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在微信中打开

早期投资京小盒,三年增长十多倍,宽窄创投潘金菊:我是如何理解折扣零售本质?

早期投资京小盒,三年增长十多倍,宽窄创投潘金菊:我是如何理解折扣零售本质? 浪潮新消费
2024-01-10
67292
导读:这股折扣大潮背后到底代表着什么样的商业趋势?

在消费者愈加趋向理智买单的当下,“折扣”是这两年消费行业少有并且持续发酵的热门领域。

其实这种趋势早有迹象,从早期销售过季大牌尾货的奥特莱斯爆火,此后仓储会员店Costco和山姆出圈,以及疫情期间好特卖、嗨特购等尾货折扣快速扩张,再到过去一年零食硬折扣异军突起,盒马等大型零售商超也向硬折扣化转型,这股风越吹越大。

那么,这股折扣大潮背后到底代表着什么样的商业趋势?它的本质是什么,竞争壁垒在哪里?如何看待一些热点企业和现象?

为此,浪潮新消费与宽窄创投创始合伙人潘金菊深度聊了聊,作为从事消费行业投资十几年的老兵,她很早就狩猎线下各种零售业态,投资过多家头部便利店企业,早在2019年时就展开折扣业态深度研究,并在2020年初投资行业黑马京小盒,三年内增长超过十倍。

宽窄创投创始合伙人潘金菊

在潘金菊看来,折扣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效率的结果。不管是当下消费行为的越来越理性,还是存量时代,供给过剩导致的极致竞争,“同质价廉、质优价廉”成为了零售企业构建未来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但在折扣业态四面开花的当下,行业的野蛮无序生长其实带来了诸多隐忧:有些企业为了低价引入大量白牌,让消费者失去了基本的使用体验;有些企业单纯追求扩张速度,烧钱到处跑马圈地,却忽视了门店管理和成本控制,陷入速生速死的循环。

诚然,零售商基于新的经济形势必须拥抱折扣,但价格最低和网点遍布并非这场零售变革的制胜关键。

“白牌只是一种手段,但不是壁垒。核心还是在把商品从上游推到下游的过程中,极致低的履约成本、极致强的费率控制、极致高的货品匹配效率和流量转化率”。潘金菊告诉浪潮新消费。

除了“白牌”诱惑之外,她也强调要警惕规模陷阱。“所有线下零售商都要通过场来构建流量池,而当它这盘货的品类、成本结构和定价确定之后,消费者行为又是稳定的情况下,要开在一个怎样的场域、又能开多少家店就都有定论了”。

潘金菊之所以有能如此坚定的判断,其实也来自于宽窄创投作为一家中早期消费基金的战略选择。

在2个多小时的深度沟通中,我们理解了这家机构的基本定位,譬如在从大变量到小变量、多变量到少变量的时代,想要更精准地找到变量,就得保持高度专注聚焦,选择一条能够穿越长周期的赛道”,这是所谓的“窄”。

在此基础上,做“宽”也是必然选择——供应链、品牌和渠道之间存在竞合关系,在不同的产业生命周期里,供给侧各方所提供的价值不尽相同,所以尤其需要融入产业视角,预判演变规律,发掘投资消费供给侧中最具变量的角色。这是所谓的“宽”。

“正因为这五年来我们只做这一件事,并在对应的消费领域,都去跟它的供应链、品牌、经销商和渠道深度沟通、认真研究,所以脑海里有产业的发展演进图谱,一切都非常清晰”。

当今天大家纷纷觉得消费投资无望和行业徘徊不前的时候,其实宽窄创投的投资实践和行业思考,可以给到诸多价值指引和启发。

作为果子熟了、永璞咖啡、京小盒、赋比兴和乐饮创新等消费企业的早期投资方,宽窄这几年的成绩不俗,值得深思。

当大红利时代一去不复返,选择进入少有人走的路,从战略到战术做到极致聚焦和平衡,不论对于创业者和投资人,都会生长出不少新的希望。

1、为何做“窄”:未来GP模式和存量时代决定,寻找产业变量的精准解

中国的一级市场已经发展了20多年,要说成熟也还可以,但如果跟美国相比,就会发现我们的GP模式存在一些天然缺陷。

因为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主要赚的是两部分钱,一是来自于管理规模的管理费;二是基于投资收益的Carry。

这其中最大的BUG在于,一家新跑进来、规模小的机构,管理费是很难支撑整体运营的。而且,由于幸存者偏差和社会规训,大家普遍认为一直在出手、规模很大的一定是好机构。

所以过去很多GP采用的生存方式是不断扩大规模,朝着综合型、平台化方向去做:今年消费火了我就投消费,募资故事也讲消费,再过两三年硬科技火了,我又开始看硬科技。

过去二十年,中国市场环境确实非常好,各个产业都有巨大变量。对于一级市场投资机构而言,这是一个“桶里射鱼”的时代——靠着增量的红利,对一条赛道上的所有鱼都开一枪,就能射中不错的。

但从更长的周期来看,哪怕是2019年我们跑进来时,也会认为跟五年、十年前相比,各行各业变量都在减少,之前那种广撒网的方式已经不适用了。

所以作为一家创业的GP机构,我们又新又小,加上股权投资也是一个红海市场,就一定要想明白自己赚的是什么钱——我认为在从大变量到小变量、多变量到少变量的时代里,投资收益的核心来自于变量带来的股权价差。

在这种认知下,策略就很清楚了:要想更精准地找到变量,就得保持专注,选择一条能够穿越长周期的赛道。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叫“宽窄”,因为采用的第一大基础策略就是“窄”,只专注于消费。

就股权投资机构的商业模式而言,我们肯定没有吃到时代特别大的红利,但每天、每年坚持做一件事,就能感受到复利带来的成长。

2、为何做“宽”:遵循产业演进规律,发掘当下周期的更大价值

如果说“窄”是最基本的战略,那么“宽又代表着什么呢?

我们投了永璞咖啡、果子熟了、京小盒、赋比兴和乐饮创新等公司,对消费供给侧的参与者——供应链、品牌、渠道都有涉猎。

因为供应链、品牌和渠道是竞合关系,在不同品类的不同产业生命周期里,它们在供给侧中所提供的价值深度也是不一样的。当它在博弈过程中吃到了产业里最大的利润,就成了所谓的“链主”。

有时供应链是链主,有时品牌、渠道是链主,比如今天山姆就是链主,培养出了大量供应链企业,但在之前的发展阶段里,它也需要供应链和品牌帮助共建。

而可口可乐是品牌链主的典型代表,今天便利店里可以没有它吗?可口可乐给你分多少利润,你就只能拿多少。

所以我们所谓的“宽”,是以产业的视角,预判产业的发展演进规律,并思考不同的阶段应该投什么。

以咖啡市场为例,我们需要了解人群渗透到了什么阶段,消费者到底是功能性的口粮咖啡需求还是饮品化的需求,在这样的需求下什么样的供给侧能提供更大的价值度。

当然,我们也必须“宽”,毕竟基金只有3-4年的投资窗口,而每个产业当下的发展阶段是没法改变的,我们得符合产业的规律。

3、以咖啡、酒饮为例,如何在“宽”和“窄”中识别投资标的?

以具体行业为例,在咖啡领域,门店现制连锁品牌一定是市场上最火热、融资最多的供给侧参与方,但宽窄并没有投,换句话说,我们是如何以产业的视角思考周期与标的的?

中国消费市场的核心是消费者,所以我们要从消费者端倒推:美国市场人年均消费咖啡300-400杯,试想当中国咖啡市场来到人年均100杯这样的成熟阶段时,大家需求会是什么?

以终为始去推演,中国咖啡市场里谁能提供更好喝、更便宜、更易得的解决方案呢?门店现制肯定可以。我们就会围绕这三大去思考和判断,供给侧哪方如果能解决这些需求点,那其价值深度必然有投资价值。

在食品饮料领域,真正能做出差异化的品牌屈指可数,瑞幸和库迪的产品间有巨大差异?也不是。

所以这个品类最终成熟产业PK大概率会落在质价比上,而质价比背后必然是规模以及支撑规模优势下的资金和效率,而效率来自于组织和管理。

回到现制连锁门店,比如瑞幸通过现制解决了口感问题,通过大规模连锁及外卖解决了便利性,通过极致运营能力大幅降低了价格,这些价值度使得瑞幸这几年发展非常好。

而从资金板块来说,比如Manner的融资体量都是几亿美金起,我们这种小盘子基金其实不适合参与——对它的助力有限,也不知道最后的金主爸爸会选择谁。

所以我们会在明确地知道自己是谁的基础上,重新思考品类的规律和其中蕴含的机会,这也是宽窄没有投现制连锁门店的核心原因。

除了以终为始看问题,回到消费品创新本身,市场争夺要么从价格段切入,提供更高性价比的产品,使得消费交易所需付出的成本更低。

要么从满足新场景角度,比如我们永璞咖啡,除了产品力之外,它还解决居家、办公室和旅途中的便利性需求。要么从功能性差异切入,这块核心还是要依赖技术的迭代和升级。

乐饮创新就是因为其萃取技术的突破,解决了咖啡工业萃取口感逐渐接近于门店现制,我们认为作为制造供应链企业,技术突破下的更好喝的咖啡产品,应用场景的突破一定会发生。

而事实是,目前市场上一些连锁奶茶、网吧、西式餐饮等门店的咖啡产品是乐饮在做支持。

同时,因为口感的优势,瑞幸部分的冻干粉、咖啡液等零售化产品是乐饮创新生产的,今年它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至少400%。

举另外一个品类的例子。2021年,低度酒特别火,很多人都去投品牌,但宽窄投了供应链企业赋比兴。虽然今年低度酒没有特别火,但作为一家生产制造型企业,它现在依然有非常不错的净利润。

首先,过去赋比兴的核心客户是那些受资本青睐的新品牌,但经过这两三年的沉淀,反而是盒马、叮咚、便利店这类渠道成为了它长期稳定的客户。

其次,我们认为年轻人酒水消费的低度化趋势还是非常确定的。赋比兴正在延展相关的供应链体系,比如精酿啤酒工厂2023年已经投产。

1、宽窄消费投资的三个信条:低买高卖、投少投重、产业化

刚刚我们阐述了宽窄在战略上的选择,接下来进入战术层面。如果要说这个部分我们到底有什么特色和坚持,可以总结为三个词:

第一,坚持低买高卖。

投资最终赚的钱来自于股权溢价,要么赚一级市场的价差,要么赚一二级市场的价差。

不过总体上,“退”这件事是不太可控的,有一点玄学和运气的成分——拿一年前的半导体、新能源和今天的相比,就能发现市场变化得太快了。

不过,投的时候,是可以自己控制的。我所说的低买,指的不是完全低于标的本身的价值,而是内在价值和价格之间要存在合理性。

前段时间,我让同事把最近20年整个A股市场给予食品饮料和一般零售的PE值拉出来,发现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虽然年度间会有波动,但如果以5年为一个小周期,这两个行业的PE就是在20-40之间,不会特别离谱。

在认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回溯过去,2021年一家门店1000万美金的估值,有些项目PS到了十几倍,PE到了四五十倍,那能赚什么钱?在这场疯狂的泡沫中,那些高位接盘的项目现在就比较难受。

一方面,这其实是被GP的模式裹挟了,比如一家规模二三十亿的机构,需要3-4年内投完,这时咖啡赛道非常火,大家都在抢那一两个头部标的,它怎么可能不出手?

另一方面,这也是符合人性的。投资是跟不确定性打交道的职业,正因如此,当下的确定性对很多投资人来说非常重要。

风口和热度代表了共识,而共识会让人感觉到安全感,能够消解焦虑,但这时候共识投资最大的问题是,资产价格过高。

所以宽窄挣的钱是非共识的。

还有一点,当经济下行或产业阶段性遇冷时,低买也能够帮你增加安全边界、提升容错概率。所以,真正能在投资市场上赚到钱的人,包括芒格和巴菲特,具备的共性就是低买。

第二,投少投重。

广撒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旦你在产业上发现一个非共识、一个长期可持续的变量、一个大赛道里的优秀创始团队,必然要去重仓。

我们一期基金总共投了13个case,其中3个的投资额就占到了基金规模50%,直到今天它们依然是宽窄最好的案子。从账面回报来看,现在是我们正式基金的第四年,但DPI已经将近50%了。

第三,产业化。

这点其实就是脱胎于“宽”“窄”并行的策略:先寻找产业的变量,然后研究产业的规律,认清这两项后就能知道应该投品牌、供应链还是渠道。

正因为这五年来我们只做这一件事,无论什么产业,都去跟它的供应链、品牌、经销商和渠道聊,所以脑海里有产业的发展演进图谱,一切就非常清晰。

2、足够专注聚焦,持续感知产业温度,是一切消费投资能力的起点

大家也会好奇,为什么我们能够做到低买?这项能力主要来自于两点。

第一,因为我们聚焦,对于产业规律的认知足够深刻,所以能给创业者非常多扎实的建议。

第二,宽窄投了非常多便利店,很多区域龙头便利店也是我们基金的LP,所以渠道资源是宽窄作为一家消费产业机构的重要生态标签。

比如果子熟了,2020年在七八个TS(投资意向书)里,宽窄依然拿到了它的份额。

这是因为我们在和创始人交流深度分销网络的构建时,对渠道和产品的理解存在非常多的心流和共鸣感。同时,我们也确实给她介绍了很多很多便利店渠道。

所以我们作为一家新机构,哪怕在消费市场产生巨大泡沫的时代里,还是因为渠道优势吃到了红利。包括永璞、京小盒,我们也都是第一轮的机构股东。

2019年,市场上没有机构投折扣赛道,大家关注的核心还是产品品牌。但宽窄在那年5月出了一份内部报告《线下综合型零售下一个大的交易机会是什么》,里面就强调了“discount(折扣)”这个概念。

2019年底,我接触到了京小盒创始人,聊2个小时后我就把飞机取消了,最终我们聊了6个小时。2020年初,宽窄就投了它,见证它一路从当年1个多亿销售额,成长到今年10多亿左右。今天,我们对它依然抱有非常高的期许。

所以为什么宽窄能提前预判市场,大家的基本能力差别巨大吗?我觉得不是的,一定是因为保持专注,只干一件事。即便今天线下零售不火了,不好意思,你还是要把脚扎进去,不断地感知它的温度。

1、同质价廉or质优价廉,为何折扣零售大势所趋?

既然上面提到了折扣零售,也是这两年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方向,那我们来具体聊聊它。想要把握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尤其需要理解两个逻辑。

首先,是线上和线下零售商的逻辑。

在中国探讨线下连锁零售这件事,其实绕不开线上。当下众多头部品牌的成长,其实来自于线下,它们更多是从电视媒体时代穿越而来。

反观那些依托于中国电商零售成长起来的新品牌,真正能够跨越周期且形成巨大规模的,大家印象中有吗,没有的原因又是什么?

我是这样分解的:很多创新品牌是靠线上起家的,但线上零售是一个绝对开放、充分竞争的无限式货架。

也就是说,一个新品牌找到了市场需求的新变量,然后冲到这个无限式货架里,一开始可能表现还不错,但如果产品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化能力,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强大供应链能力就会支撑大量新品牌跟进。

这直接导致了获客成本和流量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发生指数级的巨变,UE模型和盈利模式可能现在成立,三个月后就不成立了。

而且线上零售商赚的是佣金和广告,它们希望这个市场永远火热下去。基于这样的流量逻辑,留给新品牌沉淀的窗口期太短了。所以我认为,电商平台很难扶持起一个巨大、有生命力的品牌。

但线下的零售体系局限在特定的物理空间里,门店面积定了,能放多少货也就定了,所以这是一个半封闭的有限式货架。

比如山姆饮料区有36个SKU,上架一个就必然要下架一个。

一旦你站稳了线下渠道某个SKU的位置,其实就已经把一些竞争对手排除在外,所以UE模型不太会变化,可以让一个品牌慢慢沉淀下来——这也是线下为什么能扶持起品牌的原因。

很多近几年出来做新品牌的创始人来自于TMT,他们可能对消费者需求变化的感知非常灵敏,但对于渠道建设,还有大量认知需要慢慢补足。比如,经销商提供什么价值、赚的又是什么钱等等。

比如同样是推饮料,一边是红牛,一边是新品牌——红牛给他的毛利空间很小,但因为动销足够高,赚钱就很省事;新品牌动销肯定比红牛低很多,如果给一样的毛利,经销商必然不可能接受。

但很多新品牌的成本结构和定价直接导致了,它们没有足够的毛利空间可以分润给线下的渠道和经销商,这就是“先天不足”。

其次,是零售商模式的逻辑。

零售商的核心在于满足消费者对“多快好省”的需求,所有想在市场里分一杯羹的玩家都需要在这部分做出平衡。

比如叮咚买菜“29分钟到家”,便利、快捷、服务优质,但它的东西没法便宜,因为当服务层级提高,履约成本也会提高,只有足够大的毛利空间才能cover。

又比如山姆,以城市中场为流量池,提供了“快、好、省”,但为了达成更低的价格,它让服务变得更加简单——虽然商品覆盖了全品类,但产品内容层面有所降低,饮料只有36款,而之前的大型商超可能单是水就有36款。

所以零售业态的演进,一定是不断在服务内容和价格形成的跷跷板上做平衡的过程。

而由于口袋里没那么多钱了,或者可预见的收入增长并不乐观,大家的消费越来越理性。

另一方面,中国过去作为世界工厂,外贸经济非常发达,如今这个板块受到挫折之后,市场供给过剩,由大增量进入大存量时代。尤其是食品饮料领域,虽然有一部分技术变革的影响,但大概率最终竞争还是体现在效率上。

所以,可以将未来的竞争力总结为8个字:同质价廉、质优价廉。

“同质价廉”指的是,同样质量的东西,谁能把价格做到最低还能赚到钱,谁就能在市场上划出一份不错的蛋糕。

当然也可以采用“质优价廉”的模式,比如之前大家可能喝的是加了各种添加剂、生牛乳比例也没那么高的酸奶,现在有了原材料更好、更健康的发酵老酸奶,价格整体也比原来更高。

但同样是每百毫升含4.0克蛋白质的高品质产品,只要能做到价廉,也是可行的。

山姆其实就是这样,虽然大家普遍觉得它的东西有点贵,但如果看质价比,市场上几乎没有人能够PK过它。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折扣时代的来临必然发生,这件事我们2019年就预见到了,只是没有想到会这么快。当时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标志,Costco和ALDI进入中国市场,它们先后在上海开设线下门店。

2、折扣的本质:不是一种模式,而是极致效率的结果

刚刚解释了为什么折扣是一个大趋势,接下来我们来探讨折扣的本质是什么。

大家传统印象中,500ml的农夫山泉差不多2元钱,但当它进入零食折扣店后,却只卖1.2或1.5元。那么,当普世的观点变为它只值1元出头时,农夫山泉的毛利空间会下降吗?不会,因为降价的核心是中间链路缩短和效率提升。

过去农夫山泉需要通过一二级经销商再到渠道,但今天渠道说”我们来直签,越过这些中间经销商,你原来50%毛利照旧”。这样一来,门店采购价就从之前的1.2元一瓶变为现在的8毛一瓶。

所以对品牌方来说,品牌依然是有价值的。

再举个例子,ALDI是以白牌为核心的,专注于为消费者提供低价产品。同样在德国,还有一家叫LIDL,在ALDI发展这么迅速的情况下依然实现了破局,凭的就是冲突效应——在我店里,一线品牌卖得和你白牌的价格差不多。

很多零食折扣店都在做白牌,但白牌只是一种手段,它的护城河没有那么高,大家都能干。核心还是在把商品从上游推到下游的过程中,极致低的履约成本和极致强的费率控制。

当然,所有的零售都抛不开规模效应,山姆能到今天的地步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在中国做了27年,2015年以前也活得非常痛苦,就是因为规模没有起来。

当单一SKU的动销到达一定阈值,这条渠道对于品牌来说就非常有诱惑力。

过去他们的增长来源是从超一线到一线、二线以及低线的毛细血管,从中国到海外市场的市场增量,但存量时代比拼的就是市场份额的争夺,品牌不可能放过任何一个动销足够好的位置,即便毛利空间没那么大。

再往后发展,所谓白牌的价值点还是来自于单一SKU效率的突破:一年卖100万和卖1亿,成本结构以及对上游供应商的影响能力都差距巨大。

当单一SKU的动销高到可以完全绕开中间的产品体系和品牌方,直接向上游定制,质量和成本就能接近于品牌——品牌尚且需要渠道去触达消费者,而折扣零售天生就是渠道,这时“白牌”的价值就超越品牌了。

山姆就会要求供应商把成本结构拆得非常细,不用担心单一销售毛利特别低,它知道你大概要赚多少钱——它就是用这种方式让大家一起把这件事做得更有效率。

所以,折扣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个效率的结果。

1、人的消费行为是稳定的,极速扩张有悖行业规律

在这两年折扣业态发展的过程中,大家很容易被当下的一些火热现状迷惑双眼,核心还是对线下这门生意的理解不够透彻。

所有线下的零售商都要通过场来构建流量池,而当它这盘货的品类、成本结构和定价确定之后,要开在一个怎样的场域、又能开多少家店就都有定论了。

有些项目刚开十几家门店,就已经十几二十亿的估值,请问它的成长规律是什么?

消费最终都是由人买单的,而人的消费行为是稳定的,不可能一天喝20杯奶茶吧?那竞争的无非就是你家里的冰箱和你的胃,比如一天得花费100元钱用于满足温饱,是花在线上还是线下,是花在奶茶还是便利店饮料上。

所以为什么我始终不太看好尾货折扣?因为预包装商品始终还是个可选的东西。

之前就有些尾货折扣店拿了大量融资,准备快速扩张,结果发现门店在增多,单店平均销售额却在下降。相比而言,便利店在温区层面做深做穿,提供的是满足温饱的必选品

京小盒又不一样,它开在社区,必然包含生鲜部分,品类基本接近于大超市,能满足家庭70%的刚需消费场景。它的逻辑和山姆一样,精简SKU。

你想在这买到仙居的杨梅、几个J的车厘子,对不起,这是没有的——其实我认为那些高货值的商品更适合线上。

也正因如此,京小盒的渗透率非常高,虽然辐射的范围只有800-1000米,但日客流在1500-2000人。

2、构建折扣零售竞争壁垒,尤其需要注意什么?

综上,我看好的折扣零售模式需要具备几个核心要素。

首先,这件事需要从长期来看,理想的折扣店型还是需要有足够强的广谱性。比如在中国,覆盖周边2000-3000户的社区典型就具备所谓万店模型的基础。

其次,万店店型大家都能开,但零售是一个竞争极其激烈的生意,还是需要能够构建长期的竞争壁垒。

那什么才是长期的竞争壁垒?我有几个基本判断:

第一,我不认为白牌是壁垒。

第二,你周边还有很多其他门店,大家都是围绕着周边那3000个居民,谁能把货品的匹配效率和流量转化率做到最高,谁就能保持稳定的盈利能力。

比如你卖不卖酱油,卖几款酱油,卖哪家的酱油,又怎样定价,核心在于达成组货逻辑和消费者需求的高度匹配。京小盒就提到,要确保每一个进它门店的人,都必然带走一件商品。

同时,也不能什么规格都卖。单就可乐这个小品类而言,是卖塑料瓶装还是罐装的,卖330ml还是200ml的,这些都决定了流量的转化率。因为只有3000个流量,关注转化率的提升才能保证销售额从3万变到4、5万。

第三,折扣是一个灭绝人性的商业模式。明明它能赚20%的毛利,却要克制着只赚15%。举个例子,京小盒有款气泡水,今年1月份我去的时候销售价格是2.99元,已经是当时的市场最低价了,但5月份我再去的时候,它只卖2.58元。

孔总(京小盒创始人)说,规模效应上来后,在保持之前毛利空间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前端的降价,这就是他的护城河——你想要来竞争,那先跟我价格一样,如果这样你还能赚到钱,那算你厉害。

在这种抹灭人性的模式中保持克制,也能塑造长期的竞争壁垒。

而对于市场上其他的参与者来说,极致效率也是它们需要拥抱的未来。

传统零售企业的自我变革其实挺痛苦的,因为他们的流通体系和组织架构都是按照过去的盈利模式搭建的,这些历史包袱太重了。如果不做真正的断臂求生,想成为未来市场上主流折扣型选手的难度非常大。

但会员店将会是非常有竞争力的选手,山姆和Costco的未来还是蛮明确的,盒马也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盒马作为一个新物种,过去在零售这条道路上进行了非常多的探索,比如精品超市、前置仓、社区团购和奥莱——口袋深的人总是比较愿意去做更多尝试,这可能是优势,但也可能是坑。

3、零食硬折扣的危机与终局,将对快消行业带来至深影响

最后,再聊聊最近大家认为很火的零食折扣。

它一定有存在的价值,但零食始终是可选的,消费者每天吃多少零食上整体是恒定的。如果门店销售60-70%的品类都是零食,那么一个城市里是不是需要有这么多、这么高密度的零食量贩,我是打问号的。

在一些中部区域的城市,零食量贩非常卷,本来就是折扣店,还一直在做活动,从9折变为7.7折、6.6折。所以部分地区的供需肯定是超配的,必然面临优胜劣汰的局面。

但总体上看,门店数量仍在快速增多,因为门店足够标准、门槛非常低、可以采用加盟。某个品牌每个月都要新增400家门店,这还只是一家的增长。

接下来,市场必然面临红海竞争,真正能够盈利的门店会减少,产业链和店型都会寻求新的转型和变化,比如调整货盘。

而这种速度的扩张也带了至深的影响,很多快消标品的流通体系会发生巨变。

因为零食量贩店都是向品牌现金直采,才能保证前端足够低的定价。但这盘货一旦进入地域的毛细血管,品牌的价盘还能回得去吗?

我认为,所有品牌标品的价盘未来2年内必然都会经历这波洗礼,这对整个上游经销体系、经销商的生存都会产生新的深远影响,中国快消市场流通经销体系的变革刚刚开始。

【声明】该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大数跨境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大数跨境观点或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contact@10100.com
海外广告投放

海外广告投放

大数自营,全平台投放

浪潮新消费
关注浪潮新消费,深度思考产业未来。
内容 5583
粉丝 8
主页
关注
加入大数社群!和众多大卖交流
扫描右侧 二维码,添加微信后可免费领取跨境资料包
头图

营销推广专区

借助各大平台带来新流量,增强品牌曝光

广告图

Google广告

谷歌一级代理

广告图

Facebook营销

FB核心代理

广告图

TikTok ADS

快速开通高质量账户,支持全球投放

广告图

Bing广告开户

直连Microsoft Ads官方渠道

标签图片 推特广告标签图片 Criteo标签图片 Yandex标签图片 VK广告标签图片 拼趣
浪潮新消费 关注浪潮新消费,深度思考产业未来。
总阅读4062.8k
粉丝8
内容5.6k
主页
关注
加入卖家交流群
  • 平台社群
  • 城市社群
  • 品类社群
  • 推广营销社群
  • 其他跨境社群
企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