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到家的超市快送平台模式分析
文/张陈勇
本文为“京东到家-超市快送平台模式能走通吗”的下篇,主要分析京东到家代表的超市快送平台模式。
跑腿平台模式的现状与发展路径
京东到家作为生鲜和快消商品电商化的一种解决方案,其早期定位为跑腿模式。本文讨论的是2016年与达达合并前的京东到家模式,该阶段更注重学习打车和外卖的发展路径。
移动互联网时代催生了外卖平台和打车APP,它们以“平台化+烧钱换市场”为特征。与达达合并前的京东到家(以下简称“跑腿平台”),采用类似逻辑,允许超市、水果店等入驻,并通过众包配送员完成订单。
跑腿平台发展受限的原因
1、利润空间不足
外卖和打车平台的毛利空间较高,分别超过50%,而超市毛利率仅为20%左右,纯利润在1%-4%之间。跑腿平台目前提点为5%-10%,难以进一步提高,导致经营数据模型不如外卖和打车健康。
2、刚需程度较低
消费者对商超商品送货上门的习惯尚未完全形成,尤其在需要支付运费的情况下,线下购物依然方便。根据艾瑞指数,截至2018年3月,京东到家APP月活跃用户为161万,远低于美团外卖的2955万和饿了么的3851万。
3、操作难度大
商超SKU数量多(通常1000-5000个,大型超市可达2万以上),拣货耗时长,平均每单拣货时间为10-20分钟。此外,部分超市依赖人工更新库存,效率低且准确性差。
体验问题亟待解决
跑腿平台在实际运营中存在诸多问题:
- 送货延误:由于众包配送员机制不完善,可能出现抢单过多或恶劣天气无法接单等问题。
- 缺货:库存系统未打通,容易出现订单无货情况。
- 包装损坏:配送过程中商品可能因挤压变形或被雨水浸湿。
- 生鲜品质:拣货标准不一,易引发售后纠纷。
- 拣货错误:人工核对商品容易出错。
- 售后成本高:解决一个投诉需数分钟,成本较高。
未来发展方向
京东到家、美团外卖及饿了么的商超频道面临相同挑战。要突破现有困境,需深化与传统超市合作,提升购物体验和订单密度。例如,京东推出7fresh、京东生鲜及与沃尔玛深度合作等新业态。
作者认为,跑腿平台模式可能只是阶段性产物,最终可能会被永辉生活APP、淘鲜达等掌控力更强的模式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