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调整对中国商品免税政策
政策核心内容与背景
从2025年5月2日美国东部时间凌晨12:01起,价值≤800美元的包裹需缴纳30%从价税或每件25美元(6月1日后增至50美元),以较高者为准,取代此前其他关税。该政策适用于通过国际邮政或商业快递寄送的所有中国原产商品。
800美元免税政策始于1938年(最初为5美元),2016年提升至800美元。2025年2月曾短暂取消,此次为最终落地,特朗普政府称此举旨在“减少贸易逆差”,打击中国电商平台的“低价倾销”。
对跨境电商的影响
以10美元手机壳为例,关税成本或增加5美元,利润率压缩50%以上。物流商已宣布加收20元/票报关费,并预收30%关税保证金。T86“秒过”清关终结,查验时间延长3-5天。
- 全托管模式遇冷,半托管/独立站模式更具韧性。
- 亚马逊FBA、海外仓备货成为“生存刚需”。
- 依赖小包直邮的卖家利润或减少8-15%,部分面临淘汰。
- 中国企业加速向墨西哥、东南亚转移产能,规避直邮关税。
- 欧盟拟取消150欧元免税,越南已取消低值商品增值税豁免。
- 廉价商品价格上涨,低收入家庭购物成本增加。
中国官方与行业回应
- 中国快递协会声明反对,指出政策将“损害美国消费者利益”,呼吁美方纠正错误。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批评政策“害人害己”,破坏全球供应链稳定性。
卖家应对策略
- 短期应急(5月2日前):利用最后窗口期集中发货高货值商品;采用“商品价+关税”透明定价,或涨价5-20美元/单。
- 中长期转型:转向高附加值商品;精准申报HTS编码;布局美西ONT8、美东EWR等海外仓,尾程成本可降36%;海运集拼替代直邮,降低单件运费;拓展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推进品牌化与合规。
未来展望与行业趋势
美国商务部长需在90天内评估政策效果,可能扩展至澳门。海关系统若仍不完善,或再现“技术性暂缓”。AI关税计算工具、智能库存管理将成标配;劣质铺货卖家出局,品牌型卖家主导市场;墨西哥转口、东南亚本地化生产加速。
此次政策标志着跨境电商“免税红利时代”的终结,倒逼行业从粗放走向精细。短期阵痛难免,但长期看将推动中国卖家提升供应链韧性、品牌价值与合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