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现状、原因与前景
文 | 庞超然
编辑 | 三体君
“出海”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整车出口、零部件国际化以及海外投资方面进展显著。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新能源汽车出口仅25万辆,至2023年前10个月已增至99.5万辆,同比增长近一倍。从市场分布看,初期以亚洲为主,近两年对欧洲出口显著增加,占比接近50%。
同时,新能源全产业链贸易步伐加快,动力电池和充电桩等配套产品竞争力增强。2023年前9个月,动力电池累计出口89.8GWh,增长120.4%;充电桩企业数量翻番。
此外,海外投资加速布局,投资地域覆盖中东、中东欧和东南亚等地。截至2023年前9个月,我国企业宣布的海外电动车产业投资规模达132.5亿美元。
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我国新能源汽车“出海”得益于内外部多重积极因素。从产业自身看,起步早、发展快,形成全产业链竞争优势。目前,我国电池产能占全球七成以上,前10家制造商中6家为中国企业。
价格优势明显,20%的车型售价低于1.5万美元。相比之下,美欧品牌无售价低于2万美元的车型。此外,我国新能源汽车不仅实现动力方式转变,还在“智能化”方面赢得海外消费者青睐。
从外部看,全球绿色转型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出海”提供机遇。发达国家明确燃油车禁售时间表,并出台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然而,部分国家因转型缓慢或错失电动化机遇,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提供了市场空间。
前景展望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及经济社会绿色化转型浪潮,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大幅提升。“智能化”成为下半场竞争核心,相关生态体系逐步形成。汽车产业开放合作趋势下,通用标准和技术平台推广将降低研发成本。
但挑战同样存在,包括品牌信任度、汽车金融支持及物流问题。此外,发达国家调整产业政策,直接干预态势明显,如美国保护主义色彩浓重的产业政策及欧盟反补贴调查。
政策建议
一是坚持市场化导向,减少制度性壁垒,为产业发展营造环境。
二是鼓励企业提升品质,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推动金融机构联合出海。
三是推动企业布局“智能化”新赛道,探索符合国情且适配国际规则的智慧交通体系。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转载均注明作者及来源。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