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用户画像与商品画像|谈谈初期浅层用户画像的使用体验

硬核刘大
2024-03-21
3204
shoptop 【建站扶持计划】

免订阅费,免费SEO与代建站,16大主流媒体免费开户

   立即查看>>

大数跨境
导读:用户画像(User Persona)是指基于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对目标用户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刻画,包括用户的人口统计数据、兴趣爱好、购买习惯、行为特征等信息。用户画像的目的是更好地了解目标用户群体,为产品设计、营销策略和用户体验提供指导。

商品画像(Product Persona)

是指对产品进行全面而具体的描述和定义,包括产品的特性、功能、优势、目标用户群体等信息。商品画像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产品的核心价值和定位,并确定如何与目标用户的需求相匹配,以实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用户需求是根本,但用户需求不一定是功能,在面向电商应用市场定位时,通常会先从C端市场入手,在合适的契机抓住B端用户入场,会围绕【商品、供应链、物流、营销活动】等,整一个“购物旅程”背后的【用户体验】。

而C端用户恰恰十分注重体验,如何去“度量”和「优化整个流程」呢,那就是站在「用户角度」收集其在各个模块的数据,并利用:统计、概率、思维“建模分析”;在产品运营、增长过程中找到“雪球效应”的“撬动点”施以影响,最终建立起(良性的闭环)。

产品定位初期时,通常面对市场困惑,产品的用户是「谁」?他们是否「满意」?如何才能服务好我们的用户,就像(B站)的成长中一直在解决问题,如何突破二次元的定义,如何将用户圈层拉开,如何让尽量多的人能在B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如何做到存量用户保有及增量用户拉取。

以增量用户拉取,存量用户数量和价值的保有为目标,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用户画像,并结合商品画像,解构用户及商品,最终在重点目标客户群体上形成突破。
比如电商猜你喜欢中的个性化推荐技术,万能的淘宝上有海量的商品几乎可以满足每个人的采购商品需求,但是如何让一个用户可以精准快速地找到是大问题,个性化是其根本,用户画像和塑造则是个性化的根本,希望可以让用户感受到产品为Ta(用户)而造的满足感。
如何解构用户呢,举一个例子就是说当你很了解某一个人的时候,你跟Ta一起去吃饭,你如果在之前历次跟ta的进餐中收集了ta喜欢及不喜欢吃什么(用户动态数据),然后ta的性格是怎么样的(比较犹豫)是不是喜欢吃辣,然后你再结合有哪些菜、是不是辣的(商品静态数据),两端做匹配就可以提供更好的体验了。所以不是单单用户画像,商品画像或其它维度也需要,最重要的是匹配。

什么是用户画像?

根据百科的定义,用户画像指的是与该用户相关联的数据的可视化的展现,然后一句话来总结的话就是用户信息标签化;从用户海量的信息里面去找到一些标签,为用户去贴上这些标签,而这些标签的来源就是用户的行为。

当然较常见的用户画像是我们需要建立平台客户群体化认知时,需要借助可视化的标签,比如京东的一个食品用户画像,对于食品这个业务场景,平台上购买的用户他们是长成什么样的?比如性别比例,蓝领与白领占比,评价敏感的人的占比等,通过拉平垂类偏好用户画像与全站的对比,来寻找差异点和优化点。

有了真实的用户画像以后,可以对应出商品画像,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商品画像如同用户画像一样,是由商品海量数据的标签,根据商品的特征、设计、功能、口味、波次、价位段、流行度、销售状况、促销力度、销售渠道」差异,将他们区分为不同的类型,然后每种类型中抽取出典型特征,再赋予:名字、特点、场景、统计要素等进行描绘。
商品画像与用户画像有着很多交集/互相交互的,比如商品有个标签,是适用人群,比如女性或者男性,可能就是有很多女性用户经常购买,或者说用户经常购买,某个品类或者某种颜色的商品,那用户就可以贴上类似的标签。
商品有了标签,运营在做活动的时候,就可以根据活动首页和分会场人群定位,去选品、氛围塑造,比如时尚会场的商品池选取,比如对于履约不好(拒收、退货、低评分)的、高点击&低转化商品的控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数据维度的加持下,有了侧面的用户特写,可以把这个定义为侧写师,电影中经常有一些概念就是侧写师通过观察和收集犯罪现场的信息(数据收集),去想象作案人的心理和案发时的动作(预测),并最终为破案带来机会(实施),构建用户画像与商品画像的方法论与其类似;做了一系列的场景,有了初步的定义,可以开始尝试慢慢理解用户的行为并进行追踪。

通过用户静态数据结合海量的平台用户行为数据的方式,通过埋点,我们可以看到用户在我们平台上看了什么商品,点了什么商品买了什么商品,将这些数据串起来,可以作为入口去理解用户,更进一步,通过统计、概率、知识进行建模,比如说:用户细分、生命周期划分、流失用户研究等,做深层次的挖掘。
再次可以从层级的角度来看,用户基本属性和行为标签为浅层用户画像,这些标签画像主要是收集就行,比如年龄,性别。第二层是稍作处理的汇总层,比如手机端大概什么时间活跃,经常购买的品类等。第三层是基于前2层可以做到营销的敏感度,社交关系,上网时间的预测;最后一个是更深层的,需要结合业务知识去做定制。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业务,也会有不一样的构建目标和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通过业务应用的要素分析,去驱动标签维度的扩展,通过标签去驱动业务。
模型逐步完善建立的情况下,可以去确定一件事情,就是竞品最后的比对,真正的竞品突然在你眼前,画像跟你高度重合的那个,而不是我们假想的那个,如果你发现原来被认为是竞品的典型用户群体是在「30到50岁」之间,而你们的群体在「20岁到35岁」了,那至少在当前情况下,处于是「弱竞争关系」。
有时候现我们的用户不等于目标用户,在产品运营过程中,会发现平台上用户画像是这样的,但是结合战略以及竞品的一些情况,更大的去做差异化的竞争,重合的那部分是高价值用户,所以应该投入更多人力去做?结合用户画像去做更细粒度扩人群,是A人群还是B人群还是C人群?如何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带来更高的留存、复购。
感观体验:呈现给用户视听上的体验,强调舒适性。一般在色彩、声音、图像、文字内容、应用模块化布局呈现。
交互用户体验:界面给用户使用、交流过程的体验,强调互动、交互特性;交互体验的过程贯穿浏览、点击、输入、输出等过程给访客产生的体验。
情感用户体验:给用户心理上的体验,强调心理认可度。让用户通过站点能认同、抒发自己的内在情感,那说明用户体验效果较深,情感体验的升华是口碑的传播,形成一种高度的情感认可效应,
独立的用户体验与全局用户体验:
独立的用户体验会影响到全局用户体验,例如:按键的手感影响了短信输入过程中的的用户体验,而短信输入的体验影响了收发短信这一过程的用户体验,并且最终影响到手机的全局用户体验,全局用户体验并不是独立用户体验的简单相加,因为总会有某些体验(带来的正面或负面效益)比其它体验更为突出。
全局用户体验还会收到外部因素的实际作用影响,如:品牌、价格、等等,用户需求是根本,但用户需求不一定是功能。
要做好用户画像与商品画像,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1)市场调研:深入了解目标市场和用户群体,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包括人口统计数据、购买行为、兴趣爱好等。
2)数据分析:通过分析收集到的数据,发现用户的共同特征和行为模式,识别出用户的关键需求和痛点。
3)用户细分:将目标用户群体划分为不同的细分市场或用户群,根据不同细分市场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用户画像的细化和个性化描述。
4)商品定位:基于用户的需求和市场调研结果,确定产品的核心价值和定位,明确产品的目标用户群体。
5)描述细节:在用户画像和商品画像中,详细描述用户的人口统计数据、购买行为、兴趣爱好、行为特征等信息,以及产品的特性、功能、优势等。
6)持续更新:用户画像和商品画像是动态的,随着市场和用户的变化,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保持与目标用户的契合度。通过做好用户画像与商品画像,可以更好地理解目标用户的需求和喜好,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品设计、营销活动和用户体验优化,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用户满意度。
【声明】该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大数跨境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大数跨境观点或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contact@10100.com
硬核刘大 聊聊大家都喜欢的事
总阅读852.4k
粉丝4
内容970
咨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