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销企业内销转型中的法律风险
编者按
受疫情和国际贸易环境的影响,许多外向型企业出口订单锐减,开始转向国内市场。然而,在转型过程中,企业面临法律、渠道、产品、资金等诸多难题。为助力企业拓展内销市场,本期特刊总结了法律风险及应对策略,供相关企业参考。
五大法律风险
外销企业转内销时需关注以下五类法律风险:营销宣传风险、渠道垄断风险、终端索赔风险、产品侵权诉讼风险和政府监管合规风险。
营销宣传法律风险
1. 产品信息如实介绍: 根据《广告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企业在宣传中不得虚构产地、生产者等信息[1]。
2. 网红直播带货风险: 合作时需警惕流量造假与虚假刷单[2]。建议明确佣金支付条件并指定主播人选。
渠道垄断法律风险
1. 转售价格管理: 限定经销商最低零售价可能违反《反垄断法》[3]。
2. 非价格管理: 过度限制交易行为也可能构成垄断[4]。
终端索赔法律风险
1. 产品标识要求: 按照《产品质量法》,产品包装需包含检验合格证明、中文标识等[5]。
2. 质量责任: 因产品缺陷导致损害的,生产者与销售者需依法承担赔偿责任[6]。
3. 消费者权益保护: 若存在欺诈行为,企业可能面临三倍赔偿甚至惩罚性赔偿[7]。
产品侵权诉讼风险
1. 专利权: 转内销前应确认产品在中国的专利权状态并取得授权[8]。
2. 著作权: 对艺术性产品,需注意著作权侵权风险[9]。
3. 商标权: 避免侵犯国外委托方或第三方商标权[10]。
同时,企业应加强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提前布局专利申请。
政府监管合规风险
1. 强制性标准: 产品需符合中国强制性国家标准[11]。
2. 产品抽查: 不合格产品可能被强制停止销售或停业整顿[12]。
3. 缺陷产品召回: 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需及时报告并实施召回[13]。
以上内容由东莞商务局提供,转载旨在传递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