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妆巨头旅游零售渠道业绩承压
国际美妆集团遭遇困境
近日,欧莱雅中国旅游零售部门被传出裁员消息,官方虽否认比例夸大,但承认正在进行业务转型以应对市场变化[1]。这一现象反映了美妆巨头在旅游零售渠道面临的深层挑战。
过去,机场免税店是美妆集团的重要销售点,尤其对欧莱雅而言,旅游零售曾被视为“第六大陆”。然而,近年来全球经济波动及中国市场的竞争加剧,导致该部门业绩疲软。2024年财报显示,亚洲市场成为欧莱雅唯一下滑区域,销售额下降3.2%,主要受中国大陆美容市场负增长和海南旅游零售压力影响。
其他国际品牌同样面临困境。高丝集团2024年中国旅游零售渠道净销售额同比减少41.5%,资生堂旅游零售业务同比下滑18.6%。雅诗兰黛则因严监管影响,旅游零售业务连续多年下滑,并遭受美国股东集体诉讼。

价格体系混乱与库存压力
长期来看,美妆集团的免税业务与地区零售产生价格冲突,导致价格体系紊乱。例如,雅诗兰黛明星产品“小棕瓶”免税价仅为专柜价三分之一,这种低价促销对品牌价格体系造成冲击。此外,过度铺货政策也加剧了库存压力。
为应对这些问题,各大美妆集团采取措施自救,包括人事调整、组织架构重组及创新服务升级。资生堂合并中国市场与旅游零售业务,欧莱雅、雅诗兰黛等更换旅游零售高管。
政策利好推动市场复苏
近期,“即买即退”离境退税政策在全国推广,为免税行业注入新动力。业界普遍认为,这将促进国内免税消费回暖。
4月12日发布的《海南省提振和扩大消费三年行动方案》中提出,将进一步优化离岛免税政策,扩大“即购即提”商品范围,目标至2027年离岛免税经营主体销售额超600亿元。
欧莱雅旅游零售业务总裁顾岚逸在消博会上表示,未来需更加关注消费者体验,提供个性化服务和技术支持。AI美妆成为消费新趋势,本土品牌如华熙生物、花西子通过生物科技与人工智能融合展示个性化定制方向。

随着市场变革加剧,国际美妆集团需要重塑价格体系,提升品牌价值并加速技术创新,才能在分散化的亚洲市场中占据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