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刀能不能拍蒜?
中国厨师切菜方式都是错的?米其林厨师不这么切?
没想到,一个平平无奇的拍蒜,竟然把一家百年企业拍翻了,也是A股第一家刀剪上市公司——张小泉。
广州一消费者用张小泉菜刀拍蒜后,刀面断裂。客服回应"不建议横拍蒜"。一时间,不少网友三观被震碎,大家纷纷调侃“中国人做饭哪有不拍蒜的?”。
翻车的张小泉一开始看起来也是很认真在道歉,把刀具的硬度拎出来细分,跟消费者解释自己的产品卖点,硬度越高,就只适合切,不能拍。
结果才消停没几天,张小泉总经理的说辞如同夏日的一团火,再次把自身品牌置于舆论风暴的中心。竟批评中国消费者不会使用菜刀,应该向米其林厨师学习。
瞬间菜刀拍蒜议题,上升到了“华夷之辩”层面。我突然有点理解,为什么中国百年品牌是越来越少了。
今天我们就从里到外掰扯掰扯2个问题:
1、张小泉刀剪“老字号”折在了哪?
2、老字号品牌出海与文化自信
张小泉刀剪“老字号”折在了哪?
第一:高高在上的消费教育
张小泉“拍蒜门”,本来可以通过安抚消费者情绪,采取一些实际行动弥补,让消费者感受到品牌方的关心、歉意,如此也不至于一怒就把聊天截图上传网络,引发全网热议了。
但张小泉没这么做,没有第一时间表明愿意对这事负责,反而咬定自家刀不能拍蒜。
而且中餐与西餐有本质区别,中国菜刀是用来做中餐的,几千年传承,不应该拿来与做西餐的刀比,中西餐不应成为区分菜刀质量和功能的标准。
而且此事表面是拍蒜问题,背后却隐藏着中国人的烹饪习惯和生活理念。在刀具上,大众最朴素的需求就是“用着顺手”。而且消费者不需要被教育,他们要的是体验感。
菜刀用得对不对,可以有“一家之言”,但作为品牌方,把满足消费者需求作为核心追求,才是企业赢得市场认可,实现长远发展的“正途”。
如果角色错位了,不仅给消费者一种“被教育”的感觉,也会使自身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导致口碑和利润双双下滑的后果。
第二:离主营业务太远的不务正业
张小泉已经偏离了做“世界刀具”的主业,反而是频繁跨界,给资本投喂新故事。
2021年11月,刚上市两个月的张小泉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准备经营“化妆品批发、零售”相关业务。之后,公司又频繁跨界,先是开始卖厨具厨电,最近又在经营范围里新增了食品销售业务。究其原因,刀具属于耐用消耗品,更换周期较长,没法帮公司挣快钱。
而且张小泉更在乎产品颜值,在技术突破上显得不够“上心”。在135项专利中,大多是外观设计专利,最能体现实力的“发明专利”仅2项。财报数据显示,2019年到2021年,张小泉的研发投入分别为0.17亿元、0.2亿元和0.23亿元,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3.01%、3.51%和3.47%,几乎原地踏步。
那么张小泉真的没能力解决“刀拍蒜”问题么?也不见得。张小泉的厨房剪多是一剪多用,既能拆快递,又能做针线活、剪鱼肉,这很符合中国人“一剪在手,万事不愁”的习惯。
只是心思不在主业上,钱也不花在认真研究刀具这件事上。最终一家几百年历史“民族品牌”,被一头蒜“折断了腰”。
“老字号”品牌出海与文化自信
打造品牌不容易,打造一个好品牌更不容易,老字号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有悠久文化的沉淀和传承,在消费者群体中很容易形成比较高的认可度。
“一把刀,两代人。” 张小泉小小刀剪,不仅进入千家万户,如今更是远销海外。“张小泉”负责人也曾表示:“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中国品牌,了解中国品牌。”是的,老字号出海,输出的不仅是商品,还有中国文化。
对于消费者来说,张小泉想对标米其林餐刀优点是无可厚非的,老字号要实现国际化,必然要寻求最大程度的标准统一和对标。从这个角度来说,夏乾良的提法并没有错。
但如今夏乾良所掌舵的张小泉最大的问题是,一个以国货品牌为护城河的品牌,却“背叛”了其基础核心用户,在言语之间,无不流露出对别人家的推崇,吹国外的设计,吹米其林厨师的切菜方法。
要知道张小泉成立于1628年,米其林餐厅才1920年才出现,前后相差约300年。如果按辈分,米其林连孙子的孙子都算不上。可是却说出“中国人学了几十年的切菜是错的,所有的米其林厨师都不是这样切的”这样的话。所以网友很生气,声称:不是张小泉的刀断了,是它的脊梁断了!
作为传承近400年的民族品牌,我们希望它能够走向世界,和国际上那些著名刀剪品牌博弈较量,展现中国制造之优良。
可如今,骨子里都觉得别人家的好,又如何做出超越别人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