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的监管与市场争夺战
一、战略价值与监管紧迫性
稳定币,作为一种结合加密货币灵活性和美元稳定性的金融工具,已成为金融科技领域的焦点。其市场规模已从2000亿美元向万亿级别迈进。在美国,传统银行(如美国银行)、加密巨头(Tether和Circle)以及科技公司正围绕稳定币市场展开激烈竞争[1]。
以Tether的USDT和Circle的USDC为例,这两大稳定币占据全球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然而,其快速扩张引发了监管挑战。2022年的Terra-Luna崩盘及2023年的硅谷银行倒闭事件暴露了稳定币储备资产的风险[2]。
目前,参议院的《GENIUS法案》和众议院的《STABLE法案》是稳定币立法的核心提案。两项法案均允许“合格”非银行机构发行稳定币,但资本储备要求、审计透明度等条款仍悬而未决[3]。
二、银行的战略布局
传统银行,尤其是美国银行,通过游说试图掌控稳定币规则。他们主张只有受严格监管的银行才能参与稳定币业务。美国银行CEO布莱恩·莫伊尼汉表示,若监管允许,银行可迅速推出稳定币[4]。
稳定币的普及可能削弱传统银行的支付和存款业务。稳定币绕过银行系统,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跨境转账,同时通过储备资产赚取利息。银行的策略是抬高非银行机构的门槛,将稳定币市场变为自身主场[5]。
三、加密巨头的竞争
非银行领域,Tether和Circle主导市场但路径各异。Circle采取合规路线,其储备资产透明且以现金和短期国债为主。它积极游说国会,目标成为监管眼中稳定币标杆[6]。
Tether则尝试重塑形象,尽管其先发优势明显,但由于离岸背景和不透明储备资产,风评不佳。新任CFO及“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计划显示其努力重建信任[7]。
四、创新与稳定的平衡
稳定币监管之争实质上是在创新与稳定之间寻求平衡。宽松规则利于Circle、Tether等继续领跑并吸引科技巨头入场,但可能增加金融系统风险。偏向银行的规则虽保障稳定,却可能抑制创新[8]。
全球视角下,中国数字人民币、欧盟数字欧元进展显著。美国需制定清晰规则以免在数字货币竞赛中落后[9]。
五、总结:谁定义未来
这场博弈反映了传统金融与数字经济的交锋。无论结果如何,都将深刻影响全球支付体系、货币政策及普惠金融格局。真正的挑战在于制定既能促进创新又确保稳定的规则,维护美国金融领先地位[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