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卖家在亚马逊与沃尔玛平台的崛起及影响
中美亚马逊卖家的竞争态势
2024年中国卖家在亚马逊平台数量占比首次突破50%,四季度商品销量占比达62%,创下历史新高。但这一趋势加剧了中国卖家与美国本土卖家之间的冲突,乔治城大学跨境贸易研究中心报告显示,若中国卖家占比持续超过50%,到2030年美国本土中小卖家存活率可能跌破35%。
前亚马逊员工、现为亚马逊卖家的Shinghi Detlefsen指出,中国卖家常通过税收优惠和监管套利等结构性优势占据上风[1]。例如,中国卖家可利用“最低限度”贸易规则,享受800美元以下订单免关税优惠;部分中国卖家通过离岸公司架构规避每年数万美元的责任保险费用。此外,依托珠三角、长三角成熟的产业集群,中国卖家能快速完成“设计 - 生产 - 物流”全链条响应,将新品上架周期缩短至7天以内。
面对这些挑战,亚马逊曾采取严厉措施,如2021年的封号事件,但未能改变中国卖家主导的局面。美国卖家联盟提出五大改革提案,包括终止小额免税规则、强制本地化经营等,以期实现公平竞争。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支持此类提案,取消小额免税政策可能导致美国消费者面临约12%的价格上涨,进一步引发通胀压力。
沃尔玛平台上的“闪电战”
数据显示,2024年沃尔玛新增卖家中41%来自中国,而在3-4月期间这一比例甚至达到三分之二。沃尔玛自2021年开放入驻以来,逐步降低门槛,推出中文版卖家中心等本土化服务。2024年更是启动“逐浪10城”线下招商活动,深入深圳、广州、杭州等产业带核心城市。
沃尔玛针对中国卖家推出“新卖家激励计划”,包括最高75%销售佣金减免、物流费用优惠2000美元、广告抵用金1000美元等,总优惠额度可达7.5万美元[2]。得益于此,中国卖家从申请到上架仅需7天,而美国本土卖家平均审核周期仍长达30天。
尽管中国卖家为沃尔玛平台贡献了过半的新增SKU,其激进策略也引发了争议。2024年沃尔玛客诉率同比攀升18%,主要集中在商品描述不符、物流延迟等方面。业内人士认为,跨境电商的竞争已从“商品战争”升级为“规则战争”。谁能找到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平衡点,谁就能赢得下一个十年。
文章内容综合整理自公开资料,仅供信息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