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30日,2024年跨境电商综试区现场会在广州市召开,会上发布了2023年跨境电商综试区考核评估结果,这是商务部第三次对全国综试区开展建设进展评估。通过对三年第一档城市榜单的分析,共有14个上榜城市,其中6个城市连续霸榜,8个城市上下起伏。本文将分上、中、下三篇解码跨境电商发展内核,上篇从综试区考核评估指标出发,分析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发展的着力点;中篇将深入剖析14个优秀综试区,探究这些综试区的“护城河”到底在哪里?下篇将在解剖麻雀的基础上,尝试找到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的底层逻辑。
下篇:从14个优秀综试区看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的底层逻辑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发现14个优秀综试区对外宣传的跨境电商进出口额有大有小,由于各城市的统计口径不一致,有些是海关监管平台的窄口径数据,有些是商务部门统计的宽口径数据,因此,数据只能大致反映综试区建设发展的一个侧面,并不能代表综试区的绝对水平。这14个综试区的发展基础有优有劣、建设时间有长有短、产业规模有大有小,他们能上榜“第一档”城市,更多源于他们立足本地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发展道路。
通过国家和地方政策文件的梳理,以及14个优秀综试区发展密码的分析,我们试图从国家顶层设计和地方资源禀赋、产业政策角度,剖析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发展的底层逻辑。
PART.01从国务院批复文件看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使命
仔细分析国务院前后七批综试区的批复文件,我们可以洞察出国家赋予跨境电商综试区的主要任务和重要使命。第一批到第三批还处于综试区建设的早期,建设的主要任务集中在跨境电商技术标准、业务流程、监管模式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主要目的是探索形成跨境电商的监管制度框架。
从第四批开始,随着跨境电商在国际贸易中新动能、新引擎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综试区开始承担更多建设使命。第四批(2019年12月)要求跨境电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开展品牌建设,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第五批(2022年5月)在疫情背景下传统贸易受阻,跨境电商因线上交易、非接触式交货、交易链条短等优势,实现了逆势增长,承担了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畅通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责任。第六批(2022年2月)要求跨境电商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数字化发展,这也意味着跨境电商在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要发挥更大作用。同年11月底的第七批,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要求跨境电商在贸易强国建设中承担更多历史使命。
从以上梳理中可以看出,跨境电商综试区作为“我国跨境电商先行先试的试验田、跨境电商发展的创新高地”,在助力我国外贸稳规模、优结构中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那跨境电商综试区到底在试验什么?它创新的主攻方向又是什么呢?通过国家发布的跨境电商政策脉络我们可以发现,综试区实际上“试验”和“创新”的就是两条路子:
一是创造一种新的政府治理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政府部门运用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手段管理新兴业态,并逐步形成一套适应和引领全球跨境电商发展的管理制度和规则;
二是形成一种新的产业生态,使其与制造业产业集群共生共荣,合力打造要素齐全、合生演化的跨境电商产业生态,并不同程度嵌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
总之,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就是要搭建政府监管服务体系和产业生态体系。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两项都是长期系统工程,这也就注定了综试区建设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仅仅追求进出口交易额的数字增长,而应该结合本地外贸和产业特色,积极开展“跨境电商+产业带”活动,推动跨境电商与本土优势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双向渗透,实现本土产业的国际化、数字化发展,从而提升本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建设使命决定了综试区注定要走长期主义内涵式发展道路,尤其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综试区,都要有从0-1的艰难起步,从1-10的量变积累,最终才会迎来10-100的快速发展。综试区建设只能坚持长期价值主义,通过日拱一卒、自我迭代、久久为功,最终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PART.02从城市资源禀赋看跨境电商综试区发展路径
在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滚滚向前的十年间,每一座城市都如同一位独特的匠人,手握各自的资源禀赋,赋予跨境电商发展的天然基因,也精心雕琢着属于自己的未来图景。
跨境电商这种新兴贸易方式有着独特之处,其跨越时空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城市之间的资源差距,让所有综试区城市都有机会站上起跑线。外贸产业基础好的城市,相关优势资源的导入让跨境电商发展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资源禀赋相对较差的城市,也有起跑的机会,可以从零开始甚至实现后来者居上。
纵观全国跨境电商发展较好的城市,根据发展路径和支撑要素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产业依托型、口岸枢纽型、边境口岸型、交易集聚型、无中生有型。
产业依托型是指外贸产业基础较为发达的城市,如宁波、广州、苏州等;口岸枢纽型主要是我国港口或航空口岸发达的城市,具有交通运输和供应链枢纽优势,如上海、广州、青岛等;边境口岸型主要是内陆的进出境口岸,具有跨境电商集聚运输通关优势,如阿拉山口、崇左(凭祥)等;交易集聚型是指靠近消费人群或是交易平台、卖家集中的城市,如杭州是跨境电商平台企业的集聚地,深圳有15万跨境电商卖家,义乌有超过20万的跨境电商主体;无中生有型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发展类型,如早期的郑州主要凭借创新跨境电商通关模式,在外贸基础和交易平台等各方面均不占优势的情况,创造了跨境电商无中生有的奇迹;另一个特殊案例是内陆城市太原。当然,优秀综试区的发展并不是依仗一种资源,往往是几种因素互为助力的叠加效应。
概括起来,跨境电商综试区的比较优势无非就是两个方面:要么有人,要么有货。有人,或者卖家主体多,可以发展跨境电商出口,或者消费者多,发展跨境电商进口有优势;有货,或者本身产业带商品丰富,是跨境电商出口商品的货源地,或者国际物流发达、综合物流成本低,可以进行全国揽收集货,打造跨境电商供应链枢纽。
城市资源禀赋的不同也造就了各个综试区不同的发展思维,形成了以深圳为代表的电商思维和以宁波为代表的外贸思维。
深圳综试区15万个跨境电商卖家中绝大部分是贸易型卖家,很多大卖手握上千个店铺和几十万个SKU,这就奠定了深圳卖家的电商思维,他们紧跟平台和市场趋势,擅长打造爆款,重流量、运营、营销,是市场最前沿资讯的集散地,在信息获取能力、营销能力以及运营效率方面,深圳卖家几乎让人难以望其项背。
宁波综试区有发达的传统外贸基础,更多的是工贸一体化卖家,他们往往精耕细作某个垂直细分领域,这就形成了宁波卖家的外贸思维和产品思维,他们紧抓产品,稳扎稳打,重产品研发、品质把控、供应链,是跨境圈中低调内敛的存在,从豪雅、遨森、乐歌等跨境电商的龙头企业身上,也可以看到宁波大卖迥异于深圳大卖的不同气质。
这两种发展思维本身并没有孰优孰劣的区别,都是基于当地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特色形成的。对于后发的综试区,前期以电商思维来推进,积极渲染跨境电商气氛,引进培育并举,快速壮大跨境电商主体,通过举办论坛、培训等活动提高对大家跨境电商的认识;中长期来说则要以外贸思维为主,利用跨境电商这种贸易形式,带动本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国际化发展,实现贸易产业的深度融合。
因此说,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一定要找到自身的突破点,无论以物流为主导,还是以产业为主导,无论是夯实基础设施,还是提升城市软环境,都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某一突破点来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如郑州前期是以通关和物流为导向的,借助便捷通关和区位口岸的优势,集聚了全国其他省份的很多出口跨境电商货源,也吸引了各大跨境电商进口平台在郑州设立区域分拨中心。既无机场又无海港苏州综试区,始终把推动产业带与跨境电商深度融合作为主攻方向,将体量庞大的制造业变成跨境出海的优势。南京依托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中国软件名城”的优势,形成了以工业品出海为突破口、以优质软件服务为特色的城市进阶之路。外贸产业不占优势的长沙和成都,凭借城市吸引力、营商环境和人才基础,成为沿海跨境电商大卖内迁的首选区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区要找准自己在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国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对于综试区城市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综试区要在横向比较中认清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和长处明确自我发展定位,找到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PART.03从政府与市场关系看跨境电商综试区的产业政策
跨境电商是市场需求导向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形成的产业,市场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地方政府的治理责任更不可或缺。跨境电商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与市场的协同发力,政府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提供财政支持等措施,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推动各类企业在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实现要素有效配置和快速流动交易。
通过各个综试区的治理实践,我们发现各地综试区在政府管理与市场机制之间大致形成了两种治理模式:一是市场主导型。这种类型多为经营主体众多、市场力量活跃的城市,如深圳、广州、杭州等综试区,政府在跨境电商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引导、激励、服务、规范等重要作用,政府的支持政策属于锦上添花,会在更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二是政府主导型。这种类型多为基础较差、市场不够强大的综试区,政府往往不仅扮演着政策供给者的角色,还承担着市场孵化的角色。
政府和市场关系在产业发展方面的映射就是产业政策。为了方便理解产业政策的不同类型,我们把各种产业政策分成二轴四象限:
横轴(X轴):市场导向&政府导向。市场导向是指政策主要依赖市场力量,政府干预较少。政府导向是指政府在产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通过制定政策、提供资助和监管治理来引导产业发展。
纵轴(Y轴):短期效益 &长期发展。偏重短期效益的政策旨在迅速体现工作成绩和产生经济效益;长期发展更关注长期的结构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
象限一(市场导向+长期发展)。这类政策更注重跨境电商产业的长期发展,主要通过政策引导作用,将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本向那些具有长期价值的领域集聚,以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性,目前主要包括跨境电商平台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带培育、跨境电商产业基金、海外仓建设等。
象限二(市场导向+短期效益)。这种政策属于“短平快”型,目标是快速见效,如支持商协会、公服平台、平台企业等组织跨境电商培训、资源对接会、博览会等,快速孵化一些跨境电商企业,或通过举办各类会议、博览会等形式,快速集聚全国优势资源以及提升城市影响力。
象限三(政府导向+短期效益)。这种政策主要包括产业补贴、税收优惠、财政奖励等。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快速提升跨境电商进出口数据,或是推动跨境电商企业或优质项目尽快落地,通常会提供一次性落地奖励、进出口贸易额补贴等,希望短期内迅速实现跨境电商数据增长和企业集聚。
象限四(政府导向+长期发展)。这些政策通常具有较长的实施周期和广泛的社会经济影响,需要政府主导来做长期规划和资源配置,属于“放长线钓大鱼”型,包括跨境电商物流、公服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营商环境打造,以及丝路电商、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的地方实践等。
通过二轴四象限的划分,我们发现第三象限以进出口补贴、一次性落地奖励等经济激励手段为主的产业政策,往往会造就一些“候鸟式”企业,他们看重政府补贴和奖励,仅在政策支持期内短暂停留,一旦支持期结束就转战其他地方,在各个综试区间频繁迁徙。这种“候鸟式”企业除了给当地留下一些“过路”的进出口数据之外,并不会给当地带来产业发展带来真正助益。
因此,为了行业的长远发展,特别是8月1日正式实施的《公平竞争审查条例》要求取消税收优惠和选择性财政奖励后,各综试区要尽量清退这种政府主导+短期效益的产业政策,而是要把更多的资源转向市场导向的长期发展和政府导向的长期发展这两个象限,同时通过第二象限市场导向的培训、展会、交流会等活动,快速提升跨境转型意识,积极营造产业发展氛围。
具体来说,随着跨境电商产业逐步走向成熟规范、综试区建设迈入深入发展阶段,各个综试区的财政扶持政策要适时进行调整和转变:
转变1:政策的重点和着力点。跨境电商这种新业态新模式来说,地方政府的支持政策是不可或缺的,即使是优秀综试区仍在不断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但跨境电商支持政策要摒弃单量、金额等方面的补贴,而要更关注传统外贸企业转型速度、新兴生态资源落地情况,政府更加注重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和产业链配套,通过优质的营商环境吸引和留住优质投资;同时,支持政策除了扶持优质企业外,要更覆盖广大中小企业,通过普惠式的支持政策,让中小企业也能享受政策红利。
转变2:政府职能的转变。随着企业需求从要资金、要优惠转向要市场、要环境,政府从干预与支持转变为监管与服务,打造服务型政府,通过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吸引企业集聚,构建支撑产业快速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更具活力的产业生态系统。
转变3:政府招商方式的改变。摒弃以往“税收招商”后,政府更关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并利用好“资本”这一有利招商工具,利用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吸引行业内的龙头企业落地,以更为主动的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同时,产业基金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有助于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共同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写在最后的话
在古代,为了抵御外敌进犯,通常会在城墙外围开凿一条人工河,这就是“护城河”。后来,股神巴菲特将“护城河”概念引入到投资领域,创造出“经济护城河”理论,即企业通过建立一种稳定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保护自己长期抵抗住竞争对手的进攻,并源源不断地获取利润。换句话说,“护城河”就是一家企业拥有其他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优势。如果你的竞争对手明知你的秘密,却仍然无法模仿的话,你就拥有一种结构性竞争优势,那就是“护城河”。
全国跨境电商综试区历经近十年的发展,几乎拉平了监管政策差异、政策红利和先发优势,因此,支持政策不是“护城河”,先发优势也不能一劳永逸,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的多少更不能完全代表代表“护城河”的宽窄,综试区的竞争开始回归产业基础、服务资源、营商环境等软硬实力方面的较量,因此构建具有显著区域和专业化特征的跨境电商产业生态成为综试区建设的着力点。
每个综试区都有自身的城市定位和资源禀赋,都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和创新特质,其他综试区的成熟经验可以借鉴但不可复制,必须基于自身的发展基础和产业特色,外部引进企业也好,内部培育孵化也罢,最终都要实现自身的内源性发展,以夯筑自身发展的“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