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拒收风险,出口印度风险提醒!》
印度是中国出口商的重要市场之一。根据印度《印度斯坦时报》网站相关报道显示,2021-2022财年,印度自中国进口额超过940亿美元,较上财年增长超过40%。随着两国经贸关系日益密切,贸易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今年以来中国信保收到多起印度国别项下的报损案件。在此特别提醒近期与印度有贸易往来的企业注意收款与发货风险把控。
下面,中国信保分享一则中国企业出口印度遭遇拒收的案例,帮助广大出口企业进一步了解拒收风险及其应对举措,做好风险防控。
案例概述
案情简介
出口企业A于2019年8月向印度买方B出运1票货物(化工品),货值20万美元,合同约定支付条件为20%预付款,余款见提单复印件付款。该买方是出口企业在参加展会时认识的新客户,此前曾经有过两次小额交易历史,买方每次都能及时支付货款。小额试单后,买方表示对出口企业的产品非常满意,准备提高后续交易额度,开展长期持续合作,出口企业遂放心出运。
▲本期案例人物关系图
出口后A及时向买方发送了提单电子版,虽然买方并没有按照合同约定付款,但A考虑到已经收取了20%的预付款,且提单正本仍在手中,自身仍然掌握着货物的主动权,收取的预付款也能弥补货物处理的差价损失,同时买方一直表示付款没有问题,故本着友好合作的态度,出口企业并未引起警觉,也未采取避险措施。
货到港后,经多次催促买方并未提货,反而提出前两批出运的货物在加工过程中出现了杂质,纯度不满足市场需求。出口企业试图通过自身力量与买方开展谈判,以维护未来的长期合作,但是并无实质性进展,随着时间愈久,各项滞港费用越来越高,买方既不提货,也不付款,出口企业遂向中国信保申请索赔。
案件调查情况
1
信保介入
中国信保介入后,第一时间指导出口企业通过沟通,甄别买方实际提货意愿,同时积极寻找转卖客户,以防买方最终拒收风险。提示出口企业通过货代向船公司向目的港申请港口费用优惠,以降低货物处理成本。
2
抗辩谈判
在委托海外渠道追偿后,全面梳理出口企业有力证据,了解买方真实意图,向买方施压抗辩谈判。虽然出口企业最终找到了转卖客户,但是此时买方却不同意退货,并不配合签署同意退运声明。最终导致出口企业提单在手,却无法提取货物。
3
赔偿损失
经过多轮谈判,海外渠道通过调查,抓住买方尚需货物进行生产,暂无其他替代品的有利契机,积极与买方斡旋谈判,最终达成部分折价放货原买家的处理方案。按照保险条款规定,中国信保及时就差价损失部分向企业支付了赔款。
案件观察
一般来说,出口企业对海外买方的信用风险比较重视,会在出口之前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买方的资信信息,以甄别买方的付款意愿与交易能力,但是对于进口国的海关政策,很多出口企业并未清楚掌握。
一旦遇到不良买方,货物到港后借助当地海关政策,通过延迟甚至拒绝提货向出口商提出谈判要求,尤其在新冠肺炎发生后,国际物流货运受到严重影响,货物处理难度加大,就很有可能发生钱货两空的风险。
©摄图网
上述案例中,虽然出口企业持有正本提单,但是迫于印度海关货物处理需要出具进口方同意退运声明的海关政策,最终导致货权流失,反而给不良买方造成可乘之机。在以往中国信保处理案例中,甚至出现买方故意拖延提货至海关拍卖时限,低价竞拍再次取得货物的情形。
国别风险建议
在此,针对上述案例给出以下风险提示:
1
关注目的国海关政策变动
国际贸易涉及环节众多,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交易无法完成。特别是目的国的海关当局,法律、政策、手续等发生变化,都会对货物顺利清关、应收账款及时回收产生影响。
建议出口企业在出口前通过驻外使馆经商处、目的国海关网站、货代、中国信保等多种渠道了解海关政策约定,掌握进口清关手续,提前知悉货物处理流程,从而有针对性洽谈合同支付条件,密切跟踪货物流向,做到防控在前,心中有数。
2
有效甄别拒收原因,开展有针对性谈判
海外买方提出拒收货物背后的目的,可能是当地市场价格发生波动,借此施压要求降价,也可能是买方自身经营不佳无力提货,亦或是错过市场销售旺季,不愿意再进行提货,不一而足。
一旦遭遇买方拒绝提货,首先要对买方拒收背后的原因进行剖析,判断其付款意愿及付款能力,在充分把握信息的基础上,确定谈判重点,如果买方确系不愿提货,同时就要积极寻求其他思路,抢抓有利时间开展货物处置。
3
充分借助信保力量,实施减损止损
在遭遇货物拒收时,建议出口企业及时借助中国信保力量积极实施减损。通过委托信保专业渠道对买方经营情况、货物状态、还款能力等进行核查,协助货物处理方案谈判,跟踪谈判方案确定后应收账款清偿催收。同时对于损失及贸易事实厘清的案件,中国信保会对发生保单约定风险导致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所以在货物处置方面,中国信保可及时发挥风险补偿作用,为出口企业提供更优、更多选择,切实 做到积极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