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美中贸易战进一步升温,韩国零售业和小型制造业正警惕可能涌入的大量低价中国产品,这一局面可能对本土市场造成冲击。
自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于4月9日大规模加征关税以来,业界的不安情绪不断上升。当日,特朗普对中国进口商品实施了高达104%的报复性关税。
更进一步的是,特朗普还废除了长期存在的“800美元免税额政策”,此前,价值800美元以下的进口商品可免征关税。新政策将于5月2日生效,届时,即便是低价包裹也将面临最高120%的关税。
这一政策转变预计将对中国电商巨头Temu和Shein造成沉重打击。两家公司一直依靠极低价格在美国市场迅速扩张,占据了去年美国海关处理的价值14亿美元免税中国产品中的60%。
面对挑战,Temu和Shein已开始通知美国消费者将调涨价格,并减少广告投放。但分析人士警告称,销售额的大幅下滑几乎不可避免。
韩国业界正密切关注中国多余库存的流向,普遍担忧韩国开放且价格敏感、数字化程度高的消费市场可能成为下一个倾销目标。作为全球第五大电商市场,加上地理位置邻近,韩国对寻求清库存的中国制造商来说颇具吸引力。分析人士预计,AliExpress、Temu和Shein(在韩国统称为“阿特希”)等平台,或将成为大批低价商品涌入的主要通道。
据WiseApp-Retail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AliExpress在韩国的月活跃用户已达913万,仅次于本土电商巨头Coupang;Temu则以831万月活跃用户位居第四。
一位零售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很可能通过阿特希平台展开大规模的清仓促销活动,将库存转移到韩国市场。”
实际上,相关迹象已经显现。2025年第一季度,韩国消费者从中国的直购额同比增长11.5%,达到7.86亿美元,而同期韩国整体跨境电商交易量下降了4.4%。中国商品在韩国直购市场的占比也攀升至57.9%,创下季度新高。韩国电商企业和小型制造商对此深感忧虑,许多企业仍未从消费低迷的影响中完全恢复。业内专家警告称,如果廉价进口品持续倾销,不仅会削弱本地产业竞争力,最终还可能让消费者承担更高的长期成本。
非法原产地标注
另一个引发关注的问题是非法原产地标注。有业内人士指出,部分中国出口商可能通过韩国转口,将产品标记为“韩国制造”以规避美国关税,这种行为在韩国被称为“换标签(taekgari)”。
对此,韩国海关部门已准备加强对中国进口商品的原产地审查,防止贸易规避行为,保护本土产业。
一位零售业高管表示:“如果中国产品不受控地涌入,将削弱韩国制造业和零售业生态系统。政府和行业需要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市场被扰乱,最终受害的仍然是消费者。”
原文链接:https://insideretail.asia/2025/04/22/us-china-tariff-war-sparks-fears-of-dumping-surge-in-south-kor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