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2 日,青岛机场由流亭迁至胶东。与北京大兴机场、成都天府机场等新机场建成投运模式不同,青岛胶东机场采取的是“整体迁建、一夜转场”模式。随着青岛胶东机场的启用,流亭机场完成阶段性使命。据悉,此次转场后,原流亭机场区域可为城阳区释放出33平方公里的土地空间。这同时也意味着这片土地将面临重新规划。
而在流亭机场东南方向七八公里处,是青岛物流企业的集聚地。这附近分布着流亭物流交易中心、聚盟黑豹公路港、刘家物流市场、中江物流园、玺通货运交易市场、丹山货运交易中心、德宏物流配载市场、楼山物流园、同特物流园、南渠环海物流市场等数十个园区。
随着周边土地的重新规划,青岛物流市场开始走向了变革的前夜。
青岛没有大专线
从整体物流环境来看,今年物流行业的淡季来的特别快,特别急。并且近几年来,快运成本管控能力越来越强,快运逐渐具备公斤段向上切的可能,专线的货源进一步被侵蚀,单车票量基本降至 40 票以内。
运联智库走访青岛物流市场的过程中发现,每天下午五六点的业务高峰期,这里的专线老板们基本上都会亲自开叉车搬货。这也反映出了青岛本地专线物流的几个特点。
1)体量小。
根据运联智库对青岛专线企业的调研来看,当地专线的发车量普遍在 2 车/天。这种普遍现象之下,专线也表现出极强的成本压缩能力,基本50%以上的专线老板都会自己开叉车。本地也没有类似其他城市那样能产生点发多地的大专线,线路最多的也就 5 条线路左右。
福顺达物流总经理王雷分析认为,山东物流市场整体分布较散,济南、临沂、青岛、潍坊、淄博等地各自都有特色的产业,几个城市基本都以直发为主;其中,由于临沂商贸业发达,长线价格竞争激烈,较低的运价使得临沂具有一定的吸货能力,其周边的几个城市基本都会短驳到临沂发货,留给另外几个城市的势力范围有限;同时,本地人性格比较保守,对于规模扩张、线路扩张存谨慎态度。

2)同线路头尾分明。
青岛发往物流核心产粮区的线路,同线路公司基本都有十多家。这当中头部专线可能一天能发 3-4车,而尾部可能要几天才一车。这种情况下,时效、服务上的就产生了明显区别,对于头部专线而言,重服务、重时效等的高质量、高利润客户会被逐渐筛选出来。
3)多利润源。
从货源结构来看,青岛本地专线基本都做一些家电业务;同时,本地发出货量要比回程货量大,反映在运价上就是从青岛出发的车价普遍要比回程的高。因此,本地专线都极力控制货源结构中三方业务的比例,以提高单车利润率;但也会保留一些三方业务,赚点信息费。
整体来看,随着货量的萎缩,专线“夫妻档”的一个档口+两个工人+一两个亲戚,是这种组织模式的全部成本构成。正如专线老板亲自开叉车那样,这里的专线表现出极强的成本压缩能力。而随着货量、利润率、各项成本的动态变化,盈利空间被压缩,一定程度上也推动着专线抱团取暖。
联盟、园区、平台,如何选择?
2018 年前后,大票零担领域掀起一波起网高潮,涌现出三志、德坤、聚盟等一批全国型平台。而从这几年时间来看,平台整合成网的速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快,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
事实上,专线的整合由来已久。一般来讲,专线抱团的组织方式有几种类型,一种是专线自行抱团联盟,一种是地产商组织平台,还有一种就是 2018 年前后密集出现的大票零担平台。
1)联盟生命力弱,生存期基本不超过半年。
根据黑豹物流青岛分公司负责人杨文礼分析,这种基于客户共享的换货联盟,过于松散,生命短。从人的角度来看,彼此的专线规模差不多,带头大哥谁也不服谁,联盟没有主心骨;从责任划分的角度来看,操作标准不统一,出现问题很容易出现扯皮的情况;从利益分配的角度来看,缺少利益关系的绑定,粘性弱。

2)园区组织平台,可复制性较小。
抱团整合的前期,大家一般会从专线面临的共性问题切入,例如场地的统一。这个过程中,园区作为第三方,具备聚集专线企业的能力和资源协同的能力,因此能够实现从场地统一开始,慢慢延伸到品牌、系统、标准、服务、结算等维度的统一。
临沂顺和物联、武汉玖通达物流园、闽北物流集散中心等都是靠这种模式在各地市场打造出样本。但这种模式受政策、资源、物流市场等多方面的限制,试错成本高,可复制性不强。
对于青岛市场而言,本地成规模的园区不多,规模较大的一些专线还能独门独院,而流亭机场的搬迁则意味着当前青岛专线集聚地在未来 5 年左右的时间里,将面临着重新规划的风险。这之后专线又该何去何从?掌握核心资源的园区方还会去做整合吗?
3)大票零担平台,核心问题在货。
从最早的联盟,到如今的平台,模式创新层出不穷。但这种纷繁的变化,使得专线对各种整合已经“免疫”了,以至于大家现在看平台,感觉不疼不痒,更多的是持观望态度。
“主要是专线现阶段还不够痛,本地市场竞争没到白热化,专线本身还具备成本压缩能力,大家都还能强撑下去。”青岛东方联物流总经理金吉锋说道, “现在平台的问题在于,不是解决了园区就能解决一切,最重要的是机制和人,‘软件’才能决定平台的走向。”
如果要做一个排序的话,当前专线面临的痛点在于:缺货、缺钱、缺管理。事实上,金吉锋 2018 年也加入了组建平台大流,是当年传化物流联盟的第一批发起人。嘴上说着“情怀害人”,但金吉锋内心里构建全国网的火焰一直还没熄灭。在他看来,平台的核心在货,开源才能节流,而这也注定是一个要慢慢磨的过程。

未来,什么样的专线会独自长大?
运联智库有一个预测:未来的专线,有三分之一要消失,三分之一要并入平台,还有三分之一要独自长大。那么,能够独自长大的专线,要具备什么样的基因?
1)老板气质,决定专线的天花板。
大多数人意识到,专线本身只是门生意,不是事业;因此,老板的销售、管理以及成本管控的能力,决定了专线的走向。
从运联智库的走访中来看,诸如东方联、天璇物流、雄飞物流等专线, 2019 年前后都有过主动砍业务的行为:一方面,大幅降低三方业务的占比,控制账期、现金流;另一方面,砍掉利润率低的业务,将精力投入到优质客户的服务与开拓中。
根据天璇物流董事长牛犟透露,砍了一些利润率低的业务之后,天璇物流的服务开始向仓储等领域渗透,优势线路基本能做到时效和服务比肩德邦、顺丰,同时成本还要比他们低。
2)业务扩张能力。
一般情况下,有着多条线路的专线开线会比较容易,至少从货量的角度来看。一方面,线路多累积的客户资源就多;另一方面,开线早期,也可以降维打击,前期三方货源铺量,能够在开线早期提供较多的打底货量。
无论是从线路规模上还是从线路数量上来看,青岛市场具备扩张能力的专线并不多。王雷分析道,业务扩张是多方能力的考验,比如货量、资金、管理、人才等,其中最核心的是人。
3)精细化运营能力。
根据对各大园区的观察,王雷发现,青岛的专线企业更多的是喜欢平地库,而不是高台库。此外,能够做到往返甩挂的专线也不是很多,这背后反映的是效率以及资产利用率低的问题。
而对于类似福顺达、东方联、天璇物流等本地做得比较好的专线而言,点点直达、往返甩挂基本成为标配,单车月行驶里程都能达到25000 km 左右。尤其是东方联青岛到广州的线路,有的车每月能跑到 10 圈,这意味着其单车月行驶里程能达到 40000km。
随着快运企业侵蚀、场地重新规划、各项成本持续提升,留给专线的时间不多了。对于专线而言,当前大多数平台玩家都还处于试错阶段。到底是顺应平台整合大势,还是守着自己的领域做大做精,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这一时期,平台模式尚未走通之前,专线在摸索整合之道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价值的打造。只有如此,当“狼真的来了”的时候,才能自己掌握话语权。
9 月初,由运联智库主办的“融合 2021:物流区域市场巡回研讨会(青岛站)”将在青岛召开。关于模式探索,专线企业都遇到过什么样的难题?有没有适合的方法论解决这些难题?专线企业如何独自长大?届时我们将邀请山东省内优秀的物流企业、外来专家以及运联研究院,来一起探讨这些问题,寻找破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