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财经媒体晚点LATEPOST报道,连卷王拼多多都调整了业务重点,将GMV作为第一目标。
一时间,网上讨论不断,有人认为这是价格战,打不动了。有人认为这是政策层面出手,在拨乱反正。还有人认为,价格内卷只是商业历史上的一段弯路。
那么,究竟什么叫GMV逻辑?它和之前的逻辑有什么不同?这种改变又意味着什么?
01电商的流量分发逻辑
首先我们要知道,对于所有电商平台而言,他经营逻辑中的关键一步叫流量分发。
什么叫流量分发?
比如你想买一台吹风机,当你在电商平台搜索吹风机时,是不是会出现很多不同品牌的产品?而且是不是显示的越靠前,你点击和购买的概率就越高?
那究竟让哪家品牌登上靠前的搜索位,就叫流量分发。
不同的流量分发逻辑,会造就不同的平台生态。
从大的方向来说,流量分发逻辑总共有3种:
价高者得就是对搜索页面的结果进行广告竞价排名。
如果想让你家的货在搜索时排在最前面,那就一起出价,谁给的钱越多,谁就靠前。这就叫价高者得。
在这种模式下,平台虽然能赚到很多广告费,但它的缺点也显而易见。
它会反向筛选出最会减少成本或偷工减料的商家。
因为他们最有利润空间支付高额广告费。
因此这种机制需要极其克制,否则一定会劣币驱逐良币,最终走向用户的对立面。
所有以挣广告费为第一目的平台最终会死于广告费。
于是就诞生了后两种主要逻辑:转化率高者得和GMV高者得。
什么叫转化率高者得?
举个例子,假如有A和B两个吹风机厂商。
同样以一百个消费者看到你们的界面,A品牌有十个消费者下单,B品牌有二十个消费者下单。那对不起,A就必须排到B的后面。因为B品牌比A品牌更能转化流量。
而在这种逻辑下,大概率会筛选出价格更低的产品。因为越贵的产品,消费者下单时考虑的会更多,转化率自然就会更低。
价格大部分时候都是影响转化率的重要因素,而且这还会带来一个问题,一方面,价格注定会无尽内卷,另一方面,这些低价产品成交数量可能很高,但因为单价低,成交总额同样可能很低。
这可怎么办?还有第3种逻辑:GMV高者得。
02什么是GMV逻辑?
GMV的全称是Gross Merchandise Volume,中文名为商品交易总额。你可以简单理解为商品总共卖出去了多少钱。
两千块的戴森吹风机,卖出去了两个,就是4000;二十块的白牌吹风机卖出去了一百个,也只有两千,比前者要低。
这种逻辑下,平台会将流量更多给到戴森,因为戴森吹风机单价更高,卖出去一个就等于一百个白牌。
3种逻辑了解了,现在让我们对比一下转化率高者得和GMV高者得的这两种逻辑。
转化率逻辑是将所有的消费者看成一个整体,这种逻辑下会让最多数量的消费者买到心仪的产品。
GMV逻辑则是将所有的商家看成一个整体。这种逻辑下,会让所有的商家集体卖出最大货值的产品。
假设同样有1000个用户搜索,这两种逻辑产生的结果会大不相同。转化率逻辑注定会筛选出更多白牌,因为白牌普遍更便宜,转化率更高。
而GMV逻辑注定会筛选出更多品牌,因为品牌普遍单价更高,GMV更高。
这两种模式没有绝对的好坏,都是在不断的动态尝试调整。但过去一段时间内,确实各个平台都在集体偏向转化率逻辑。
比如淘宝的5星价格里,比如拼多多的自动跟价,本质都是在用价格这个指标吸引更多的有效客户,提高平台整体的转化率。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模式的一些问题被不断凸显出来。比如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转化率问题,会降低总体的消费金额,并且对平台而言,这种模式会大幅降低平台GMV,进而降低收入。
因为目前电商平台最主要的盈利模式是从GMV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GMV下降就意味着平台收入的大幅降低。
所以我们看到,过去一段时间,对这些大型电商平台来说,要不要跟进转化率逻辑,是一场艰难的抉择。
不跟进,消费者被抢走,平台赖以生存的基础会被逐渐蚕食。但是跟进,GMV和收入就会大幅下降,没准死的更快。
商战就是这样残酷的,进退两难。但最终各个平台不约而同地选择回归GMV逻辑,或许是有来自宏观经济层面的压力,也或许是几家平台之间的某种默契。
很多人评论说,这是价格战结束了,内卷时代结束了。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对。
大部分人口中的内卷,只是一种竞争。只要自由市场存在,竞争就永远会存在。电商平台回归GMV逻辑,并不会让大家过得更舒服。只是会将竞争从价格转向别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