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狗肉节:争议与现状
近年来,玉林狗肉节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引发了爱狗人士与当地习俗之间的激烈争论。
环球时报社评:相互尊重应是主旋律
6月21日夏至,玉林民间“荔枝狗肉节”备受关注。美国众议院议员黑斯廷斯提出议案,谴责玉林“狗肉节”,同时呼吁中国政府结束狗肉交易[相关]。尽管反对吃狗肉的声音在中国逐渐壮大,但围绕该问题的公众态度仍存在分歧。
玉林市政府表明与“狗肉节”无关,市场上的“野蛮屠宰”行为已消失。然而,外界仍在寻找“玉林狗肉节”依然盛行的证据。实际上,玉林人食狗肉的行为变得更加低调,而外界需要在多大程度上尊重其饮食习惯成为新的讨论点。
2016年的变化:从公开到低调
2016年夏至,玉林第一家脆皮狗的老板娘表示,今年生意可能比往年更好,因媒体报道使玉林名声在外,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不过,垌口市场显得冷清,摆卖的狗肉摊位有限,价格也相对低廉。
市内几条往年火爆的街道,招牌中已看不到“狗”字,商家更注重低调经营。不少商家转型为网络订单模式,通过微信朋友圈销售狗肉,订单量可观。
对于食客而言,在哪里吃狗肉并不重要。公务员玉先生提到,政府要求公职人员不得在夏至期间公开聚会食用狗肉,因此更多人选择在家或乡村聚餐。
动保人士的困境
相比往年,2016年到达玉林的动保组织人数明显减少。经费匮乏、抗议形式化成为主要原因。一些动保机构的筹款被叫停,国外资助也受到限制,影响了行动开展。
学者谢平祥认为,关于能否食用狗肉的讨论需回归理性,应从立法角度规范管理。目前,玉林狗肉市场所谓的“黑色生产链”尚无确凿证据支持,食品安全隐患有待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