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们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内外部挑战:2018年贸易摩擦,2020年疫情,2021年房地产大拐点,2022年疫情反复,2023年初经济短暂恢复后再次持续放缓影响着亿万民众的生活。
中国经济,该怎么办?
当务之急是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政策剂量要足够大,大力提振信心,凝聚共识,复苏经济,一扫阴霾,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全力拼经济。对此,经济学家任泽平提出以下六大建议:
一、当务之急是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
政策剂量足够大,全力拼经济。

经济学有一个著名的“隧道效应”,就是当你开车进入隧道以后,如果在黑暗之中,车子长期停滞不前,你就会变得心情越来越不好甚至沮丧。但是,如果车子能够动起来,即使缓慢的开始移动,能够看到隧道尽头的光,人的心情就会好起来。从经济学上讲,“隧道效应”就是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发展是硬道理,一定要通过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实现就业,让民众看到未来的希望,但是一定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倒退。如果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各种问题和风险就会暴露甚至激化。今年初经济疫后短暂反弹,随后4月以来持续下滑。最新公布的9月数据显示,消费、基建投资、PMI等有所恢复,但房地产销售投资、出口等大幅负增长,经济出现短暂筑底,但基础很不牢固。数据显示,三季度GDP同比4.9%,二季度为6.3%;9月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当月同比2.4%,接近零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当月同比-18.7%,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19.8%,房地产销售金额同比-19.2%,均是大幅负增长;9月出口(以美元计)同比-6.2%;消费和基建投资略好,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5.5%,8月同比4.6%;9月基建投资(不含电力)当月同比5.0%,8月同比3.9%。

值得注意的是,9月PPI同比-2.5%,连续几个月负增长,表明很多工业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7月24日会议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降息降准、活跃资本市场、优化房地产调控、提振民营经济等政策,经济出现了止跌企稳迹象,但是经济增速仍然较低,回升乏力。而经济数据的背后是就业,稳增长才能稳就业。因此,当务之急是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政策剂量足够大,大力提振信心,凝聚共识,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重启复苏,全力拼经济。过去压制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主要是四大因素:美联储强力加息收紧货币、房地产市场调整、民营经济信心不振、股票市场持续阴跌。凡事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美联储加息已进入尾声,房地产政策开始松绑回归常态,提振民营经济的共识逐步形成,活跃资本市场上升为重大战略。
三、大力提振民营经济信心,发挥“56789”的重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带动就业。

过去一段时间,网上有一些对民营经济的错误议论,喊打喊杀、离场论,等等。这些错误言论,严重影响企业信心和投资,影响经济发展和民众就业,影响国际形象和外资投资。7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强调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持续营造关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社会氛围。文件强调,引导全社会客观正确全面认识民营经济和民营经济人士。加强营经济产权保护,加强法治,适当约束地方政府对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正常经营的干预,将更多领域向民企、外企开放,实施负面清单制,“法无禁止即可为”,提升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安全感以及对未来的信心。
四、大力发放消费券,打通国民经济循环,帮助部分困难群众度过暂时性困难,提振民众信心。
当下可以考虑大力发放消费券,目的在于帮助部分困难群众度过难关、惠民生、稳经济、提振消费、提振信心。
有三大好处:
一是有助于恢复居民的消费能力,打通国民经济循环,消费需求起来了,生产和投资就能够恢复,经济就盘活了,这是恢复经济的关键一招。二是有助于提振消费信心,增强居民度过暂时性困难的信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让每个人都感到政府的温暖和关怀,共渡难关,点燃希望。三是借此推动银行数字货币改革的普及,减轻地方本就偏紧的财政压力。
从发放范围来看,消费券应覆盖所有行业、按人均发放,体现普惠性和公平性,可用身份证辅助,带动全民消费。个别蜻蜓点水式消费券无实质意义。在资金来源上,可以定向与公开市场操作相结合发行特别国债,中央向地方转移支付,既可保障消费券发行力度,又可兼顾公平,也不增加财政负担。不用担心消费券会引发通胀。当前物价回落,需求不足,关键是稳住宏观经济大盘、扭转市场预期,提振消费已刻不容缓。
五、大力提振股市,考虑建立平准基金大举入市,让投资者赚到钱,股市自然就会繁荣发展。
近期股市持续阴跌,外资持续卖出,对投资者信心打击不小。8-10月,监管层出台了降印花税、限制减持等利好措施,但仍未止住股市下跌,近期反而创新低。股市如果持续下跌,将导致居民财富缩水,拖累消费和投资者信心,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防止引发负反馈。
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其实,大力提振A股的办法很简单,就两条: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复苏经济;股市是货币的晴雨表,平准基金进场。股市起来以后,财富效应,带动消费,进而带动生产和投资,国民经济就循环起来了。
建立几千亿规模以上的平准基金,市场如果跌破关键点位,入场救市,起中流砥柱、定海神针作用。现在这个点位,估值低,平准基金进场有助于托底市场信心,发扬价值投资,长远来看收益不菲。平准基金在国际上有很多案例,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以法定的方式建立的基金。这种基金可以通过对证券市场的逆向操作,比如在股市非理性暴跌、股票投资价值凸显时买进;在股市泡沫泛滥、市场投机气氛狂热时卖出的方式,达到稳定证券市场的目的。平准基金的资金来源来自国家财政拨款、向参与证券市场的相关单位征收等。过去把股市当成上市公司融资圈钱的市场,有些公司把投资者当成韭菜,天天各种套路割韭菜,不少大量公司上市前各种财务粉饰,上市后没几年就披星戴月,滋生腐败和内幕交易,而且长期以来融资额远远大于分红额,大量抽水,肯定伤害投资者信心。以后必须彻底从观念上改变融资市,树立投资市的制度设计,一定要让投资者赚到钱,上市公司分红少、破发、破净一律不得减持,直到把公司经营好为止,严惩财务造假,实行集体诉讼减少小股东的维权成本,惩恶扬善等等,如此,只要保护好投资者利益,让投资者有赚钱效应。信息披露是注册制的核心,监管部门应当强化对发行方信息披露的引导与规范,倒逼中介机构压实责任,企业规范运营。

六、大力稳楼市,全面取消限制性措施,促进软着陆,化解风险。

二季度以来经济明显下滑,很大程度上跟房地产市场转冷有关。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第一大支柱行业,2022年房地产业增加值为7.3万亿元,占GDP的6.1%,房地产关系60多个行业、关系几千万人就业,稳楼市有助于稳经济、稳就业、防风险。
“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近年房地产迎来人口大周期拐点,城镇化接近尾声,供求基本平衡,房价上涨预期得以扭转,未来房地产调控的目标从防止涨价转向防止硬着陆、促进软着陆。考虑到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已发生明显变化,此前限购、限贷、限价等七限八限政策,是两三年前房地产过热时出台的,世易时移,形势已变,这些限制性措施应适时退出,防止房地产硬着陆风险。
近期房地产政策开始调整优化、转向友好,事情正在起变化,房地产政策正迎来历史性拐点。
稳楼市的关键:促进市场信心恢复、销售回暖、支持优质房企,改善地方土地财政、房企资金来源,带动投资和产业上下游改善,用时间换空间,这是治本之策。
短期:
➢ 支持刚需和改善型需求,各地开展自救、促进软着陆:
➢ 增强“三支箭”实际落地效果,促进三好生融资,推动并购重组;
➢ 下调首套房贷款首付比及贷款利率以支持首套刚需;
➢ 下调二套房首付比以支持改善型需求;
➢ 适当调整普通住房认定标准、首套住房认定标准;
➢ 对低收入家庭和应届毕业生的租房支出给予适当补贴,并扩大受益人群;
➢ 放开二线城市外地首套购房限制、降低落户门槛,提高公积金贷款限额或允许提取未纳入贷款额度计算的公积金余额付首付;
➢ 一线城市可以考虑先放松郊区的限购,顺应人口往都市圈流入的基本规律;降低各项交易税费。
长期:
通过“城市群战略、人地挂钩、金融稳定、租购并举”等构建新发展模式。

相信经过一系列实质有力的措施,一定能提振楼市信心,促进房地产长期平稳健康发展,为中国经济复苏贡献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