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税政策对中国跨境电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自4月2日起,美国提出加征“对等关税”和取消“小额免税”政策,目前根据最新政策,包括智能手机、路由器、部分计算机设备及电子零部件等关键技术产品可获“对等关税”豁免。机电产品占中国对美出口的58.4%,金额达3057.9亿美元。然而,“小额免税”政策将于5月2日取消的决定尚未改变。
背景与挑战
尽管美国发起的贸易战愈演愈烈,但美国仍是中国跨境电商的第一大出口市场,2024年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对美出口占比为34.2%[1]。因此,跨境电商行业需积极应对美国市场的贸易风险挑战。
取消“小额免税”政策在今年2月已有剧烈反复,直接冲击依赖跨境小包模式的卖家,并暴露了跨境电商在贸易合规、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系统性风险。
一、海外仓等物流方案优化策略
海外仓备货成为跨境物流的重点转型方向,意图通过规模效益降低平均物流成本并提升交付效率。TEMU等平台正推广“海外仓+半托管”模式。需要注意的是,美国海关对进口货物原产地查验将更严格。
金杜团队曾详细分析过海外仓的相关风险,在合作及运营海外仓业务时需关注以下风险:
- 疏于对海外仓资质等运营要件进行合规性审查的风险。
- 物流合同约定不清晰的风险。
优化建议:加强海外仓资质与合同的事前合规审查。
二、改变原产地等多渠道生产销售策略
供应链出海布局是跨境电商企业应对关税政策的重要策略。赴美跨境电商企业可通过选择基础建设、物流运输与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或地区投资生产,优化供应链布局。
多元化布局相较于物流方案调整前期投入成本更大,调整周期更长。企业需了解目标地的原产地规则,避免高额投资损失。
优化建议:设计针对目标地从进入到退出的全流程合规机制。
三、产品品牌化与价值提升策略
部分跨境电商企业未来将从单纯的“低价竞争”向“品牌化”模式转型,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用户粘性。
在推进过程中可能面临以下风险:
- 虚假宣传风险。
- 产品责任风险。
- 知识产权风险。
优化建议:做好产品的“护城河”。企业需做好违法违规案例总结,排查评估品牌化过程中的产品广告营销及质量安全风险。
综上所述,无论是已经开始实施的“对等关税”还是即将开始实施的“小额免税政策取消”,美国的核心目的仍然是为了平衡中美贸易逆差。跨境电商企业需综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案并深入理解其中的合规风险。
脚注:
[1] 数据来源:跨境电商行业相关报告
[3] 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调查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