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在微信中打开

从内容、投资、创业到咨询,对话李倩:多重视角转换后,如何理解品牌真相?

从内容、投资、创业到咨询,对话李倩:多重视角转换后,如何理解品牌真相? 浪潮新消费
2023-10-31
95895
导读:跳出俗世的视角,直面自己心中的那些问号。

当下或许是打造优质消费品牌最好的时机。

谈及今天的市场,似乎有一个新的共识:大的环境不好,消费者的热情在减退,创业正变的越来越难。
上市政策收紧、资本关注减少、流量红利消散……对消费品来说,各个维度的消极因素正集中显现,这个市场正倒逼着创业者真正蜕变生长,牌桌上的每位玩家也都更趋于理性,消费创业变的愈发成熟。
就像品牌营销专家李倩说的,“形成优秀消费品牌最重要的条件,是成熟的消费环境和消费市场。”如何给“成熟”下定义?起码靠的不单是市场热度,而是消费者行为是否理智、品牌是否面临充分竞争、创业者下场时是否只是一时冲动等等。

品牌营销专家、关系事务所创始人李倩
走到今天,中国的消费品市场依然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在完善的基础设置和多元市场格局下,每个品类都还有机会做出真正的头部品牌,但未来的走向更依赖品牌自身的力量。
那如何熬过这个漫长的寒冬,这里面并不存在什么标准答案。在李倩看来,恰恰是那些前行路上的艰难险阻教会了我们成长,那些优质品牌的创始人,在更长的维度上都保有着对企业经营的理性认识,能在困难时保持稳健的心态,将品牌创业当做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赛跑。
李倩这样的视角来之不易,从腾讯内容主编、投资机构、品牌创业到今天的品牌咨询和个人投资,她跨越了很多业务视角的转化,终于今天可以比较立体深刻的认知消费创业的长路漫漫与喜怒哀乐。
带着对“跳出俗世的视角,直面自己心中的那些问号”,李倩过去十几年的消费行业探索和身份转变,对我们具有独特的参考价值。
在品牌创业热潮中,她发现了什么?在多样的职业经历中,她如何重新认识行业?在陪伴企业家、创业者成长的过程中,她又总结提炼了哪些教训?
在最近浪潮新消费与品牌营销专家、关系事务所创始人李倩的深度交流中,得到了很多不一样的答案。

浪潮新消费:过去几年新品牌创业潮起潮落,不管是互联网精英,大品牌高管还是传统企业老板,很多人被裹挟其中。但在巨量的资金和资源注入后,最后留下的优秀品牌其实不多。
在中国的这片商业土壤和生态里,你觉得成为一个优质品牌需要什么样的特质?
李倩:品牌本就是竞争的产物,无竞争不品牌。
我觉得过去几年市场各方面都不太成熟,形成优秀品牌最重要的条件是成熟的消费环境和消费市场。如果环境不成熟,那么很多人会在市场里做出一些错误动作。
我指的成熟包括消费者认知的成熟、竞争的充分,以及创业者理性回归等等,这些因素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市场才具备做品牌的前提条件。
过去几年市场环境看似热闹,但只是一种刚刚进入成熟的状态,反而今年之后,市场趋近于一个更成熟的环境。
为什么?我们去参考美国和日本的部分经验,比如1929年美国大萧条,日本70年代石油危机到90年代泡沫经济。这些非常艰难的时间里,反而涌现出了无印良品、优衣库、宝洁、杜邦等耳熟能详的消费品牌。
所以我会觉得,成熟的市场环境和对环境冷静、理性的认识是优秀品牌诞生的沃土。
浪潮新消费:针对这一轮周期里留下来的优秀品牌,你觉得这些品牌创始人有什么特质?为什么他们能穿越相对不成熟的环境,把品牌做好?他们是靠什么支撑的?
李倩:当然,成功的原因不一而足,但应当有一些共性:
首先,他们都非常冷静,没有选择卷入很多人都想当然的那些漩涡里,反而对企业经营、品牌发展始终保有自己最原始的理性;
其次,这些人可能对经营看的比较透彻,他们会觉得不管再热闹,本质上做企业就是在做经营,所以这些品牌一般是相对稳健的;
最后,他们往往具有厚积薄发的思考能力,从一开始他就明白,这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一场百米赛跑,所以这些人的心态会保持得很好。
浪潮新消费:在这个过程中,你认为连续打拼的成熟创业者和没有历史经验的新秀,谁更有机会做好品牌?
李倩:我个人肯定更偏好前者,复盘过去几年,那些经历过周期、有过一些消费品创业经验的人更容易做好品牌,因为他们有更多这方面的见识。
所谓的见识,就是他们知道消费品一定要有真实的利润,明白消费品增长的过程有多漫长,他们过去在消费品行业经营过,知道这是一条漫长且痛苦的路。
很多人一创业就想做消费品,认为这很有意思、很光鲜,但这些根本就不是进入消费品领域的理由。反而,过去有这方面经历的老炮可能在入场时,会更为理性。
浪潮新消费:有一些品牌抓住线上风口,在抖音、快手等渠道通过三五年的时间做到了5-10个亿,但他们对线下不熟悉,对品牌经营理念可能也不明确,你觉得他们算得上一个品牌吗?
李倩:严格来讲,我个人不会把他们定义为品牌,销售额的激增不能代表他们就拥有一个品牌。真正的品牌要具备溢价能力,同时有真正的利润,这是定义品牌最基本的前提。
这一轮出现的快速获得大规模销售额的企业,要么压中了品类,要么压中了流量,这两者都能带来销售额的瞬时快速增长。
他们抓住了流量,这是大家已经看到的,但他们没有真正的净利润,或者走的是偏低价的定价策略,不具备真正的溢价能力。
一旦面临竞争,别人进来的时候他往上调价的压力非常大,所以我们也不会把它定义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品牌。
但他们并不是没有机会成为品牌,我觉得瑞幸就打了非常漂亮的翻身仗。能否做品牌,最终看的是企业的志向,所以在朝品牌发展的过程中,走过一个用流量带来销量的阶段也不是不可以。
浪潮新消费:你觉得这些企业后面应该如何发展?对于已经做出销量,熟悉线上的企业,在布局线下时,他们需要注意什么,应该学习什么?
李倩:我觉得对他们来讲还有很多要补足地方,能不能接受这个补课的过程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个补课的过程中,他不会像上一个阶段那样顺风顺水,能发展的那么快了。 
所有的快都要拿慢来换,对他们来说,从快速增长的心态转向一切慢慢来的心态是比较大的挑战。比如传统的线下经销商、线下渠道和更慢的增长,以及产品研发的周期等,这些对他们来说,都是新的问题。
浪潮新消费:你最早在腾讯做内容主编,之后做消费投资,后面从事消费品创业,之后又在做消费品咨询,这些做了这么多独特身份的转换,你一直在探寻什么?
李倩:很多人都对我的经历特别好奇,在我自己偶尔复盘时,会认为自己是体验派的人生观,人的一生要尽可能丰富地去认识世界。
这个过程中,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是我获得的最好东西。而品牌也是一件包罗万象的事,我在过去的十几年经历中,有幸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尝试看到品牌的全貌,这些视角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比如在做内容时,我曾觉得品牌就是宣传、推广;做投资时又会发现品牌就是营收、回报,就是它的影响力以及退出时机;在自己创业时会认为品牌就是经营;在做咨询,陪伴辅导企业家的过程中,又发现品牌是很多琐事,是很多心力和志向之间的纠结。
所有这些东西,我觉得它都是品牌的真相。
浪潮新消费:每一个转折都不容易,比如从内容到资本,你在投资机构时就做的不错,在业内也很有名,当时是怎么跨越出来并且做到更好的?
李倩:我始终觉得自己像是在一个顾此失彼的过程中,但也非常喜欢以不同的视角去看品牌。
在每一步的跨越中,有两点对我来讲很重要:
一是过去十几年,看起来我换了很多赛道,但有一个主轴从来没变过,那就是围绕着实践和理论,对品牌这条主轴的理解和认知在不断探索和加深。剩下的事就好办了,不管到了哪个领域,把着这个主轴就可以了。
随着对品牌认知的加深,我认为打造品牌所涉及到的维度是非常丰富的。品牌是企业最重要的一个战略统合工具,它可以把所有事情串起来。
二是职业转换对我而言没有那么艰难和悲壮,其实大家都可以尝试不同的赛道。心态上不要把这件事情想象得特别严肃。我们要用上班第一天的那种清空心态,去适应新的行业,有了这么多年的经验,一定不会比当年更难。
浪潮新消费: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不会觉得又回到了起点,怎么面对大家的期待?在这几个阶段的跨越中有什么值得分享的故事吗?
李倩:没有人会回到原点,只要她一直在更新。我觉得外界的期待也好,赞扬也好,甚至失望、诽谤也好。这些都挺虚的,这些都是别人的事,我只需要面对对自己的期待。
比如说我今天不懂一件事,但明天学了一点,就比今天的自己强。我对自己的期待始终是要增长的,不能去看别人眼里的我如何。
因为别人会误解你,他不是那个天天陪在你身边的人,他看不到真相和全貌,我们不能反被他们带跑了。
包括在进入新赛道时,我每次都会抱着清空的心态,把自己当做行业新入门的学徒。因为我发现,越是有清空心态越能快速掌握这个行业的基本规律,想东想西反而会制约你在行业中的发展。
浪潮新消费:你在资本做消费投资的时候,影响力和辐射力还是比较强的,这也会导致大家对你后面做品牌创业时的期待更大。
但你肯定也会遇到一些曲折,并非如大家想象的一样,怎么去思考复盘这两段经历的价值?
李倩:这些曲折是我做事必须要经历的东西。我不能只敢停留在舒适区里。所以,有时候别人从外面看到的好并不一定是真的好,别人看到的所谓不足也不一定是真的差的坏的。
一个人被偶像包袱裹挟的时候,常常行为就会变形。会担心自己做不好,担心自己让别人失望,担心被嘲笑,但是真相是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多人真的关心这些。
真正有恒心、有智慧的人应该去思考的是人的本质,做事的本质,思考怎么在一次次的失败中还能走向成功,这是很重要的,也是一个不断寻找价值、创造价值的过程。
比如我原来做投资工作,人家看到的那些光鲜,但其实背后不仅仅是我个人有多优秀,有多努力,它也有整个行业和风口的加持。
有朋友开玩笑叫我踩风口专家,他们觉得我每一步都会提前进入机会里。
事实上,你当然可以预测未来什么是更有机会的,如果一直用这种方法择业,可以永远走在时代的最前端,你就永远是一个在别人眼里衣冠楚楚、做事轻松自如的人。
但我觉得人不能永远活在那些虚的,哪怕外人看来很好,其实自己心里有很多问号的东西里。所以在创业时,我主动放弃了这样的机会,而选择解决那些问号,这是我自己的工作,不是别人能代替的,所以也不会自满于外界的预期。
有一段时间我会觉得创业不太成功,会有些失落,不好面对什么的。但是真正走出来之后,感觉整个人的力量又上了一个台阶。
如果说,真的有人觉得我不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不是他们想象中的成功者的样子。那他们可以去喜欢别的成功创业者,没关系,我允许人们在我身边走开。
浪潮新消费:一些人对你的印象还停留在曾经的阶段,这中间是有一段时间差的,对此你又是如何看待的? 
李倩:人一定要跳出俗世的视角,俗世的视角是他要看你兜里有多少钱,你脸上有多少金,你的排名是多少名。
近几年媒体的渲染和报道又经常去加重这种视角,但是我个人觉得人和品牌一定要跳出这些东西,不然永远只会活在别人的口中。
人生是一场长跑,在创业的路上,我们都很年轻,不能站在静止的角度去看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事物。
所以我会避免对外界评论有过多理会,当年马斯克火箭发射失败后损他的人多了,如果他沉沦在别人的评价里,也就不会有今日的特斯拉、SpaceX。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那些只能用俗世的标准静止的进行判断和评价的人,本质上,是他们将自己对功名利禄的恐惧投射到了我们身上,我们不必承担,我们要把这些看法原样还回去。
我觉得人最重要的,是不断提高见识,别人只因为你成不成功,上不上市,你市值多少,来判断你的价值,本质上还是见识太少。
浪潮新消费:你在上一段消费品创业过程中,得到的最大的启示是什么?又是什么让你清晰了自己未来要做的事?
李倩:创业印证了我当年对自己的那些问号,我要印证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判断和做对一件事,要印证一个投资人会不会是一个好的创业者。
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做投资人和创业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而我最大的启发是人要有知止的能力,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一开始我觉得我创业时选的赛道很好,但我一进去才发现周围全是巨鳄、鲨鱼。那时我才知道,选这个赛道的时候我还是太笼统,太理想化,太结构化了,根本没有下到泥巴里看清楚行业的真相。
创业看重的是“变现切口”,想的过大和过于理想化,是赚钱变现的最大阻碍。如果“商业模式”需要想五分钟的话,“变现切口”需要想五小时。
浪潮新消费:你当时是通过理性、感性还是什么样的路径,分析决定要进入这个赛道的? 
李倩: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我跟绝大多数失败的创业者一样,都是带着向往,很兴奋地进入一个行业,但这不是理性。
很多人看似在理性的分析行业,其实只是在做很强的心理暗示。他会认为这个行业很好,于是搜集很多理由印证自己的行为。
于是在找到理由下场以后,才会发现现实不会因为你的理由妥协,碰壁之后,你才会发现原来事实是这样的,而知道事实之后,又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是蒙起头来继续往前,无问西东;第二个就是赶快止损,因为你能预见到未来会发生的情况。
选第一个的分两类人,一类人是他知道自己在坚持什么,同时不断地寻找出路的人,我们通常把这一类人叫能闯过生死关的创业者。
另一类人,我认为绝大部分是因为面子,而不接受失败。所以我也会觉得在这个时点上,鼓励需要非常谨慎。因为不是所有的坚持都有意义,坚持一定是有目标的,想明白自己要什么,悟透了之后的坚持才有价值。
如果你只是说我这个事不能散了,不能让别人瞧不起,会耗费非常多的心力。这个时候要抓紧爬起来,为下一件事做准备。
浪潮新消费:在做品牌咨询后,这几年你接触过很多处于行业探索中的品牌创始人和高层,他们身上比较突出的问题或矛盾有哪些?
李倩:我觉得会有两点:
第一,志向和心力之间的矛盾;
我见过很多创业者,他们的品牌志向都非常高,但高的志向一定要有高的心力去匹配。心力指的是,创业者要有耐心,去承受很多事情的“慢”反馈,而且要有空杯心态。
第二,趋势和细节操作之间的矛盾;
很多企业家是做生意出身,非常擅长盯细节,但去看细微处,就会发现他缺少对趋势的把控能力,缺乏一种宏观的轮廓感。
而很多咨询、投资背景出身的人,对趋势的把控比较强,但对细枝末节又缺乏感知。
他们总觉得一个目标,按照一条路线咔咔咔打下去就行了,但其实在咔咔咔背后,那些繁琐庞杂的屎尿屁细节可能才是创业某些阶段的全部。
浪潮新消费:很多问题其实是长期惯性的积累,你认为需要什么样的调整或驱动,才能让他们有所转变?
李倩:教会我们成长的永远不是道理,而是经历。
我觉得现在是创业者开始学做人、做事非常好的时机。因为最好的转变契机往往是艰难时刻,这时候,创业者更能清醒地学会看待刚提到的两类矛盾。
这种学会有两种结果,一是看清自己不擅长创业,事实上,我认为绝大部分人都不适合创业。二是看清自己存在哪些不足,但依旧愿意持续地精进,逐步趋近于谦卑、空杯的状态。
浪潮新消费:在这个过程中,你能给创业者提供什么样的视角或助力?
李倩:首先,我觉得我是一个非常好的陪练,我们与同行挺不同的一个的价值在于陪伴。不仅仅是理性的咨询,还有带有温暖的陪伴和启发。创业者需要的心力虽然不属于我们的服务内容,但我很多时候是免费提供这个价值的。
其次,当创业者需要真正透彻地理解品牌,以及品牌和经营业务发生关联的时候,我可以帮助他们去做梳理。很多创始人没有结构化思维能力,但这恰好是我们最重要的一项能力,可以帮他们看清形势,给到N种解题方案。
浪潮新消费:如果创业单纯是为了做一家大家都看得见的大公司,是不是会欠缺一些更内核和深度的东西?
李倩:对,因为只想做大的心态本质上是一种不自洽、自卑,想通过做一家体量更大、营收更高、甚至能去敲钟的公司,来证明自己并不小。
但抱着这种心态去创业通常很麻烦,因为一旦出现挫折,人很快就会陷入内耗,产生巨大的落差,不会有足够的心力去处理真正该做的事。
有一个好朋友就跟我说,他投资了很多成功的企业,但没有一家成功企业的创始人是因为想做大而成功的。
浪潮新消费:如果发展太快,比如公司一下子从零变成几百人,抛开红利不说,这是不是也会存在一定的必然性问题?
李倩:所有的快都要拿慢来换。
我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比较深,它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哲学,最后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能量守恒。如果你太快了,自然需要别的东西补偿,极少人能做到在动能切换的过程中游刃有余,快也行慢也行。
如果一个创业者有非常强的自我觉醒,所有发展节奏的快和慢都在他的预期当中,这就属于段位非常高的创业者了。
【声明】该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大数跨境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大数跨境观点或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contact@10100.com
海外广告投放

海外广告投放

大数自营,全平台投放

浪潮新消费
关注浪潮新消费,深度思考产业未来。
内容 5583
粉丝 8
主页
关注
加入大数社群!和众多大卖交流
扫描右侧 二维码,添加微信后可免费领取跨境资料包
头图

营销推广专区

借助各大平台带来新流量,增强品牌曝光

广告图

Google广告

谷歌一级代理

广告图

Facebook营销

FB核心代理

广告图

TikTok ADS

快速开通高质量账户,支持全球投放

广告图

Bing广告开户

直连Microsoft Ads官方渠道

标签图片 推特广告标签图片 Criteo标签图片 Yandex标签图片 VK广告标签图片 拼趣
浪潮新消费 关注浪潮新消费,深度思考产业未来。
总阅读4056.9k
粉丝8
内容5.6k
主页
关注
加入卖家交流群
  • 平台社群
  • 城市社群
  • 品类社群
  • 推广营销社群
  • 其他跨境社群
企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