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带分析与商品结构优化
如何利用价格带提升门店业绩
门店业绩的提升关键在于商品结构和价格带与商圈消费需求的吻合度[1]。本文以某门店调整价格带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优化商品结构使业绩增长超11%。
一、基础知识
价格带分析的第一步是了解商品构成图。
商品构成图指不同价格段配置的品项数,其理想形态为双驼峰型:第一个驼峰体现低价形象,满足中低档消费人群;第二个驼峰较低,满足高档消费人群。
说明:横轴为售价,纵轴为配置品项数(陈列量或库存量)。价格带需划分成10~13段,便于深入分析。
二、用价格带优化商品结构
价格带可用于对外制定商品对策和对内优化商品结构。
对外—制定商品对策
以下示例展示如何通过价格带分析规避或迎战竞争对手:
- 完全包围型: 覆盖竞争店重点品类,显示商品丰富齐全。
- 下限加强型: 减少高价区品项,增加中低价区品项。
- 竞争回避型: 以低价为主,避开竞争店强项。
- 见缝插针型: 乘虚而入,在竞争店较弱的价格段形成互补。
对内—优化商品结构
以下以洗发水为例说明如何调整价格带以优化商品结构:
- 竞争店市调:包括商品全称、规格、售价等。
- 本超市基础数据:商品名称、售价、销售量等。
- 数据整理与分析:按价格段分析品项配置、占比及销售情况。
最终得出调整方案:减少低价位品项,增加中价位品项,调整后销售额环比增长11.13%。
三、结束语
做好商品分析是超市经营的关键。通过价格带分析可以了解顾客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商品策略,从而实现单品效率、货架效率和坪效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