丰主导的丰巢和阿里系平台的菜鸟之间一场史无前例、引发全社会巨大关注的“丰鸟大战”上演。不到48小时的时间里,除双方丰巢(顺丰)、菜鸟(阿里)外,包括腾讯、京东、网易、美团等众多圈外大佬也纷纷站队表态。
大战的详情这里就不赘述了,最后的结果是由国家邮政局出面,调停了双方矛盾。虽然“丰鸟大战”来去匆匆,但顺丰借这次数据之争,不仅表明了自己的独立发展的决心,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启示。
即,如果不想被封杀、被拉黑,最起码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自己成为庄家,要么把自己历练成不可取代的玩家。“丰巢”虽然还不够大,但也已经是个小庄家,所以才有勇气对菜鸟这个大庄家说不,并予以回击;顺丰服务在电商物流中的不可替代,也使得其有足够的底气应对淘系平台的封杀。
把自己打造成“刚需”,消费者才会替你逼着庄家做出选择。

二是苏宁、京东“互怼”。2017年8月,京东在官网发出公告,以服务质量不达标、末位淘汰等为由,宣布终止与天天快递和百世快递的合作。没过多久,京东又以同样的理由将圆通速递踢出。由此,也引发了京东与天天快递的东家苏宁的一场“互怼”。
这场“互怼”双方各不相让,但从本质来看,这依然是两个平台体系的竞争:京东是庄家,而天天快递和百世快递是玩家。其实,说到底后者也是一个庄家,百世快递的金主——阿里和菜鸟是一个超级大庄家,只不过大家没有进入同一个频道。也因此才发生了这一事件。
此事带来的影响虽然不及“丰鸟大战”,但因为苏宁以及阿里系的影子,仍然引来诸多围观。其中有一个观点,笔者觉得很有意思:京东这样做,除了有意向地屏蔽掉和对手关系密切的几家快递外,也没有想着要平台上的快递公司“选边站队”或者“二选一”,更重要的是告诫那些中立的快递,最好能永远保持中立。
三是围猎极兔。2020年的快递江湖,讨论和争议最为激烈的莫过于极兔速递。这样一个刚起网不久的新玩家,其起网速度之快、增速之猛出乎绝大多数人的意料。也不由得让人概叹这个“新兵”的冲劲和能力。
另外,因其创始人的OV背景以及与段永平的密切关系(段永平为拼多多创始人黄峥的天使投资人,亦师亦友,关系非同一般),于是还被诸多圈内人和媒体挂上了“拼多多系快递”的标签。
但是自起网之日起,因为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基本相同,理论上存在较大的竞争交集,让通达系真正感受到了这条“鲶鱼”所带来的力量,开始了联合“围剿”。自去年7月份以来,快递人的朋友圈里开始流传各种版本的“封杀极兔”。
虽就目前来讲,极兔还远远谈不上“站队”,但眼下最现实的问题就是,面对巨头的阻力,想要从夹缝中求生存,极兔未来要面临的选择项亦清晰可见。
结合上述三大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平台与平台、快递与平台、快递与快递之间的“交集”很多;而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来形容当前的快递江湖,颇为恰当。只不过这种交融下,各大快递巨头各怀心事。
多元布局的顺丰在辗转腾挪间,依然保持着“中立者”的角色定位;羽翼渐丰的通达系快递,对于争取更多话语权而进行着各自的尝试;其他快递巨头潜行观战的同时,也在暗自谋划。
弄清楚各方之间的关系后,我们再来推演顺丰为何必须要选择“独立”。
顺丰为什么要独立?
笔者朋友安德华认为,独立就是最大的想象,顺丰坚持“独立”,不论是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都是上上之选,不失为一步好棋。
1)盘活各类资源
此次的业绩说明会上,王卫强调:顺丰坚持独立第三方定位。流量渠道分散化的趋势下,保持中立、专业的第三方服务,才能更有效地支撑客户的全渠道运营。
基于上述“独立”第三方的战略定位,过去多年,在品牌溢价、网络规模以及航空资源等方面积累了绝对优势的顺丰,经过顶层设计的全新打造和各个战线的分进合击,主业正在发生裂变,战果初步显现,包括顺丰快运股份、顺丰国际、顺丰冷运、顺丰同城、顺丰供应链等业务去年的表现均可圈可点。
多兵团作战的格局下,无论是卡位稀缺资源,还是弥补业务短板,只有保持顺丰品牌独立,才能有效盘活已有资源,并实现抱团出击,强化“顺丰式服务”在消费者和客户心中的印象与地位。
另外,不可忽略的是,盘活存量的同时,中立的市场定位还能帮助顺丰优化业务增量。比如最近才崭露头角和浮出水面的易收发、丰巢驿站等资源整合方面的新尝试,也是顺丰坚持第三方定位的最佳体现。
2)打破平台垄断
久居平台之下,安全感何在?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电商平台大战在经历了“线上品类和价格的拼杀”后,重点已经转移到“线下物流的时效和服务”。
正因如此,从某种意义上,“中立”的角色定位,让顺丰成为电商巨头之外一个不错的选择,超然于电商平台竞争之上,甚至可以在电商平台间的暗战中坐收渔翁之利。
可参考的案例是,自2020年拼多多推出上门取件退换货这项服务以来,截至到目前,其合作伙伴只有一家。这个唯一的合作伙伴,既不是性价比相对较高的通达系,也不是关系密切的极兔,而是价格(收费)最高的顺丰。
上门取件退货,拼多多为何只用顺丰?答案很明显,电商三巨头的“快递代理人”大战中,阿里坐拥通达系;京东自建物流体系足以独挡一面;唯剩拼多多显得“孤立无援”。
2020年强势起网的极兔,虽然堪称拼多多的“嫡系”,规模也已稳定在千万级,但其终端网络的建设和揽派能力,远远满足不了上门取件退货的需求。而顺丰的服务能力和上门体验,是毋庸置疑的。顺丰的独立角色定位,无疑也加深了双方的信任与合作。
3)放大成长空间

王卫曾在一次媒体采访中表示,这样信息透明的今天,任何一家公司的战略早已没有秘密可言。“战略透明”的情况下,比拼的是速度、资源和实现形式。
纵观顺丰近年来的布局,我们不难发现,通过保持“独立”顺丰的触角得以快速向产业链上下游渗透。比如前段时间通过收购嘉里物流51.8%的股份,加速国际化,实践其全球扩张计划。
并且从顺丰的投资轨迹和力度来看,顺丰的“胃口”也越来越大,不断完善产业布局,在电商、跨境、仓储、供应链管理和金融等领域都介入甚深,形成自己的闭环,逐渐走向平台型网络。
此看来,处在直营快递向综合物流转型初期的顺丰,业务结构已实现了立体化;而保持“独立”,强化第三方服务,将给未来带来更多细分场景和商业化运作等方面的想象空间。
结语:
对于快递巨头来说,站队并非难事。但只凭你想中立就能中立的吗?这显然不现实。如果说保持“独立”是顺丰的一块敲门砖,那么接下来,客户的不断增长靠的就得是硬实力了——也就是更好的服务、更好的口碑和更多的信任。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认知绝非一朝一夕能形成,是需要时间沉淀和累积的。站在这个角度,顺丰能够始终保持“中立”的基本盘,实质上也是服务的基本盘。只要这个基本盘能持续稳住,顺丰的未来就有保障。
最后,不管快递巨头们如何博弈,老江湖也好,新玩家也罢,最重要的都是“做好自己”,而不要被各种“标签化”表象冲昏头。只有自身强大,才能聚合更多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