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卖家抵制中国卖家事件剖析
近期,跨境圈内关于美国卖家联合抵制中国卖家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为遏制中国卖家在亚马逊平台的发展,部分美国卖家组成了卖家联盟,并向美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
中国卖家市场份额快速提升
根据亚马逊平台2024年末的统计数据,排名前一万的核心卖家中,中国卖家占比已超过50%,而在2024年第四季度更是激增至62%。 沃尔玛电商平台中,去年新增的第三方卖家中,中国卖家占比达到41%,活跃卖家中的中国商家贡献度为28%,且这一比例持续增长。
事件起因
美国卖家发现其在亚马逊Bestseller排名下滑,而超越他们的多为中国卖家,且中国卖家产品价格更低,这成为此次抵制事件的导火索。
主要原因包括:
- 税收成本: 中国卖家受益于800美元以下进口商品免税政策,在定价上具有优势。
- 供应链整合: 依托国内成熟的制造业生态,中国卖家形成了“研发-制造-物流”全链路协同优势。
- 其他问题: 部分中国卖家被指控利用平台规则漏洞发起恶意投诉、操纵评价系统。
美国卖家提出的改革方案
针对上述情况,美国卖家联盟向美国政府提出多项改革提议:
- 取消800美元以下跨境小额免税政策;
- 强制外国卖家注册美国实体并缴纳所得税;
- 要求海外卖家提供百万美元责任担保;
- 亚马逊需显示卖家的原产国、产品关税及质检信息;
- 对中国产品设置90天“审查期”,核查专利侵权风险等。
重大影响
这些提案一旦实施,将对中国卖家产生深远影响:
- 运营成本大幅提高,利润空间压缩;
- 90天的“审查期”可能导致季节性产品错过销售季,仓储成本增加;
- 公示卖家国籍可能引发消费者偏见,影响销量。
同时,这种单边保护主义政策虽然短期内可能缓解美国卖家的竞争压力,但从长期来看并不符合经济规律中的比较优势和分工协作原则。
对于中国卖家而言,必须超越低成本路径依赖,专注于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通过价值链攀升构建不可替代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