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这个在国内挂在口头上的问题,彻底把老外给整懵了。
老外认为这不是问题啊,你们有那么大的潜在客户数量,即使适当降低价格,对于规模化收入增长,也不至于有多大影响,付费意愿更不至于成为公司发展的主要障碍。
无论我们怎么解释,直到分手告辞,老外还处于迷惑状态。
当时我们对“付费意愿”的英文描述是 willing to pay。后来我在网上查询才发现,willing to pay是消费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的意思是指消费者接受一定数量的消费品或劳务,所愿意支付的金额。
现在看来,willing to pay与我们所说的SaaS客户“付费意愿”,并不是一个意思。或者说,国内所说的“付费意愿”,实际应该是“免费”或者“白嫖”的隐喻,而并不是愿意支付多少的意思。
也难怪老外不理解,中文太博大精深了。
实际上,任何行业或领域,只要是交易,就不存在什么“付费意愿”。这个词被SaaS行业造出来,更像是为SaaS+创业,事先找好的一个借口。
如果你非要认为,客户的“付费意愿”在现实中是存在的,那就只有一个可能的原因:你的SaaS对于客户来说是可有可无的,顶多是better to have,而不是must to have。
从常理上讲,特别是在ToB领域,没有人为了省钱,而把自己的业务置于不可控的风险之中。
当然也不否认,某些SaaS还是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的。但出于竞争的目的,一些公司自己先把SaaS免费了。既然有免费的,谁还愿意主动掏钱呢?
所以,即使用户真有这种“不付费意愿”的习惯,那也是SaaS公司给“惯”出来的。
实际上,免费根本就不是解决“付费意愿”问题的正经办法,而更可能是让所谓“不付费意愿”成为事实。
不过也必须承认,在SaaS领域,“免费”体验确实是个有效的转化手段。与企业软件不同,交易型业务大都是直接的货款两清,免费没有必要。但对于SaaS这种订阅业务,允许先尝后买式的试用免费,有助于降低获客成本,提高转化率。
但也不要忘了,免费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免费是为了更多收费。
实际上,SaaS这种订阅收入模式非常脆弱,哪怕定价出现不大的偏差,都可能导致公司持续亏损,中途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
就更别说免费了。
“不付费意愿”,这个惯出来的用户习惯,把付费意愿的正常商业逻辑完全带偏了。正常的付费意愿,首先得是“值得付费”,也就是说,你的SaaS可以帮助客户实现业务价值。用户的选项只有“付费”一个,而不是还有第二个“免费”选项。
实际上,国内SaaS创业的失败,很大一部分都是被免费或低价搞死的。
如若不信,看看SaaS业务的利润公式:
营业利润=现有客户数X(订阅价格+增购价格-可变成本【获取成本CAC、留存成本CRC等】)-固定成本(研发、云平台、云设施、带宽、运维、工具等)
如果SaaS创业者自己被困于“付费意愿”的被害妄想中,那纯粹是一种精神内耗,这种创业没有任何意义。
回到现实,怎样从“付费意愿”的纠结中解脱出来,可以参考下面的对话:
我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客户不愿意付费怎么办?
我的答复也永远是一句话:那就去找那些愿意付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