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lulemon:从神话到疑虑的转折点
稳健增长与市场忧虑并存
短短数年,Lululemon从商业标杆沦为被全面质疑的对象。在披露2024财年(截至2025年2月2日)财报后,其股价次日下跌14.19%,市值缩水至约353亿美元,摩根大通也下调了目标价。
然而深入分析数据可发现,Lululemon业绩并非一蹶不振。2024财年全球净营收达106亿美元,同比增长10%,首次突破百亿大关,成为继耐克、阿迪达斯之后第三个达到此规模的单品牌。
美洲市场全年净营收为75亿美元,同比增4%;但受经济和通胀影响,可比销售额下降1%。相比之下,中国市场表现出色,全年净营收达13.61亿美元,同比增长41%,四季度增速更高达46%。
Lululemon通过在中国新增24家门店及扩展电商业务,推动了强劲增长。同时世界其他地区(包括亚太、欧洲和中东)亦实现显著提升,净营收增长26.8%,同店可比销售增速达14%。

盈利能力优化的背后逻辑
尽管扩张增加了成本,Lululemon盈利能力却持续提升。毛利润增长12%至63亿美元,毛利率提升至59.2%;净利润达18.15亿美元,同比增17.06%。
这一成果得益于剥离低效业务Mirror健身镜带来的成本节约,同时运营效率显著提高。

市场忧虑的根源
虽然整体表现稳健,资本市场的忧虑情绪依旧浓厚。主要原因是Lululemon增速放缓。过去几年高增长形成的惯性期待让投资者对当前增速感到失望,尤其是美洲市场可比销售额下降1%。
此外,北美市场竞争加剧:Nike推出Yoga Luxe系列直击核心卖点,Under Armour绑定流行文化抢夺消费者注意力;新兴品牌ALO Yoga以更年轻化的设计抢占市场份额。
男装业务作为“第二增长曲线”未能达到预期,占比仅小幅上升至24%。Lululemon正加大投入,邀请刘易斯·汉密尔顿等体育明星助力推广。
贸易摩擦也带来隐忧。产品生产集中于越南等受影响地区,可能推高成本并削弱消费者信心,尤其是对中国市场的持续高增长提出挑战。
Lululemon需重新平衡品牌定位与市场扩张,回归初心讲好品牌故事,同时依靠技术创新抵御行业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