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六届外滩金融峰会上,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黄奇帆围绕科技创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人民币国际化等话题发表演讲。据了解,本届外滩金融峰会持续聚焦国际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数字金融四大议题,汇聚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财经政要、机构高管与学界领袖,以“应对变化的世界”为主题,为变局世界中的新挑战寻求应对之策,探索全球合作与发展的新路径。
刘元春:要探索科创体系中“两只手”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
刘元春在会上表示,结合近年来我国的发展实践,社会各界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大国崛起必须依靠科技崛起,而科技崛起必须要利用金融的发展,要以科技金融作为边际增长点。因此,所有人都认为这个事情不得不干、不得不好好干。
在已经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刘元春认为,接下来要重点沿着两个路径进行反思:一是将金融与科创两条线进行匹配耦合,要反思科技创新到底有哪些环节是需要金融支持的?
通过分析科技创新的“四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刘元春谈到三个洞察:一是我国在基础研发、关键人才的投入相对不足。二是我国在试验发展方面的经费支出相对较多。三是我国对高等院校的经费投入相对较少,对复合型人才、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投入不足。
第二个反思路径是金融如何匹配科创企业的需求。刘元春表示,中国有很多金融工具: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地方投融资平台、地方产业基金、投资基金等,因此要搞清楚,这么多金融工具到底要“开哪把锁”?
刘元春认为,在构建科创体系的过程中,中国要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并进行系统布局。需要明确的是,地方政府科创基金是不是一定要跟民营性的基金进行市场竞争,或者是争取市场份额?还是说要在整个创新链、生态链上有一个充分的布局。目前,国有资本已经明确“三个集中”,第三个集中就是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建立起原始创新的评价体系。同时地方政府也要进行一些转型,另外也要在规划和发展资本市场的基础上,培育耐心资本和创新资本。
刘元春强调,中国已经走出一条新路,这条新路就是在科创体系里面让“两只手”发挥作用,现在要重点反思和提升目前在科创体系里面“两只手”的配合性,以及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
屠光绍:“造桥修路” 打通闭塞与梗阻
围绕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一话题,屠光绍表示,必须要通过“造桥修路”,打通闭塞和梗阻,这对于未来上海城市功能的提升、更好服务于国家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在屠光绍看来,助推上海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加强三个方面的联动:
一是要加强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之间的联动。科技金融就是金融要更好地服务科技产业、科技企业、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金融科技就是用科技赋能金融,所以二者之间要更多地沟通和融合,要用金融资源更好地服务国际科创中心的建设。
二是要加强投贷联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需要更好地协调。目前中国的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企业发展前期需要通过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去扶持,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银行贷款才能够有效介入。因此,根据目前的金融体系现状,要积极通过以投引贷,最终能够实现以贷助投,这就需要打通投贷联动,形成科技金融的链条。
三是要助推资本市场投资和融资的协调发展。要让风险投资、耐心资本和资本市场的功能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屠光绍表示,“造桥”是指“无形的桥”,要着力建设“制度的桥”“机制的桥”“开放的桥”,通过不断地创新推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将会有更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动能。
黄奇帆: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不是要取代美元的世界地位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黄奇帆在会上表示,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不是要取代美元世界地位,而是要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有一种说法,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就是要让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取代美元如今的世界地位。这种说法,我个人无法赞同。”黄奇帆说,能否成为世界货币,取决于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以及中国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与全球交往的广度、深度将进一步拓展,人民币日益为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和市场主体所接受,其国际化进程将提升。
在黄奇帆看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是中国经济自身更加开放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为了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需要的国际化。中国要建设金融强国,固然需要强大的货币,但这种强大是与其自身经济发展的阶段相匹配的强大,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强大,而不是沦为滋长资产泡沫、收割他国财富、动辄制裁别国的工具。
如何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黄奇帆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一是继续推动中国跨境贸易以人民币计价、人民币结算;二是继续改善服务,为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提供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三是继续扩大开放,为“引进来”“走出去”提供更加便利的投融资服务;四是加快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
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