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庄机器人马拉松: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比赛
赛事回顾与争议
2025年4月21日,我们发布了《从“72小时网络生存实验”到“亦庄机器人马拉松”》一文。尽管这场比赛问题频出,但其历史意义不可忽视。参赛机器人虽有摔倒、换电等稚拙表现,却体现了中国科技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破局决心。

文章发布后引发广泛讨论,部分网友认为机器人表现未达预期,甚至有博主将机器人失误剪辑成搞笑视频传播。
比赛的意义超越竞技本身
丁道师在《北京新闻广播》节目中分享了对此热点的看法:
主持人提问:哪些场景给您留下深刻印象?
丁道师表示许多中小学生和白发苍苍的老人前来观赛。他认为这是科普教育的良好契机,是见证国家科技进步的重要时刻。
针对网友不同解读:
丁道师指出大赛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正如早期计算机与飞机技术发展,这些机器人的表现虽然不够成熟,却为行业发展搭建起重要平台。
关于比赛中出现的问题:
他认为这些问题是可以接受的,并且故障暴露有助于未来改进。例如天工机器人排名第一,已超过上千名人类选手。
为何选择人形机器人
主持人提出疑问:为何坚持研发人形机器人?丁道师以自然进化为例,说明“人”这种形态最适合执行家务等复杂任务。手指精细操作、直立行走、大脑认知能力等特征均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优势基础。
国内人形机器人发展现状及前景
丁道师表示人形机器人需突破精细化工业制造与AI两项关键技术。前者包括关节精密制造、内部线路布局等;后者涉及感知能力提升如视觉识别、语音理解及触觉反馈。
同时,家庭人形机器人普及面临多重挑战:续航、成本控制、数据隐私保护以及社会伦理问题等都需要逐步解决。
市场前景展望
丁道师认为,尽管存在批评声音,但不能因噎废食。预计3至5年内家庭机器人有望小规模进入家庭,10至20年后可实现大规模普及。
随着我国工业制造和人工智能算法能力持续提升,未来需要更多类似机器人比赛推动行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