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业务员困于“信息茧房”:如何打破算法的桎梏
张琳从事外贸工作五年,最近却陷入了深深的焦虑。曾经勤奋的她每天工作12小时,回邮件、发报价、跟进客户,业绩一直不错。然而上个月,她发现同事的客户质量远高于自己——同样产品,对方订单利润是她的两倍。
“为什么我接触的客户总是拼命压价,而他的客户却愿意为附加值买单?”张琳疑惑不解。直到有一天,她借用同事电脑查资料时才恍然大悟。
她的邮箱里满是东南亚批发商的询盘,而同事收件箱里则是清一色欧美品牌商的合作意向。更令人震惊的是,她常用的外贸平台首页推荐全是低价供应商广告,而同事看到的是行业趋势分析和高端市场报告。
“我们明明在同一个公司,用着同一个平台,看到的世界却完全不同。”张琳意识到,自己早已陷入“信息茧房”。五年来,她习惯性点击低价客户的询盘,系统因此不断推送同类信息;长期浏览批发市场资讯,算法认定她只对低端市场感兴趣。渐渐地,她被关进了一个透明的笼子——所见皆为系统希望她看见的信息,接触的客户均为算法筛选的结果。
更可怕的是,“茧房思维”开始影响她的判断。当老板提议开发高端产品线时,她第一反应是“这种产品没市场”,因为她的信息圈从未出现过相关需求。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
- 业务员A因早期成交几单非洲客户,从此被系统标记为“非洲市场专家”,再也接触不到其他区域优质询盘。
- 采购经理B的社交平台首页永远充斥着同类供应商广告,导致他不了解行业新材料的出现。
- 创业者C深陷价格战信息流,直到展会才发现竞争对手早已转型做品牌。
破局之道:摆脱算法桎梏的三个方法
要突破“信息茧房”,可以尝试以下策略:
- 定期清理浏览器缓存和算法推荐,打断系统的“刻板印象”。
- 主动跨出舒适区,手动搜索那些不会被推荐的关键词。
- 保留线下渠道,如展会、协会等算法无法垄断的信息源。
世界很大,别让算法决定你能看见多少。有时候,破茧只需一次手动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