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各地区的讨论历来备受瞩目,特别是在经济繁荣程度的比拼中,几个沿海大省之间的竞争尤为白热化,彼此间呈现出一种竞相超越的态势。
然而,在提及哪个省份内部各地经济发展最为均衡,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最小,乃至荣获全国首个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美誉时,浙江无疑是最为突出的代表。
截至2023年,浙江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4997元,连续23年居各省区第一位。同时,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0311元,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9年蝉联全国第一。
从人口数据的角度审视,这一说法确有其坚实的依据。2023年,浙江以50万的人口增长量,对其他省市形成了显著的领先优势,连续三年稳居全国常住人口增长量榜首。
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何浙江总能占据领先地位?浙江究竟有哪些成功的秘诀?又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剖析浙江的独特之处,不得不说,“浙”确实令人赞叹!
客观分析,一个地区之所以能够具备吸引人口的能力,其根本缘由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首要的是,该地区能让居民真切体会到幸福感。
幸福感源自何处?显然,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比较获得的。一个地区若想吸引人口,最好能让人们感受到人际间的平等,这既包括法律层面的公正,也涵盖经济层面的均衡,即避免过大的贫富差距。
其次,该地区需拥有创造财富和实现富裕的途径,至少能提供就业机会,且这些机会不应依赖于人际关系,而应基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
直白地说,这实际上要求当地的民营经济足够强大,民营企业数量充足,因为民营企业是吸纳就业的最大“容器”。
接下来,我们就围绕这两大方面,探讨为何“浙江这样的省份值得前往”。

在“浙”里,很幸福
首先谈及幸福感,浙江展现出一个尤为突出的特点,这或许也是令6000多万浙江民众最为自豪之处——即广大人民,尤其是数以千万计的基层群众,成为了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改革成果的切实受益者。
自1985年起,浙江农民人均收入已连续39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
1997年,浙江在全国第一个消灭贫困县;
2002年,浙江在全国第一个消灭贫困乡镇;
2005年,浙江在全国第一批取消农业税,延续了2000年的“皇粮国税”划上句号;
2015年,浙江在全国第一个实现绝对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
这些数据无疑从多个角度印证了浙江农民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显著提升,以及农村面貌的积极变化。确实,近年来浙江的一大亮点就是成功帮助农民摆脱了贫困的标签,让农村地区告别了落后的形象,真正实现了改革成果的全民共享。
以《中国经济周刊》的统计数据为例,2022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十强城市中,浙江农村的表现尤为突出,几乎占据了榜单的主导地位,令人印象深刻。
详细观察可以发现,在农村居民收入方面,领先全国的并非北京或上海,而是浙江的嘉兴。紧随其后的是舟山,位居第二,绍兴、宁波和杭州则分别位列第三、第四和第五,展现了浙江农村经济的强劲实力。
这样的成绩,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全国农村最富裕的五个城市,全部集中在浙江。
所以,这就使得浙江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非常小,2023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1.86,显著低于全国2.39的平均水平。2021年,浙江被赋予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历史使命,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是当时全国唯一一个所有设区市居民收入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
在政府层面,浙江对“山海协作工程”的全面实施同样起到了关键作用。
浙江境内有一条被称为“清大线”的直线,它从杭州临安的清凉峰镇起始,延伸至温州苍南的大渔镇。线的东北侧,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民众生活富足;而线的西南侧,则是连绵的山脉,土地资源稀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这种差异,浙江形象地称之为“山海”差距。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提出了“八八战略”这一重要部署,其中一项关键措施就是充分利用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同时推动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此后,浙江深入推进“山海协作工程”,鼓励“清大线”东北侧的发达县市积极援助西南侧的山区县市。通过这样的结对帮扶机制,山区县与发达区县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经过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浙江已成为全国区域发展最为均衡的省份之一。
因此,在浙江,无论是前往地级市、县级市,还是某个乡镇甚至村庄,你都不用担心那里的生活环境和收入水平会与其他地区存在显著的差距。浙江向外界传递的信息是:

浙江民企,大满贯!
谈完幸福感,接下来我们聚焦于浙江的经济,尤其是其民营经济的辉煌成就。
提及浙江,有这样一句俗语广为人知:“七山一水二分田”。然而,在这样看似“局促”的自然条件下,浙江在过去的75年里,凭借约占全国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785倍、占全国总量高达1/15的经济奇迹,这一成就甚至催生了一个专有名词——“浙江模式”。
在“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024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2024中国服务业民营企业100强”、“2024中国民营企业研发投入500家榜单”以及“2024中国民营企业发明专利500家榜单”中,浙江的民营企业上榜数量均位居全国之首,共计夺得五个全国第一,堪称全面领先。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浙江民营企业连续第26次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上榜数量上独占鳌头,充分展示了其卓越的实力和地位。
此外,2023年浙江迎来了第1000万个市场主体,这一数据令人震惊:在浙江,平均每7个人中就有一位创业者,每20个人就拥有一家企业。
作为民营经济大省,这些经营主体中,民营主体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数量高达967万户,占比约97%,其中民营企业达322万户,占企业总量的约92%。
浙江如此发达的民营经济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得益于其独特的“一县一品一特色”发展模式。
在浙江,智能制造、纺织品加工、注塑机及塑料制品、金属制品加工等众多行业,在县级市层面形成了全国领先的产业集群,如青田石雕、东阳木雕、云和木制玩具、横店影视城、江山门业等,各具特色,蓬勃发展。
在这种特色鲜明的发展模式下,浙江孕育出了一批实力雄厚的强县和特色鲜明的城镇。
根据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和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单,浙江共有224个镇上榜,总数位居全国第二。其中,16个镇跻身全国百强,如柳市镇位列第11名,横店镇、慈城镇等也名列前茅,彰显了浙江城镇的强大综合实力。
包括曾火爆一时的“特色小镇”也是发端于浙江并向全国推广的。近年来依靠雄厚的产业基础支撑,浙江的特色小镇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像杭州云栖小镇、嘉兴乌镇互联网小镇到湖州美妆小镇、绍兴黄酒小镇等越来越多的特色小镇纷纷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客观来讲,浙江尖端科技产业以及超大型制造业可能比不上一些兄弟省份,但浙江的产业集群程度的确是首屈一指的。
也可以说,浙江的产业是非常接地气的,是能够给每一个普通人提供机会的。在这里,哪怕他们一无所长,也能够从头开始习一门手艺、谋一份生计、择一条出路。
一个能够让人安心生活的公平环境加上一份足以养家糊口的工作,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其实足够了。想来,这也正是浙江人口增量能够持续问鼎全国,能够让人喊出“不去发达国家就去浙江”的最根本的奥秘。
这个奥秘不难理解,但能将其坚持做下来却真的很难,而浙江不仅做到了还做成了全国表率,让人不禁感慨:“浙”,真的很棒!
最后的最后,让我们为“浙”点赞、向“浙”看齐、以“浙”为范。 文章来源:【义乌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公众号
【声明】该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大数跨境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大数跨境观点或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
contact@10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