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赋能农业 圣迪乐引领中国蛋品高质量发展
中国航天生态农产品标准的诞生
4月22日,在上海蛋品世界科技馆,一场融合科技与传统的发布会成功举办。北京神飞航天应用技术研究院、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铁骑力士、圣迪乐等多方嘉宾共同见证,《中国航天生态农产品团体标准》正式发布。
同时,圣迪乐与中国航天基金会续约成功,标志着双方合作迈入新阶段。从消费者视角看,一枚小小的鸡蛋为何能与航天事业紧密相连?航天与农业的跨界结合如何真正改变生活?以下将深入解答。

背景:行业困局与航天愿景的交汇
过去,消费者面对蛋品货架时,标签信息混乱、产地定义模糊、价格战频发等问题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中国航天技术正快速发展,寻求民用转化点成为其重要目标。
2022年4月24日,中国航天基金会正式授予圣迪乐“中国航天事业伙伴”称号。这家总部位于四川的企业,经过多年布局,在全国16省建成20余座现代化基地,养殖规模突破1850万羽,形成了完整的全产业链闭环。
根据尼尔森发布的报告,圣迪乐在销售额和销售量市场份额均位居全国首位。
圣迪乐的技术团队提出“航天级营养革命”概念,并推出OMEGA-3鲜蛋。三年间,品牌通过多项活动深化航天文化传播,并以航天食品标准持续优化供应链。
团体标准的核心内容
《航天生态农产品(生态食材)通用技术要求》从多个环节设立高标准:
- 产地环境:需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规范(NY/T 391),确保远离污染源。
- 生产过程:鼓励采用航天育种技术,优先选用高营养价值作物;推广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指导农业。
- 管理体系:实行全过程质控记录,保留至少36个月,实现问题可追溯。
这些条款旨在将航天领域的先进管理理念融入农业生产,形成可复制、高标准的生产模式。

圣迪乐凭什么参与标准制定
圣迪乐作为蛋品行业的领先者,早在2021年便通过NSF“可生食”与“无抗生素”两项国际认证,展示了其在质量控制上的卓越能力。这些经验为团体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坚实支撑。
此次续约不仅是对过往合作的认可,更象征着未来探索航天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的新起点。
圣迪乐的航天级品质实践
全产业链闭环与数字化可追溯能力
圣迪乐将“零故障”思维融入蛋品工业,其全产业链闭环和数字化可追溯能力堪比航天发射的“地面指挥系统”。从卫星遥感监测到国际标准接轨的“SDL标准”,从全自动化养殖设备到健康大数据平台,各环节串联成透明管道。
常年保持高端鸡蛋市占率第一的品牌影响力,使圣迪乐在标准化讨论中拥有强大的实践说服力,成为行业标杆。

对中国航天体系而言,团标的出台是一次“科技成果下地”的大考场。通过规范全链条环节,将航天技术的“零故障”思维投射到养殖环节,推动高难度标准的地面复制。
团标并非为某企业定制,而是涵盖种植、畜禽和水产养殖通用要求,对生态食材提供指导原则。未来或将推广至蔬果、粮油、乳品等领域。
在圣迪乐总裁邓先锋看来,“SDL标准”包含1185个控制点,这代表过去遇到的问题清单。如何清洗鸡蛋、保持水分、防控疾病等细节均影响质量与口感。
2024年8月,圣迪乐联合4家单位成立“共好蛋链”俱乐部,推动行业共同进步。站在消费者角度,团标的意义在于将“不确定”转为“可验证”,市场结构或将经历良性洗牌。
展望未来,圣迪乐将继续深化与中国航天基金会的合作,优化产品营养配方和功能价值。以OMEGA-3鲜蛋为例,通过饲料改良实现营养翻倍,口感更佳。

航天科研支持下,未来或见更多创新产品:如高端牛奶、太空育种蔬菜及改良保鲜技术的包装食品等。这一切标志着从“航天到餐桌”的产业缩影。
圣迪乐的一枚鸡蛋已超越普通意义,象征着高标准的品牌与产业生态建设。铁骑力士副董事长雷博表示,这场由鸡蛋引发的品质变革终将惠及每位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