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视角下中国与东盟绿色金融合作路径分析
来源 | 人大生态金融
摘要:中国与东盟具备良好的绿色金融合作基础。随着“碳中和”进程加快,双方合作迎来了新的增长点,为广西带来历史性机遇。本文探讨了合作现状、前景与挑战,并为广西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广西;东盟;绿色金融合作;碳中和
一、绿色合作契机
东盟作为东南亚国家联盟,已涵盖该地区全部国家。随着“碳中和”绿色发展进程加速,绿色金融成为中国与东盟国际合作优先领域之一。广西作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桥梁,有望推动区域性环境可持续发展共同体建设。
二、东盟绿色金融的合作背景
中国与东盟在环境保护、绿色产业投融资等方面素有坚固基础。
(一) 东盟绿色金融发展现状概况
东盟绿色金融发展虽取得进展,但整体仍存在提升空间。
- 成员国绿色金融发展不平衡,除新加坡外普遍滞后。
-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投资壁垒较高。
- 绿色产业发展亟需新模式,以满足“碳中和”要求。
(二) 中国与东盟绿色合作的历史基础
中国与东盟建立了牢固的长期绿色合作机制。
- 高层战略框架:《中国-东盟环境合作战略(2016-2020年)》。
- 论坛交流:成功举办多届“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
- “一带一路”倡议:生态环境保护合作结合绿色产业投融资。
(三) 政策与市场环境
东盟各国相继探索“碳中和”顶层路径,广西积极推动金融开放,建立市场基础。
三、前景与机遇
东盟绿色资金缺口巨大,与中国“双碳”目标形成匹配。
- 国际间碳市场为东盟带来碳汇投融资新模式。
- 推动南海地区海洋生态系统国际合作治理。
- 绿色金融助力东盟推进“碳中和”进程。
四、问题与挑战
中国与东盟绿色金融合作仍面临一系列问题,需进一步改善。
- 强化各界对绿色金融及相关合作的深层了解。
广西参与中国与东盟绿色金融合作的路径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明确建立中国绿色金融体系顶层设计。2020年9月,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尽管绿色金融发展迅速,“碳中和”概念深入人心,但其与绿色金融的具体关联仍需深化理解。
一、问题与挑战
(一)政府与市场主体的认知不足
- 部分地方政府领导对绿色金融认知有限,未能有效推动地方绿色金融工作。
- 金融机构与企业缺乏对绿色金融国际业务前景的认识,尚未意识到向东盟开展绿色金融合作的重要性。
(二)缺乏匹配国际标准的金融基础设施
- 缺乏统一完善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国际投融资平台和系统亟待建设。
- 金融机构提供的非融资类服务力度不足,特别是在跨境绿色项目信用评级、会计核算与法律咨询方面。
(三)国际竞争压力
- 西方国家可能通过政治手段阻碍中国与东盟的绿色合作。
- 国际资本流向或受到限制,绿色资金向东南亚集中的趋势可能受阻。
二、广西的参与路径
(一)政策层面:强化绿色金融政策宣讲
- 对内加强政策宣传,提升各界绿色金融认知。
- 建立政府引导与市场结合的投资氛围,加大财政支持。
- 推动绿色金融示范区改革升级,强化碳市场建设。
- 对外完善激励机制,提高资金跨境流动效率。
(二)市场层面:建设区域性跨境绿色金融中心
- 对接碳交易与碳金融业务,建设区域性跨境碳排放权交易平台。
- 建立绿色数据中心,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数字化水平。
- 引入第三方绿色金融服务机构,提升非金融服务能力。
(三)机构层面: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
- 推动金融机构自身实现“碳中和”,树立绿色发展示范效应。
- 开展绿色金融创新,提升区域资金运转效率。
- 将绿色跨境业务成效纳入业绩考核评价体系。
(四)合作层面:探索多层次绿色合作模式
- 共建绿色金融产业分类标准,降低国际资金流动壁垒。
- 开展气候风险管理合作,增强国际应急处理能力。
- 建立绿色金融信息共享数据库,促进透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