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品牌营销笔记:李嘉诚“卖港事件”背后的教训
赚钱可以,但有些红线,永远不能跨越。
3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二司的表态犹如惊雷炸响。面对持续发酵的“卖港事件”,监管部门明确表示:“将依法进行审查,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仅48小时后,原定于4月2日的港口交易签约仪式被无限期延后,李氏家族紧急召开内部会议,并取消了飞往美国的包机行程[1]。

此次交易的核心是巴拿马运河东西两岸两大港口的经营权。消息传出后,国内舆论哗然,网友们质问:“巴拿马运河是全球战略要地,把如此重要的港口交给美国财团,置国家利益于何地?”专家指出,这一举动可能威胁中国在拉美地区的贸易安全及“一带一路”布局[2]。
事实上,监管部门早有行动。早在3月初传闻曝光时,官方已通过媒体释放信号,港府高层多次私下约谈李氏家族。然而,李嘉诚仍试图推进交易,最终激怒监管层,导致交易被叫停。

自“卖港”消息曝光以来,长和系上市公司股价集体跳水。3月29日当天,和黄医药暴跌7.95%,长实集团大跌6.98%,长和下跌3.9%。过去11个交易日,长和累计跌幅达16.49%,市值蒸发323.6亿港元;长江基建7天内市值减少172.4亿港元,电能实业8天蒸发122.43亿港元,四大集团合计损失超781亿港元。
香港中环交易大厅内,散户们叹息连连。一位老股民感慨:“以前觉得跟着‘超人’买准没错,现在才知道,再大的资本也拗不过国家意志。”国际投行摩根士丹利下调长和评级,警告“政治风险溢价正在飙升”。

这场危机让李嘉诚苦心经营数十年的个人形象彻底崩塌。曾经,他是寒门逆袭的典范、爱国企业家的代表。但“卖港事件”揭露了他在利益面前的选择:背弃国家。社交媒体上,“李嘉诚晚节不保”的话题阅读量突破5亿。
更耐人寻味的是,香港商界开始分化。有企业家私下评价:“在商言商没错,但底线不能碰。这次老李确实太贪心了。”甚至连李家内部也出现裂痕,有家族成员透露:“老太爷太固执,下面人劝不住。”
李嘉诚的惨败暴露出三大误判:低估国家维护主权的决心;错判舆论风向,在全球化退潮、中美博弈加剧的背景下,公众对“卖国”行为容忍度降至冰点;忽视家族企业治理缺陷,97岁的李嘉诚大权独揽,决策机制僵化,未能及时调整策略。

这场危机给所有企业家敲响警钟:在全球化时代,资本可以无国界,但企业家必须有祖国。任何挑战国家利益的行为,最终都将被时代抛弃。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品牌资产│品牌定位│品牌视听│广告创意│品牌传播│品牌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