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在微信中打开

产品经理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

产品经理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 硬核刘大
2024-03-14
12905
【广告服务】

15年经验,全平台广告代投

   立即查看>>

导读:在职场中,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的要求:对结果负责。

大纲:

一、必要性

崇尚合作的背景下,所有工作都离不开与人共事。共事必然存在差异,差异造成冲突,而沟通是化解冲突的手段之一。即使不工作,生活中也需要与家人、朋友相处,不同性别、不同年代的差异不小于不同职位的视角差异,沟通是升温感情的手段之一。
产品经理中的“经理”这个词听起来像是title,如果有人因为这个入职,那他会发现,这个“经理”是个“空心”萝卜。对外部宣称产品负责人,背指标,对结果负责。对内共同工作的伙伴基本是平级,无法行使“经理”的权利,大家坐一个办公室,接同一桶矿泉水,推进功能基本靠着人格魅力。
作为假“经理”,真“责任人”,产品经理的工作性质决定这个岗位需要较强沟通能力。
第一,是桥梁,链接多个业务部门,从业务端承接需求,同样也反馈用户端诉求;
第二,是信息中转站,链接上层,传达战略目标图景至执行层;
第三,是流水线节点,在互联网大工业化流水线的一个环节,功能流经由你我之手诞生。

二、适用场景

仅限于和同级沟通场景。即你无法命令别人,别人也无法强行干涉你。

三、准备工作

1、沟通必有目的,提前明确本次沟通要达成的目标和底线。
从最优目标->不可触碰的底线,这俩构成一个弹性区间,落在区间就算成功。有朋友可能疑惑,为啥是个区间,直接最优它不香么?挺香的,但也怕是个糖衣炮弹。
从某种角度看,弹性区间是不迫不得已的选择。概因不同职位的利益诉求不同,极端情况下甚至互相对立,我之蜜糖,彼之砒霜。在一个弹性的范围,你退我进,我推你进,和跳探戈一样,试探对方的边界,了解对方的期许,适当妥协,达成目的。
从另外角度看,理想中的最优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状态,只能无限逼近。怀抱着迭代思维,从当下最优不断向这种理想最优靠近,用英语中俗语来说就是:不要让最好成为更好的敌人。
提前明确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围绕目标打转,沟通话题更加聚拢,不容易走偏或者被带偏,效率更加高。同时可以体现专业度(不是)。
2、沟通需要准备,提前同步对方本次沟通的内容。
在合作制公司里,非高层员工很少有独自做决策的时候,需要在部门/团队内部先行协商,内部达成共识后,再与外部协商。信息同频,给对方留点余地,也给自己准备时间。
3、沟通结果同频,结束后以文字形式同步沟通的结果。
  • 1是核对,看看双方在理解上是否有偏差
  • 2是备忘,有的需求优先级不高,时间太久容易忘记
  • 3会没白开,更有仪式点(🤔 )

四、基本原则

1. 真诚

“你相信人性本善么?”曾经的我是不信的。人内心有幽暗,一得空闲便从强势流向弱势,强势时为所欲为,而失势则被人鱼肉。这个世界是灰色的,是尖刺,是寒冰。
这种想法影响我待人接物的方式。我常常想到最坏的打算,最坏的结果,惴惴不安,如兔在笼。每次沟通都是一次交锋,强势和无谓是我为自己套上的盔甲。我自以为安全,却不知画地为牢。
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一朵花,有人享受芬芳扑鼻,有人怜惜花期短暂。花是同一朵,而感官全不同。事物只有坏的一面么?不是的。期待坏的一面发生么?也不是。何不尝试多换换角度,找到坏的,也看看好的?为好结果而努力,也为坏结果提前做打算。
现在的我相信人性本善,相信光明可以压制幽暗,相信世界会如期待的那样发展,即使没有,又有什么损失呢?而对外释放善意,往往有更大概率收获善意。相信对方是微笑的,是带着善意的。相信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没有原则性的差异,还有沟通的可能。

2. 同频

屁股决定脑袋,处境地位不同,想达到的目的也不同。如果以己推人,我是这样想的,推测大家也是这么想的,往往别人并不care。尝试以对方关注的点去沟通协商。比如向运营端推进先用后付,提用户体验、决策成本不如提新客促单、风控机制、会员权益。
适当同频拥有的信息。我始终相信,如果信息一致,目标、动机也相近,会倾向于做出相似的决策。所以同步有效信息,看情况报喜不报忧,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3. 厘清边界

讨厌没有边界感的同事……我应对冲突的方法是避免冲突……厘清岗位边界,面对侵犯者亮红灯(犯我中原者,虽远必诛!冷笑话+1),同时不冒犯别人的边界。你有权利提出建议,但决定权在我,不接受也是我的权利。
我不对别人权责利范围内的具体细节侃侃而谈,对于侵犯到你我底线的部分,我坚决捍卫。如果我捍卫你的利益,那你也会捍卫我的利益。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水汇成海,树聚成林。行使我的权利是我的权利,捍卫你的权利是我的责任。树立责任共同体意识。权利和责任相辅相成。警惕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团队内部也存在边界和制衡,开发、测试、产品,组成一个制衡机器。产品可以提需求解决方案,但必须开发同意。开发可以提技术解决方案,但必须测试通过。测试通过功能黑百盒验证,但必须产品验收。
在这个流程里,每合节点都是一道边界,也是一个闸门,边界内各司其职,其外闸门紧闭。所有闸门都开启,功能方可上线。任意闸门关闭,则功能流产。公司内部其他相关部门如运营团队、业务团队,作为公司内部监管渠道;用户投诉、反馈作为外部监督渠道。如果所有流程都无法纠正一个错误时,很难说是个人的失败还是流程的失败。

4. 求同存异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你获得的信息量取决于你已经拥有的信息量。经历兴趣爱好不同,知识储备不同,人从同一件事情中获取的信息也不同。关注点存在差异,是正常的。同一条路上,先行者和后来者所见风景不同,是正常的。求同存异嘛。
包容是由内而外的,包容自己的错误,方能包容别人的错误。相比于保持正确无误、纯粹无辜、没有遗憾的人设,我更加希望自己坦然面对错误的决策,从过往中吸取经验,逐步改良,不在精神上自我设限,闭关自守,不对不了解/违背意愿的事情极尽嘲讽之所能。不了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拒绝了解。
在我困顿孤独的时候,里尔克的话给我力量:
你说,你身边的都同你疏远了,其实这就是你周围扩大的开始。如果你的亲近都离远了,那么你的旷远已经在星空下开展得很广大;你要为你的成长欢喜,可是向那里你不能带进来一个人,要好好对待那些落在后边的人们,在他们面前你要稳定自若,不要用你的怀疑苦恼他们,也不要用你的信心或欢悦惊吓他们,这是他们所不能了解的。同他们寻找出一种简单而诚挚的和谐,这种和谐,任凭你自己将来怎么转变,都无须更改;要爱惜他们那种生疏方式的生活,要谅解那些进入老境的人们;他们对于你所信任的孤独是畏惧的。要避免去给那在父母与子女间常演出的戏剧增加材料;这要费去许多子女的力,消蚀许多父母的爱,纵使他们的爱不了解我们;究竟是在爱着、温暖着我们。不要向他们问计,也不要计较了解;但要相信那种为你保存下来像是一份遗产似的爱,你要信任在这爱中自有力量存在,自有一种幸福,无须脱离这个幸福才能扩大你的世界。

五、表达风格

1. 直抒胸臆型

举例:你这里和原型上的不一样。你的逻辑前后矛盾。这个样式真丑。这里有个bug。
适用:可能会当面冲突,健身的朋友、技术大牛、产品大牛可以尝试看看。

2. 冷言冷语型

举例:别人都可以,你说不行?行行行,反正我也不懂,被人糊弄也是应该的。
适用:善于舌战群儒,不走夜路的朋友可以试试。

3. 发号施令型

举例:功能要做成XXX样子,上线时间同步我下。怎么还没好?最快上线是什么时候?
适用:高职位、老板请随意。

4. 春风拂面型

举例:这个好了同步我呀,你看怎么处理比较好,想了解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举例:普适性比较强,相对温和,不会当面起冲突,适合非健身人群。

六、沟通场景

1. 业务方的需求离谱,如前后矛盾/不合逻辑/投入产出比低

业务从操作者的角度出发,针对碰到的问题,提的多是解决方案(也称为“假”需求)。听起来离谱是正常的。作为解决方案的实际提供者,我们要淡定,要优雅,不要惊讶。
如果直接问需求,多半得到一个解决方案。顺带被问,什么时候功能可以上线,容易被牵着鼻子走。不如抱着关心的友好的态度,多询问细节:是不是碰到什么问题呀?在哪里碰到的呀?之前没有反馈,是最近才出现的么?
一方面是释放信息:我来帮助你们解决问题的,我们在一边,卸下对方防备心理,为后续沟通做铺垫;另一方面是获取信息:将军不打无准备之仗,越了解目前的处境,越能找到问题根结,做出合适的决策。
记住,产品不仅仅提供问题的解决问题,也同时疏解需求方的焦虑(心理医生.jpg)。适当表示认可,可以在后续拒绝需求是少挨点白眼(望天.jpg)。

2. 低优先级需求天天催

这个冲突来自对优先级高低感知的差异。同一个需求,优先级高低的判断取决于据此获得效益,也就是说,不同角色的判断可能不同。
比如需求A新增内容组件,需求B新增活动类型,需求C坏账预警。内容运营认为A最高,活动运营看来B最高。作为产品,多方需求汇总到我们这,当所有人都提出自己需求尽快上线时,我们充当“恶人”给需求统一排优先级。
从ROI角度,需求收益/需求成本越大,ROI越高,优先级越高。高优先级的需求会很快上线,低优先级的需求可能等个把月都排不上,势必容易“得罪”一些人。这是正常的。
他催任他催,我自岿然不动。当然也可以提提目前在忙的需求,提提需求和公司战略、老板意志、产品营收、用户增长的契合程度。没排上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嘛,并表示条件符合的情况下,优先级可以提的。

3. 设计图不符合预期

记住我们是产品,在用户体验五要素中,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都是我们的主场,框架层、表现层和UX、UI商量着来。各有分工嘛。
我始终相信,如果大家拿到的信息一致,目标、价值观、动机也相近,会倾向于做出相似的决策。所以尽可能同步有效信息给小伙伴,守住边界,给小伙伴自由发挥的空间,可能结果会出乎意料地惊喜。此时不要表达认同噢。
当然也可能是惊吓,这种在磨合阶段是正常的事啦。如果先入为主认为是不走心/偷懒/审美差,并不利于后续推进噢。本着求同存异、平等交流的态度,对目标有较大影响的尽量改,影响不大的细节放放,求同存异嘛。
最后,不要命令小伙伴按照你的意愿来。没有人能这么说话,除了发薪水的那个。

4. 需求会上被怼

产品在开发眼里是背锅侠,开发在产品眼里是铁疙瘩,网络上关于这俩角色的段子实在不少,概因两者的视角常常不同,产品负责定义产品的功能和特性,而开发负责实现这些。如果产品没有清晰表述需求,或者开发没有正确理解这些需求,最终交付的产品和预想的可能南辕北辙。
需求会是一个集合产品、开发、测试三方沟通场合。三种视角对撞场,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新的点子在沟通中诞生。相比吵起来,悄无声息更为可怕。吵的前提是听和表达,而悄无声息,只有产品讲话的会,无人反驳无人赞同,最终也只有产品一个人在意。会里一个产品,会外一群游魂。

5. 其他场景

  1. 开发时:中途插需求、评估工作量偏少,实际不止、开发说实现不了,要调整需求、进度拖延;
  2. 验收时:开发实现的逻辑和原型的不一样、开发的交互样式同设计稿不一样、BUG多;
  3. 上线后:需求方变卦,认为需求不符合要求、需求方不用、线上BUG。

七、沟通思维

1. 折中砍价

鲁迅先生说,直接提要在墙上开个窗户,会被拒绝。但先说开天窗,转而说开窗户,人家兴许就同意的。砍价也是同样的道理,有理有据,先拔高要求,再适当让步。
一开始就放底线,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容易谈崩,有回旋余地,对双方都好。比如直接提测试流量从5%放到50%。人家觉得多。但如果先提全量,兴许会同意开50%。

2. 打预防针

拒绝别人不难,让被拒绝的人接受这个结局却不容易。通过提前告知对方自己的状态、安排,铺陈前情,让其有一定心理预期,拒绝真的到来时,水到渠沉。虽然结果没有改善,但是对关系的维系有稳定作用。
比如商品运营提了需求A——属于效率提升类,是她的高优先级。此时大促将近,我接到内容运营的需求B,活动运营的需求C,均为影响面大的GMV产出类需求,商业价值更高。此时如何铺陈呢?

3. 关注过程

在职场中,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的要求:对结果负责。这里面蕴含着一种“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理念,奉行着一套论功行赏的制度。这往往导致将错误个人化,并导致规避风险、同侪竞争和孤立效应的增加。
如果结果成功,那大家喜气洋洋,接着制定下一个计划,过程中的不顺利皆是烟消云散。如果结果不尽如人意,那当事人面色晦暗,周围人闭口不谈,过程中的不顺利成为新的社交禁忌。
真的有人可以永远不犯错么?永远正确更像是一种理想目标,人哪有不犯错的时候呀。只许成功是一种对失败的回避,奉行者固守过去辉煌,回避未来的进步。我相信只有接受失败,才能走向成功。
因此,我认可过程导向的团队文化。过程导向强调努力、试错、成长和精通。这往往会导致错误的去个人化,以及冒险精神、合作精神和忠诚度的提升。
这不仅对团队好处多多,对于个人来说是重要的,至少对我是这样的。因为我希望老了以后,对着小辈追忆过去时,说的是经历的过往,将其中的酸甜苦辣分享,看到小辈或惊讶、或吃惊、或好奇、或惋惜的表情,想想都很有趣。而不是拿出简历:在 XXX工作过,负责XXX项目,取得XXX结果。听起来像是在面试?哈哈哈哈哈…光想想就起鸡皮疙瘩。
总而言之,追求过程是有实打实的好处的,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经验,会作为一种长久沉淀,在我们生活中体现。忘记是谁说过: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共勉。
如果你希望发展一种过程导向的文化(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意愿),那么重要的是使各层级成员都了解并愿意面对和分析错误。要公开讨论影响具体决策的错误,要求大家在回顾时分辨错误并对其归类,强调通往成功的过程会有努力和失败。只有将错误透明化并表现出接受态度时,人们才会愿意寻找知识上的差距,遵从好奇心,并享受过程。——《大脑喜欢听你这样说》

4. 允许失败

我曾相信人定胜天,相信天道酬勤。当我成功的时候,觉得一切是努力的回报,我值得。但是当我努力了还是失败,又觉得天道不公,看谁都像罪人。结果多是伤人伤己。
现在我更加倾向于接受一种悖论式的命定论。人生中大部分的事情是你决定不了的,但是你自己一定要尽力而为。我们一生中95%的事情可能是自己决定不了的,但是我们依然要用5%的努力去撬动那95%你无法决定的事情。凡事尽力而为,但同时要接受命运一切的安排。
允许失败,允许事情发展不尽如人意,用一种松弛的态度进行沟通,少点责备,多些体谅。
换个角度,我们是流水线的一环。一个环节再牛逼,没有其他环节的配合,汽车能生产出来嘛?同样的,一个环节再拉胯,有其他环节的帮助,总能有点产出。如果结果出问题,相比找替罪羊,背锅侠,不如看看是不是流程的问题。一个人出问题,只影响少数几个环节;一个流程出问题,影响方向性质的东西。

5. 参与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的差异非高下之分,是角度不同。相比以力压人,不如和平商议,取长补短。有参与感才会有动力嘛。
没有人喜欢被通知,有参与感的过程会让沟通更加融洽。一个人或许走得更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在崇尚合作的时代背景下,商业看中长板的价值。
感谢你看到这里,欢迎分享你的见解,一起前行!
【声明】该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大数跨境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大数跨境观点或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contact@10100.com
海外广告投放

海外广告投放

大数自营,全平台投放

硬核刘大
聊聊大家都喜欢的事
内容 970
粉丝 4
咨询
关注
加入大数社群!和众多大卖交流
扫描右侧 二维码,添加微信后可免费领取跨境资料包
头图

营销推广专区

借助各大平台带来新流量,增强品牌曝光

广告图

Google广告

谷歌一级代理

广告图

Facebook营销

FB核心代理

广告图

TikTok ADS

快速开通高质量账户,支持全球投放

广告图

Bing广告开户

直连Microsoft Ads官方渠道

标签图片 推特广告标签图片 Criteo标签图片 Yandex标签图片 VK广告标签图片 拼趣
硬核刘大 聊聊大家都喜欢的事
总阅读936.2k
粉丝4
内容970
咨询
关注
加入卖家交流群
  • 平台社群
  • 城市社群
  • 品类社群
  • 推广营销社群
  • 其他跨境社群
文章目录
大纲:
一、必要性
二、适用场景
三、准备工作
四、基本原则
1. 真诚
2. 同频
3. 厘清边界
4. 求同存异
五、表达风格
1. 直抒胸臆型
2. 冷言冷语型
3. 发号施令型
4. 春风拂面型
六、沟通场景
1. 业务方的需求离谱,如前后矛盾/不合逻辑/投入产出比低
2. 低优先级需求天天催
3. 设计图不符合预期
4. 需求会上被怼
5. 其他场景
七、沟通思维
1. 折中砍价
2. 打预防针
3. 关注过程
4. 允许失败
5. 参与感
企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