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在微信中打开

护肤赛道的范式变革已萌芽

护肤赛道的范式变革已萌芽 化妆品观察 品观
2024-12-18
70
导读:护肤的尽头是医美?

  护肤的尽头是医美?

行业的许多破界行为都是悄悄进行的,例如向上游的渗透,从委托生产开始,之后着手新产品的研发甚至投资渠道。

比如,最近欧莱雅投资国内高端医疗美容连锁机构“颜术医美”,加上之前合作锦波生物、收购高德美10%股份,欧莱雅在医美赛道已经完成了原料、品牌、机构的“三维立体化”布局。

欧莱雅对医美赛道的重注,代表了一种趋势——对护肤品牌而言,寻找与医美的契合点正成为「不下牌桌」的第一任务。

据《化妆品观察》初步统计,今年美妆品牌(企业)在医美赛道的布局超过25起,包括修丽可、曼秀雷敦、倩碧等海外品牌今年相继加入医美牌桌,推出“械字号”系列产品;国货中,贝泰妮、华熙生物、珀莱雅等也纷纷布局其间。

同样,资本也在向医美赛道“澎湃”。2024年截至目前,医美、轻医美领域融资事件17起,已知投融资事件金额超过12亿元。
这些布局对于美妆市场的增长,能够起到多少作用,需要时间的验证。但品牌、资方虎视背后,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是——一个新的美容护肤生态,正悄无声息地缓缓登上历史舞台。

01美妆「大踏步」进入医美

突破固有模式很难,尤其是跨国公司,决策周期漫长,中国团队通常说了不算。所以,欧莱雅近期的一系列动作,不能等闲视之。
欧莱雅在医美领域的布局分为两步,先是收购高德美10%股权,并与国内山西锦波生物合作,定制Ⅲ型胶原蛋白,产品为修丽可胶原针,到这一步,在意料之中。
在机构端的布局,才真正体现欧莱雅打法的不同。这家跨国美妆集团最近直接入资中国医美连锁机构,不仅是全球首例,更是一招大棋。
一位医美连锁机构负责人认为,“不管入局医美是否已经成为欧莱雅的全球战略,单就其在中国市场试水,就说明中国市场「护肤+医美」模式迎来了合适的时机点。”
且欧莱雅是从上中下游多端渗透、深度参与,它给护肤品牌提供了一个思路:护肤品牌入局医美,不一定要局限于“医美围术期(术前、术中、术后)产品供应商”的角色,还可以将自己打造成生态(平台)本身——作为实验场,聚合原料、产品、品牌、渠道等等,最后赋能行业的新模式惠及所有合作伙伴。
这是一个正在发生的事,沿着(医美)这条轨道,许多商机涌现,企业正在跑步入场,卷向原材料、诊所、治疗后护理等等环节。
如,一些上游企业在今年涉足「械妆联合」,包括华熙生物以复配透明质酸体系,实现透明质酸在医疗器械应用上的重要进步;聚源生物提出「妆械结合」的ODM模式,可同时生产重组胶原蛋白类「械品」与「妆品」……
品牌层面,修丽可推出了品牌首个三类医疗器械产品——「铂研」胶原针,布局医美注射领域;曼秀雷敦推出首款「械字号」新品——医用修复贴系列;玉泽推出两款「械字号」新品;夸迪推出绿十字系列、蓝十字系列、红十字系列,等等。
尽管许多品牌(企业)只是初设医美赛道,但市场已有燎原之态:
其一,它们聚焦「专业美容后修护」赛道,主打「医用敷料」,抓住了最核心的需求和最易市场化的品类。
包括玉泽、夸迪、润百颜、倩碧等品牌,今年均锚定医美术后修护需求开发了相应产品;同时几乎每一个跨界医美的护肤品牌都以「医用敷料」为主打产品,且在「医用敷料」上,聚焦重组胶原蛋白和透明质酸两大卖点。
从赛道看,医美术后修护无疑是近两年医美市场的热点之一。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下同),2022年到2026年我国医美术后修护类产品复合增长率高达30%,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53.8亿元。
从消费品类看,目前“械字号”产品中最成功的品类当属医用敷料。2023年,我国医用敷料市场规模约为123.71亿元,同比增长13.64%。
从产品卖点看,重组胶原蛋白和透明质酸已经是市场上用户认知度比较高的原料,二者瓜分了90%的敷料市场份额;并且其在医用敷料方面具有合规性。
从赛道,到品类,再到成分,大部分入局医美赛道的护肤品牌,无不做出了离商业转化「最近」的选择。在更追求增长的当下,这是一种务实,同时也加速了品牌在医美赛道兵戎相见的节奏。
其二,部分企业/品牌在医美领域的布局,已下探到渠道端,意味着资源整合、平台化作战开始。
医美是一个重度依赖实体的形式,截止到2024年7月31号,医美线下门店不到2万家。受限于销售形式,品牌想要拓展影响力,对渠道资源的整合是必经之路。
在渠道建设上,上述品牌及产品,目前基本都入驻了专业医美机构。如贝泰妮旗下高端抗衰品牌瑷科缦与卓正医疗、澳玛星光等高端医美连锁机构合作,入驻全国双美机构数已超过600家。
另外,有部分品牌开设了医疗美容诊所等。典型如,至本最近在上海开设医疗美容机构“澄穆医疗美容诊所”,该机构所提供的服务项目中,涵盖了超光子、超皮秒、超玛吉等热门光电仪器类项目和薇旖美、嗨体、润致娃娃针等注射类项目。
在商业竞争中,一旦赛道的竞争从品牌、产品走到了渠道层面,即意味着其聚合的产业链端口更多,入局的玩家更多,竞争也从单点发力走向协同作战。而这,也是一个(细分)市场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

02一个「崭新」的业态

对美妆企业纷纷向往医美,业界有不少归因和解读。
一种是医美市场近几年的高速发展。
在化妆品市场增速放缓之际,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却屡创新高:
2021-2024年,在大消费领域,医美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20%+,是增速最快的子行业¹;到2030年,中国整体医美市场规模将达到1.3万亿元²。
惊艳的数据推动了美妆企业对医美赛道的热情,以皮肤科学为基础、倾向于轻医美或者医美的赛道成为了第二增长曲线。
另一种是医美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对高效、安全、个性化护肤方案的迫切需求。
 
回溯日本、欧美的美妆产业发展,都遵循一个规律:基础护肤→功效护肤→医美,背后的驱动力是需求端对美的预期值越来越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起效周期从年、缩短为月、再压缩到天。
更为关键的是,一些轻医美的项目与购买大牌护肤品的价格是差不多的。譬如,一组娇兰套装大概3000元,消费者能用小半年,但是换算成光子嫩肤项目,折合下来900元一次,并且效果上更胜一筹。
于是,越来越多消费者将轻医美项目当成日常保养的刚需,进而带动了护肤品牌投入医美赛道。
更多品牌横跨化妆品和医美「双赛道」,是不争的事实。但抛开商业发展逻辑,我们以更宏大的产业视角来看待——它本质上是在塑造一种全新美容护肤业态。
 
中信证券的一份报告曾指出,中国美妆行业大概率会经过四个发展阶段(以市场规模增长速度进行衡量)。
在第二个阶段,即平台期,多数企业开始探索第二成长曲线,从拓品类、拓品牌、拓赛道,到形成集团化、生态化。当产业走进第三个阶段,医美、护肤良性共振,迎来新一轮生态繁荣,也将开启下一轮快速增长期。
随着轻医美的普及,传统概念里美妆与医美的界限早已经被打破,医疗美容、化妆品的客户,在慢慢破圈、靠近、相融,最终整合出一个几千亿规模的新型复合市场。
在这个新型复合市场中,我们可以将医美诊所看作一个新的消费场景,医生除了会根据客户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医美方案之外,还会为客户进行定制化的护肤品配置,其服务的核心在于以客户为中心,根据客户需求去选择匹配的交付手段,该用医美就用医美,该用护肤品就用护肤品,该用功能食品就用功能食品……
换言之,产业之间技术、经营方式都会走向融合,美妆、医美和医学科技的底层技术也会打通,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
在海外市场,这样的趋势已经显现。近年美国市场起来的许多新公司,往往只基于生命科学或医药方面的一个技术,由技术溢出带来产业发展和交汇的红利,最终涉猎了美妆、保健品等多个行业。
将视角放到中国化妆品上市公司身上,我们发现同样的特征。如贝泰妮,在护肤品牌基础上,投资功能食品、保健品等领域;另一美妆上市公司华熙生物旗下亦布局有黑零、WPLUS+等功能性食品品牌。
颜值经济的产业链正越拉越长,规模扩大,维度升级,品牌的想象力不应该被限制住,对于护肤品牌,尤其是规模企业,这个赛道会有很多商业机会。

03高端护肤品牌的未来

由护肤和医美「协同」,正在构建一个更具潜力的产业生态;但短期内二者还存在另一重关系——医美正逐渐“吃掉”部分美妆市场的份额。
可参考的是面膜品类。
在面膜上,这种此消彼长正在发生——曾经的“面膜大王”美即官宣闭店,主打“械字号”医用敷料的敷尔佳收入持续增长;几元一片的妆字号面膜遭受冷遇,接近30元一片的医用敷料却被“一抢而空”。
“一冷一热”折射出新的市场趋势:械字号医用敷料「蚕食」妆字号面膜的市场份额。
尽管国家药监局已经明确医用敷料和化妆品属于不同种类的产品,医用敷料类不得冠以“面膜”等称号;但在社交媒体上,仍有消费者发文分享将医用敷料用作日常面膜。一位功效护肤品牌创始人直言,“消费者心智中,敷料已经和面膜划等号。”
历史从不重复,但总是押韵。在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下,医美新兴项目(如水光针)中使用的三类医疗器械,正在“击杀”传统高端护肤品。
据新氧数据颜究院和新华财经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在体验过医美抗衰项目的人群中,90%以上消费者年龄在21岁至40岁之间,其中21岁-30周岁的人群数量最高,达到53.1%。
“很多90后顾客将买高价护肤品的钱用来做轻医美。”前述创始人在《化妆品观察》采访中指出,未来在高端市场特别是抗衰的需求上,医美会是美妆最大的竞争对手。
轻医美能够代替掉部分高端抗衰护肤产品,这至少在企业成长性上呈现出一个趋势。
据企查查显示,截止今年10月底,医美相关企业已注册3.62万家,且这些医美企业的“存活率”十分不错,从成立年限来看,近三年医美赛道新进热情较高,成立年限3年及以下的现存企业占比共计67.09%,成立年限3年以上的企业占比达32.91%。
作为对比,2024年至今,已有超过10价定位高端市场的品牌,选择撤柜或暂停运营。
业绩表现就更为直观了。从魔镜市场情报公布的1~9月天猫和淘宝美妆销售GMV排名来看,如可复美这类与医美强关联的品牌,增长率达到了40%;而大众耳熟能详的雅诗兰黛、资生堂、SK-II等传统大牌,GMV均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跌。
信达证券报告曾提到,客观效果较强之下,医美或成为部分中产阶级消费者高端化妆品的替代,部分购买高端护肤品的消费者转为使用低价有效的入门级医美项目+中端价位段的皮肤学级护肤品作为替代。
从二类医疗器械(医用敷料)到三类,从面膜到高端护肤品,同样的替代故事,在不同的时间和品类里上演。走向「医美」,或许是高端护肤品牌相对确定的终局。

04国货/外资站上同一起跑线

于护肤品牌,医美是一个新的起点,在新起点,国货品牌和外资大牌史无前例地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货美妆市场份额已攀升至56.7%,超过外资化妆品。但此前三十余年,中国本土美妆市场一直是外资美妆巨头的重要市场,由众多外资美妆企业盘踞。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这部国货品牌赶超史,以悲凉为底色。而在医美赛道,国货品牌无需再跨越三十年鸿沟,甚至在某些维度,比外资大牌优势更加明显。
前文提到,重组胶原蛋白和透明质酸瓜分了90%的敷料市场份额。透明质酸和胶原蛋白是二类械字号产品的大势材料,而医美注射类项目中,透明质酸和胶原蛋白也是注射填充的大热材料。
中国企业在对重组胶原蛋白和透明质酸的开发应用上,是有绝对优势的:
中国透明质酸行业虽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后劲足,历经30多年时间,现已在国际上位于绝对领先地位。据2021年Frost&Sullivan咨询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透明质酸全球市场销量720吨,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87%。
重组胶原蛋白作为真正中国人原研的一个成分,技术与产业化均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尤其我国的基因工程和重组蛋白在药物及健康方面的应用。
轻医美热度在持续攀升,重组胶原蛋白也受到其影响逐步开始在求美者当中流行。这意味着,在当下的医美市场,国货品牌在医美重组胶原蛋白和透明质酸领域,有明显的技术溢出红利。
欧莱雅和锦波生物的合作,是一个印证。2023年,欧莱雅和锦波生物建立战略合作,当年12月,巴黎欧莱雅便推出加入重组胶原蛋白成分的第二代“小蜜罐面霜2.0”,今年欧莱雅旗下修丽可又和锦波生物,合作推出胶原注射类产品。
此外,目前许多企业正在向重组胶原蛋白三类证发力,其中也多以国货品牌(企业)为主。如巨子生物4款重组胶原蛋白三类器械产品,预计将在2024-2025年获批;创健医疗有5款三类医疗器械有望在2026年上半年前获批;敷尔佳、丸美等亦在布局三类证产品的研发。
“医美概念天然就是比化妆品更高位的,技术的重要性和价值尤为凸显,目前国货品牌对重组胶原蛋白技术在医美领域的应用和研究上,走的更快。”前述受访人士称,从这个角度来看,本土护肤品牌创造了一个先发优势。
不过,这也不意味着外资品牌落后挨打。前述医美连锁机构负责人坦言,如修丽可等高端品牌,天然比其他品牌具有合作的吸引力,其高端品牌形象能提升医美诊所的形象。
她还谈到,那些过去数年只记得卷直播,忘记塑造品牌形象的国货护肤品牌,更自断入局医美的生机。
“护肤和医美本质上是两个体系,决心进入医美赛道的品牌,不仅要从产品定位和成分上进行改变,还需要重新审视其价格体系和销售渠道。传统护肤品的价格透明度较高,进入医美渠道后确保产品价格具有竞争力,是对品牌控价体系的一个全新挑战。在这方面,国际品牌做的更好一些。”

注:¹数据来自欧睿咨询

²数据来自中信证券研报

文章来源:【化妆品观察 品观】公众号
【声明】该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大数跨境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大数跨境观点或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contact@10100.com
海外广告投放

海外广告投放

大数自营,全平台投放

化妆品观察 品观
化妆品产业值得信赖的财经号
内容 140
粉丝 0
咨询
关注
加入大数社群!和众多大卖交流
扫描右侧 二维码,添加微信后可免费领取跨境资料包
头图

营销推广专区

借助各大平台带来新流量,增强品牌曝光

广告图

Google广告

谷歌一级代理

广告图

Facebook营销

FB核心代理

广告图

TikTok ADS

快速开通高质量账户,支持全球投放

广告图

Bing广告开户

直连Microsoft Ads官方渠道

标签图片 推特广告标签图片 Criteo标签图片 Yandex标签图片 VK广告标签图片 拼趣
化妆品观察 品观 化妆品产业值得信赖的财经号
总阅读28.9k
粉丝0
内容140
咨询
关注
加入卖家交流群
  • 平台社群
  • 城市社群
  • 品类社群
  • 推广营销社群
  • 其他跨境社群
文章目录
01美妆「大踏步」进入医美
02一个「崭新」的业态
03高端护肤品牌的未来
04国货/外资站上同一起跑线
企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