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政策层面的缓和迹象尚未落地,一场更为严厉的监管风暴已悄然席卷跨境电商行业。
低申报暴雷:卖家被追缴200万关税,历史订单遭全面稽查
近期有跨境卖家因长期低申报被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追溯稽查,要求补缴过去三年内36票货物的关税,预估金额高达200万元人民币。该卖家起初仅因一票货物被抽查,但在提交资料后,CBP突然要求其提供三年内的全部历史申报记录,彻底“翻旧账”。
该卖家坦言,由于产品利润较低,过去一直通过低申报方式降低成本,且三年内从未被查验,但今年随着美国关税政策收紧,其长期存在的合规漏洞被一举击穿。“现在不仅要补税,还可能面临BOND(海关担保)失效、店铺关联甚至法人出入境受限的风险。”
行业震动:低申报“潜规则”成稽查靶心
此事在卖家圈引发轩然大波,业内普遍认为,此案暴露了美国海关执法逻辑的转变:
“货量+长期低申报”成高风险组合:该卖家单次出货量达数百箱,但申报价值均低于800美元(美国免税门槛),异常数据触发系统预警。
追溯期长达3年:CBP有权倒查历史订单,此前未被抽查不代表“安全过关”。
“双清包税”模式暗藏隐患:许多货代通过低申报实现“包税”,一旦被查,卖家可能面临连带责任。
对于涉事卖家,业内意见两极:部分建议“弃号止损”,也有观点认为货代与卖家责任可切割。但共识在于——低申报的灰色红利时代已终结。
合规警钟:跨境电商不是法外之地
此次事件为全行业敲响警钟:在全球化贸易监管趋严的背景下,跨境电商早已脱离“野蛮生长”阶段。无论是关税战的政治博弈,还是海关的技术稽查升级,都在倒逼卖家重构合规体系:
严守申报真实性:合理申报价值,避免“小聪明”酿成大风险。
梳理供应链链路:从生产、物流到清关,全程留存合规凭证。
警惕“包税”陷阱:货代承诺≠法律豁免,最终责任仍由卖家承担。
跨境电商不是法外之地,合规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底线。 政策风向或许起伏,但监管利剑始终高悬。唯有筑牢合规根基,方能在这场全球贸易变局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