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工业联合会( FTI)发布第44次CEO民调结果显示,受中国商品大量涌入影响,泰国本土产业正面临严峻挑战。调查显示,约70.9%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进口商品已显著挤压本土市场份额,尤其在日用消费品领域,中国商品价格普遍低于泰国产品20%-40%,其成本控制与生产技术优势成为主要竞争力。
数据显示,2024年泰国制造业遭遇严重危机,首五个月累计567家工厂倒闭,平均每周28家,远超2021年疫情期水平,涉及塑料、金属、食品等行业。
FTI指出,中小企业首当其冲,部分企业被迫转行进口贸易以维持生存。此外,中国商品通过电商及转口贸易(如利用马来西亚中转)规避关税的现象加剧了市场失衡。
政府强化反倾销与产业保护
为应对冲击,泰国政府多管齐下:
1.加强贸易壁垒:2024年底对原产于中国的镀铝锌钢板征收最高29.5%反倾销税,并启动冷轧碳钢等产品二次日落复审调查。
2.优化监管机制:推动反倾销(AD)和反补贴(CVD)措施审批流程高效化,建立进口异常监测系统。
3. 遏制非法贸易:2024年泰国工业标准协会查扣低质中国商品总值超7620万泰铢,计划六个月内清理不合格进口商品。
企业自救与转型升级
泰国工业界积极调整策略:
·提升产品标准:54.6%企业计划采用环保材料并强化售后服务,44.3%推动产品符合ISO等国际认证。
·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52.4%企业引入智能生产以降低成本,30.9%加强品牌设计能力。
·供应链多元化:部分企业通过马来西亚转口贸易规避高额关税,恢复价格竞争力。
尽管泰国政府推出税收优惠、贷款担保等扶持政策,但产业结构缺陷与生产成本高企仍是长期难题。专家指出,全球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过剩产能转向东南亚加剧了区域竞争,泰国需平衡保护主义与开放市场的关系,同时加速产业升级以稳固经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