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请收藏:深响《HBO的内容战略》线下活动干货实录

深响
2019-04-05
142
shoptop 【建站扶持计划】

免订阅费,免费SEO与代建站,16大主流媒体免费开户

   立即查看>>

大数跨境
导读:为什么HBO必须死?好内容的灵魂是什么?如何给内容估值?

上周末,深响联合湛庐文化一起在北京举办了一场《HBO的内容战略》读书会。HBO一路逆袭,并且颠覆了电视业一个根深蒂固的信条——商业上的成功与内容上的高质量不可兼得。

因此,我们认为,HBO的内容生产机制非常值得研究,它的运营模式如何助力内容的原创,它的内容又是如何反馈到商业逻辑上的成功?都说做内容是在赌博,HBO究竟有什么逢赌必胜的内容秘籍?

活动中,我们邀请到了蓝白红影业创始人周亚平、国盛证券互联网传媒行业首席分析师林起贤、麦锐娱乐创始人王丛、资深电影制作人关雅荻等行业人士,他们一方面感叹全球内容市场正在变得越来越热闹,新老内容势力与平台势力各方角力,动态平衡;另一方面也从国内文娱行业的情况出发,深度分享了各自领域的破局之道。

在此我们摘录出重点,以飨读者。

「关雅荻:为什么HBO必须死?」

关雅荻

请收藏:深响《HBO的内容战略》线下活动干货实录

 资深电影制片人,纽约亚洲电影节评委,Vlogger,《雅荻跑世界》出品人。

“为什么HBO必须死?”,这是一个打了引号的标题,也可以被称为“《HBO的内容战略》续集”或“我是怎么被Netflix一步步逼死的?”。

夸张点说,HBO现在就像一个死而未僵的恐龙,我们现在只有眼睁睁地看着它倒下,甚至是消亡。为什么?

先问一个问题,HBO到底是一家媒体公司还是科技公司?经常会有人这样问,但是我的答案很简单,它最早是因为技术驱动而发展的。它是在光纤技术、卫星电视的产生背景下,通过发现其对应的商业模式而发展来的的媒体公司。悲剧就在于最近十几年,他们过分地强调自己是媒体公司,而忽略了技术的进步,并没有随之革命,最终他们的命就被Netflix给革了。

对于付费流媒体业务,HBO一直在琢磨,甚至早于Netflix,但是这却是一个惨痛的磨难史。

2006年HBO就推出了一项只针对那些已经付费的电视和卫星用户,保证他们用电脑输入账号即可观看,但这一人群是比较局限的。到2010年,HBO GO上线,依然是局限在他们的付费群体之内,没有面向大众。

这是个非常糟糕的体验。因为HBO GO不好用,带宽技术不好,开发得也拖拉。一直到2013年2月份,随着Netflix的飞速发展,它在2007年开始转型,而HBO正是在2006年推出了线上服务。

大家千万不要认为Netflix只是一个出租线上DVD逆袭的公司。实际上,Hastings(Netflix创始人)在创建之初就预见到未来它是一个做线上媒体租赁业务,也就是现在的业务形态。只不过是那时候太早了,技术还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他要等待。所以他用DVD租用来切入,一直耐心地等候,等到了2007年。

2007年,如日中天的HBO看到了Netflix的存在,曾试图花10亿到15亿美金进行收购。但是这一交易并没有实现,HBO错过了机会。后来HBO说这事我们还是自己干吧,我们为什么要买他们呢?现在不是谁买谁的问题,Netflix已经变成了超级的巨无霸。

在2010年就开始研究,HBO GO拖拉到2014年才上线。结果2014年大家在看《权利的游戏》第四季的时候发现网站持续崩溃,最后观众也崩溃了。这就说明它的技术应用和研发团队一直没有赶趟,而且技术开发一直严重地掉链子。

因为它在卫星开发、有线电视这块投入了非常大,但实际上如果进入到互联网,新的技术驱动的时代,它从研发到资金到人力全方位的没有跟进,只是把它默认为骄傲的制片厂,总是不愿意向电视低头,不愿意向录影带低头,不愿意向DVD低头,最终却还要外包他们。但是HBO在这上面的教训会更惨烈一些。

HBO就一次又一次地从授权内容库到外包技术,好不容易外包了一个不错的技术平台又被母公司的竞争对手买掉,自己又退出来了,眼睁睁地看着Netflix的火箭都飞天上,都到外星球了,它还在那缓慢爬行。

爬到什么程度了?它最糟糕的是它有很好的内容生产能力,但是在在线流媒体这么大的技术代表未来的趋势下,它直接触达用户的能力却非常弱。HBO现在有大概800万的用户,这里面绝大部分是通过亚马逊Prime Video、Hulu转过来的用户。HBO很少能直接面对面地触达这些用户,和他们形成互动。

那这也是Netflix这种在线平台的优势所在。你在上面注册了用户,它掌握你所有的数据和观看习惯。作为一个公司,掌控自己的用户,它的黏性远远比HBO强,所以这样一对比,HBO就有点惨不忍睹

总结来说,Netflix的独特性在于它其实在全范围内把HBO的形式玩得更彻底,把HBO赢的原则发挥得更夸张、更决绝,然后它还增加了自己的花活,它不停地在开发技术。

在Netflix的平台上,它的各种技术细节能保证用户体验,比如它天生默认把片头和片尾的字幕都直接跳过去。

为什么?因为它坚决地执行HBO所有的优点,无广告,2B的模式变成2C。我直接订阅收费,我干吗伺候广告主。比如说没广告,我连片头片尾都没有,HBO现在最多也就做到加速。

HBO的未来是什么呢?3月4号,AT&T终于把美国司法部搞定,打包重整所有的业务,要进入在线流媒体,NBC的前掌门人也来直接开发这一块。但是大家看他们错过了什么时代?现在是一个什么格局?Netflix 1.39亿,Amazon Prime Video大概6500万,Hulu Plus、Fox和NBC大概有1200万,Apple TV+也上线了。

即将发布的Disney Plus是很可怕的,收购了Fox所有的漫威和皮克斯的所有。关键是Disney Plus是三套马车并行,全面转型线上化。除了刚才我说的那些之外,还有ESPN Plus,它还是Hulu的股东,所以说Disney Plus非常可怕。康卡斯特这么大的巨头也必须要杀进来。所以真正的玩家是AT&T、Disney Plus、康卡斯特。

也就是说这事特别像特斯拉,Netflix特别像特斯拉。真正的宝马、奔驰,其实人家的电动车技术可厉害了,就是算不过来账,说这台不赚钱。等到那个时候一算账,能赚钱了,特斯拉也会死得很惨。这是一种观点。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观点,特斯拉一直冲在前面,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改革,跟Netflix非常像。

所以我觉得这两家公司要对照来看。然后你再反过来对照HBO,你会觉得跑慢了。它特像一个走不动的恐龙,心脏停止跳动停止得都很慢。但是我觉得它不但停止跳动,它只剩点品牌价值,因为它的那些成功的方法—完全尊重创作、彻底放手,Netflix学得可像了。

现在来讲讲HBO被Netflix革了命的历史意义。我编了一个词,互联网行业有摩尔定律,还有一个“电视定律”。大概以20年到22、3年为周期,电视会发生一次彻底的技术变革,而谁能够踩上这个技术变革,理解了技术驱动行业发展,它其实带来的真正的推动。谁搭上这班车,谁先理解了它背后的商业模式及找到持续输出高质量品质内容的方法,那么它就会是这个行业的领先者。

1997年,Netflix成立那一刻Hastings就知道现在的模式,他是非常具有远见性的。当然,他不是天生就是天才,他也是两次创业积累下来的经验。从DVD在线租赁,他自己测试了一下,在技术的推动下,他一直招聘技术开发最牛逼的人,它是全方位的升级版的HBO。所以他说了一句经典的话,其实是一句非常客气的话—它成为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先成为他们,这深远地改变了电影、电视的产业结构。

又过了20年,2019年,再回头看,所有传媒巨头,从过去一百年的角度来看,真正的转型是1948年的《派拉蒙法案》,提出了反垄断。但其实这是有问题的,最后80年代的学者都已经证明了派拉蒙派判例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内容行业太不确定了,所以反而需要垂直垄断来规避各种不靠谱的风险。

所以,在经历了漫长的五、六、七、八十年代电视的折腾,新好莱坞的这一波导演出来之后,好莱坞和美国的服务业又找到了更高层次的垄断形式。我认为这在2019年实际上做实了,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传媒巨头已经拉开了阵势,今年年内大家都会把他们的家底全掏出来,大家正面硬刚。就那么五六家,彻底的,宁可重整,宁可跟美国最高法院去PK,什么反垄断,他们也要去干。

所以我刚才说电视定律是我瞎编的一个词,但是就是这样,20年,你必须要深刻地理解技术的改变。

HBO一直强调内容重要,其实它把自己给说糊涂了,我觉得它到最后真的忘掉了初心。HBO是怎么火的?是因为它真正抓住了能够把卫星电视落入到千家万户,降低了这个成本,它的所有的策略都是建立在它对技术的理解之上。

但是到了后来它就不进步了,而Netflix不但预见到了DVD,更预见到了之后的线上的视频流。那么,在4G、5G到未来的6G,视频传输带宽问题已经不是问题的情况下,我们的付费习惯已经提前20年就要预见到会到来的时候,那这个机会被Netflix抓到了。

所以我们回头看,HBO的每一步成功,Netflix都在用新的一个技术方式重新复制了一遍,并给出自己全新的增值方案。什么叫增值?比如它在前面不但给出原创,不但给出独占,尊重创作,还比如说海量。在互联网时代,海量是个特别可怕的事。

所以这就是真正的谁能够跟着技术去成长,寻找对应的商业模式,然后再去聊内容,那你就找到了这个先机。

整合综上来看,传统的HBO必须得死。咱们有点惆怅就可以了,不用太可惜,人都是向前看的。它变成了历史。

最后一点就是HBO的历史价值。它的历史价值,我觉得最终留下来的不是技术,技术在迭代。不是渠道,渠道在变化。也不是商业模式,这当然也在演进。

我觉得留下来的是那些承载着我们人类文明智慧的信息。而信息是什么?从最早的初始的文字、图片升级到动态的影像。载体可以承载信息量的指数级的提升,而其中呢,不管是文字、小说、图片,还是我们的绘画,我们的直觉系,提升到另外一个维度就是我们的视频,那电影、电视剧就是最重要的一个载体。

未来是什么?未来不管技术发展到什么阶段,虚拟技术,脑机接口,人工智能机器,不管用什么技术,人类对故事的需求是没有止境的。所以,不管是什么信息,只是要附着在跟技术驱动向前发展形成的全新形态的载体就好。电影就是载体的一种,未来还有很多种载体。

所以说人对故事的渴求是无尽的。每个时代都有它对应的,不管是文字、图片,还是视频,到未来沉浸式的技术。比如说游戏,更高维度的,我们有这种互动感,它都会有对应的经典作品。这些经典里面包含了信息,也就是跟我们情感共鸣的东西。

说白了就是我们为什么爱看电影,我们在一个假装的黑暗当中像远古人类在山洞里面围着篝火去聊天一样,那是我们养成的习惯。所以电影院不可被取代,哪怕未来是虚拟的电影院,它也要营造这种陌生人社交的场景。但是这并不代表大家都愿意只去电影院看,这是并行的。

因为我们永远需要像今天大家一样,彼此互相不认识,但是我们要聚到一起,聆听别人讲故事。或许有个黑暗的光,灯一关。如果我们看电影,一束光打到我们身上,其实希望自己的灵魂被照亮,我们永远需要这种被照亮的感觉。这就是真正留下来的。而HBO那些东西依然在。哪怕它死掉了,哪怕它玩儿完了。所以说这些是永生。

「周亚平:好内容的灵魂是什么?」

周亚平

请收藏:深响《HBO的内容战略》线下活动干货实录

蓝白红影业创始人,著名影视策划人、制作人。曾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管理中心任职,系中央电视台电视剧评审领导小组成员,推动过《父母爱情》《赵氏孤儿案》《温州一家人》《咱们结婚吧》等百余部作品的播出。近两年主导策划、联合出品了电影《红海行动》,担任创剧人、出品人的电视剧则有《新围城》《飞鸟集》等,目前正筹备英剧《小镇疑云》中国版的拍摄。另外,台网联动大剧《中国大法官》《警务联络官》也在开发之中。

在十多年以前到后来的若干年中,我每次到任何一个地方出差,下榻之后,进入房间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机看HBO。

在看它的时候我有一个感受,除了它的内容、各个频道对我的影响以外,一个很重要的潜意识是我在今天仍然能够体会到的,那就是付费的东西一定是比不付费的东西要好。付费能够满足用户的特别欣赏要求,我觉得这个事很重要。

再有一点,刚才关雅荻谈了Netflix的现象,我也是有体会的。在参加这个论坛以前,我一直在想这件事,因为最近正好在看Netflix的《爱,死亡和机器人》,看得很着迷。看了以后有一种感觉,即使是我们国内发展最快的视频网站,在和他们的比拼当中,差距还是很大。

最大的差距是什么?我感觉Netflix在发展当中永远都有一个向着边界进行探索的姿态。什么边界?内容的边界,市场的边界,商业的边界,整个观众、用户的边界。它永远都是在拓展这个边界。但是我们呢?还在小心翼翼地耕耘着、维护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个差距很大。

HBO也曾经是这个边界的探索者。我们几乎没有经历过这个时代,就直奔BAT时代了。

至于好内容的灵魂是什么?给我的这个问题,是问也是答。好内容的灵魂一定就是好。

内容的灵魂是什么?必须质地要好。好内容的灵魂一定是好。但这个好千差万别,永远说不完。我们怎么来判断它?这里简单划个界限。

讲到灵魂,它与心理、身体都有关系。好内容首先是有呼吸的、是有脉搏的,还有它好的内心,坚强的意志。呼吸是时代的呼吸,脉搏是时代的脉搏。

内容与坚强的意志有什么关系?因为它必须面对、适应审查,它必须在任何大环境中能够坚持创作,坚持坚定的创作。

就内容本身看,一种好内容是以人文为标准来进行判断的。比如一部电影,你说好,他说不好,如《地久天长》、《大象席地而坐》,究竟怎么看?因为每个人的文化、审美、诉求不同,社会阅历和理想目标也不同,最后判断的结果也不同。

我个人认为港台社会、日韩社会、欧美社会,社会发展相对成熟了,人员的整体素质、审美方式、文明状况大体一致了。它们看一个问题,看一部作品,基本上有共识,有共性。但是在中国社会,我们并不妄自菲薄,但它的确还是一个四世同堂的社会。你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家庭结构就是丰富多彩的。

首先是农民阶级的构成占比很高;工人阶级的构成占比也很高;受过一定教育的知识人群比例也很高;再有一个就是现在移动信息时代,最新锐的年轻人的占比也很高。大家不在一个维度上讨论一件事、一部电影,怎么可能产生同一个观赏结果呢?

我们今天只能把话题设置在一个简单的背景上。讲好内容,就是讲大众的好内容。要建立一个市场判断的维度,商业判断的维度。今天在这里说的好是以数据、以票房、以收视率和市场份额为标准的这样一个所谓的好的内容。

但是,我不是说这样一个好内容它就是绝对能站得住脚的。它今天站得住,经过时间考验后,它能不能站得住,谁才是我们历史上、影史上重要的作品?只能以后再说。

在这个大众内容上,我曾经有一个体会。去年上半年以前,在讨论电影项目开发的时候,我注意到一种现象:我们现在一年已经能够生产一千部电影了,市场呈现的状况却是“一九”定律,九成是输的,只有一成是赢的。还可以说得更具体点,就是一千部电影里面有九百部电影成为炮灰,有一百部电影胜出,一百部电影里面又有一个“一九”定律,九十部电影是平的,没有输,注意我没说它输,但也没说它赢,但是只有十部电影是赢的或者是大赢的。这就是我理解的“一九”定律中的“一九”定律。

那前面这两年分别赢得市场的前十部电影是什么电影呢?你们现在可以去查。那两年的电影市场产生了一个现象、出现了一个规律。究竟是哪些电影胜出了呢?

我说是“疼痛现实”作品的胜利。这个疼痛有社会的、民族的、历史的疼痛,也有个人情感、个人成长的一些疼痛。

比如说赢得了票房市场的《芳华》《无问西东》,被大家吐槽的《前任三》,还有《后来的我们》,哪怕是印度电影《神秘巨星》《摔跤吧!爸爸》,甚至纪录片电影《二十二》,或者具有纪实形态的电影《冈仁波齐》等等,都赢了,市场就呈现为这样一个结果。

拿《冈仁波齐》来说,它的导演是张扬,据说导演是两部电影一起拍的,他觉得我《冈仁波齐》都能挣这么多钱,我另一部电影更好叫《皮绳上的魂》吧就可以挣更多的钱。但是,恰恰相反,就没有挣钱。当然,我观察到的这个现象,被《我不是药神》再次证明了。

什么是与时代有关的?我个人从业时间长一点,会注意研究周期,这里有一个“小”时代和“大”时代的区别。但我说的这个“小”时代和“大”时代却要打引号,小不见得小,大也不见得大。

什么意思?以直接引用小时代做片名的那个时代来说,我简单地归纳了一下,在经济相对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在人们追求物质的理想的时期,人们的普通审美我说白了,有那么一点中产。时代显示为多元、多样。看上去,至少钱景在望。对电影所有的评价,都是服装怎么样、化妆怎么样、颜值怎么样,没有人探讨价值观诸如此类的东西。电视剧里面、网剧里面出现了大量悬浮的、架空的东西。大家都在追逐这个市场,然后,演员的价格也高了。

转变过来的,就是现在这个“大”时代。简而言之,“大”时代就是“人民”的时代。社会的整体审美发生变化了,由“中产”审美就变成了“底层”审美。人们唾弃物质了,元也不多了,样也不多了,就成了这样一个状况。疼痛现实在不知不觉中它就来了,它的来到,或许是因为个体状态、社会情绪的焦灼、烦燥、苦闷带来的一个东西,人们需要一个释放的渠道。

我们作为制作人、策划人的,怎么样才能够非常敏锐地发现这样一个时代变化、来获取这样的感受来策划自己的项目呢?这个非常重要,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呼吸的问题,脉搏的问题。

一个流行色,人们穿衣服也好,化妆也好,还要花那么长时间观察,你做一个剧,从项目开发到产品诞生它需要多么长的时间,你能总是跟风吗?不可能。

今天影视市场,从内容的角度上讲又产生了一个现象,除了疼痛现实作品以外,又有一个产品的类型出现了,或许可把它临时叫做“大国梦想”产品。这个现象可以从前年《战狼2》、去年《红海行动》、今年的《流浪地球》看到,接下来此类电影还有很多,如《中国机长》、《中国女排》。我这样讲没有任何贬义,它们都是中国这个市场需要的产品。

这类电影,价值观对了其它就都对,有人说可以民族主义但不要民粹主义。《红海行动》它的价值观就是对的,比如说反恐,全人类都要反恐。

这样的产品形态在我们的环境里还要走一段时间。当然,电影的类型、表达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许多作品异曲同工,就拿今年春节的电影来说,《疯狂的外星人》和这些电影就异曲同工。去年春节的电影,《唐人街探案2》也是异曲同工。我们都干到了国际上、宇宙上。

这些都是站在这样一个立场上做的产品。说明我们整个民族的心灵已经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

说到坚强的意志。

我刚才举的例子中有,《红海行动》这样一部战争的电影,《我不是药神》这样一部现实电影,就拿这两部影片多次遇到的问题来说,它都是必须要坚守、坚持、坚定才能做成的。伟大的,优质的电影不可能一帆风顺。

前面提到对边界的探索,我相信你如果真的在边界上探索成功了,你一定能看到另一种风景,别有洞天。

今天虽然还身处影视寒冬,但我还是找到了兴奋的感受,首先这个兴奋来自于不兴奋。不兴奋是什么?我们今天的内容资源、创意资源非常稀薄,非常欠缺。我们经常不知道做什么,也习惯了什么都不能做。这个剧可以做吗?这个电影可以拍吗?这样做、这样拍可以吗?那样做、那样拍可以吗?我们影视人做得够好了,你能做成一个影视项目的主创以前,你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内容检测人员、内容审查员了。

展望未来,影视产业却是我们所有产业里面储藏最为丰富的一个行业,这一个发现令人兴奋。为什么?因为我们今天储备的这些资源、没有开发的资源并不代表这些资源不在。这些资源简直太丰富了。因为生态保护,这块资源目前不宜开发、没有开发。没开发意味着什么?它的宝藏都在这儿呢,慢慢来,这些财富会让下一代、再下一代影视人受益。

所以说,未来是年轻人的,未来充满希望,机会很多。

最后,再向HBO致敬。最近他们做的一部剧集《我们与恶的距离》又引起了广大观众的热议。寻找好内容,应该是所有影视人孜孜以求的。

「林起贤 :如何看内容产业投资趋势?」

林起贤

请收藏:深响《HBO的内容战略》线下活动干货实录

 国盛证券互联网传媒行业首席分析师。拥有丰富的证券研究工作经验,覆盖A股及海外互联网传媒行业上市公司,对互联网、影视、游戏、广告产业有深入的理解。

由于是闭门分享,我们只摘取其中关键内容公开发布:

1.内容公司当前的估值水平?

当前A股电视剧制作公司PE TTM不到20倍,年初至今随着市场回暖实现反弹但跑输创业板,另一方面,自建内容生态的视频网站公司的PE TTM约为50倍。估值分化的的原因包括对产业链不同环节抗风险能力、未来成长性、收入天花板的预期不同。

2.内容产业投资框架:内容消费并非刚需消费,内容消费需求景气度抬升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的结果,但是需求在一个具体的时间段中如何释放,则是靠优质内容和渠道的供给来拉动;但是内容产业的供给受到资本和政策两个外部要素较大的影响。

3.单纯从供需关系看,内容产业成长的商业逻辑发生了什么变化?视频网站流量红利突显,而在流量和付费会员规模争夺战中,平台对优质内容的需求提升,而中国经历了制播分离的背景下,一批独立的影视制作公司率先做大做强,因此独立制作公司面对平台议价能力较强,在这个阶段通过价格上涨拉动了业绩和估值的提升。

但是当前视频产业发生了变化:视频流量红利稳定,进入运营驱动变现阶段;政策影响下,艺人成本下降,内容资产泡沫正在出清,同时视频网站正在加大自制内容占比。这些对于独立的内容制作公司而言产生了较大影响。

4.关于内容产业,资本市场在期待什么?

对于独立的影视制作公司:外部环境的边际改善:内容审核监管的拐点;融资并购环境的拐点;商业模式的变革:工业化水准提升项目成功概率,IP开发等提升单个成功项目价值;技术运用提升产品品质,提升用户付费意愿,打开头部内容产品天花板 。

对于平台:(1)内容投入产出效率提升:单个用户及会员的收入与单个用户内容成本的比例不断提升;(2)多数平台投入较大造成现金流压力,融资能力是影响后续健康发展的关键;(3)目前平台都在积极自建内容生态,未来平台之间内容体系是否能形成差异化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

「圆桌讨论:内容创作的未来」

王丛:我们公司(麦锐娱乐)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也是一个内容公司,我自己的体会还是要在产业链里找到自己精准的定位,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的能力。

做好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把壁垒搞的高一点,所以等下一次产业链再变化的时候能够在这轮里面活的更好一点,平台们整合的时候我们不会被挤掉。这是在我理解中每个创业公司和内容公司的定位。

王丛

请收藏:深响《HBO的内容战略》线下活动干货实录

 麦锐娱乐创始人,曾担任华策影视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毕业于美国杜克大学经济系,著有《韩娱经济学》一书。

周亚平:2014年以后,有一批创作者陆续从体制离职,他们从跨界的角度来做内容,既熟悉市场,又熟悉平台。这部分内容形成了一个集体景象,从商业上来说也是比较成功的,个人与公司的市场估值也很高。当然,做的产品也多为综合型,非常大众化,所谓的头部。但是不同的时间点和产生项目的对象,生产的方法是不能照搬的,最后的结果也不会一样。有的已经做到天花板了,不用羡慕,把资源撑满了以后,可能也就此为止了。但是新人们占据了中下的位置,会做的更好。我认为下一步的竞争就是越来越细分,圈层可能更加重要。

我现在最关心的是,我们真正最有创意的、充满挑战的、有未来制作能力的公司,怎么样才有一个同样好的市场匹配。

关雅荻:我看到最新文章提到了爱奇艺内容官的发言,他们的采购已经从1000万变成300万了,大家都在压价,实际上我一直觉得对于拥有互联网基因的视频平台,你指望他们在短期内能够真正理解头部创作群体,并为他们着想,找到相对应的创作方式,在短期内我是不乐观,长期是OK,这个意思翻译过来就是你不要指望互联网出来的平台他们的基因能够多么尊重中国创作者,至少目前中国还不是。

大家都说Netflix的《纸牌屋》是算法驱动,那都是胡编,美国的媒体都识破了。因为大数据真正的重要意义是对赛道的指向,而不能对单个产品创意的算法的产生,人工智能未来或许可以取代人脑,目前还不是。

真正有价值的创作者,最大的价值就是他前提就是观众都不知道自己要看什么,这件事情才是最有趣的,要充分地去拥抱不确定性。

这个行业真正我说要团结起来,大家一起想办法怎么让形成垄断的闭环,这不是一个大公司搞定,要产业互相配合,真正去扛着寒冬。说这个洗牌了没关系反正这个不赚,我还有那个能回收,这样我们就继续拍,让创作者也开心,其实现在咱们是我要赢我要什么,都是正向思维,但实际上历史我一直觉得从商业本质上不是这样的。你有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拍倒赔吧,反正最后有一个大赚,整体还能继续往前走,然后才能让创作者真正的去开脑洞,给我们新鲜的东西,这是我理解的所谓的内容公司终局。

我参加过几十场超马越野跑,精英选手中决出冠军比的是谁的平均速度掉速掉的慢。你只要稳定的输出,你是最快到达终点的。

林起贤:现在多元化布局更多是平台,平台靠用户规模基础壁垒已经有了,沿着大文娱搭建生态。

 而对于内容类的公司,目前看到的更多是聚焦,夯实内容主业,在多元化布局上和前几年比更多是战略收缩。

比如前几年影视公司布局游戏 游戏公司布局影视 但实际影游联动难度不低,且联动可以通过项目合作,未必需要通过股权的形式。另一方面,内容产业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多变化,不少公司战略重心转到夯实主业上来,比如做大主业规模,提升项目的工业化水准,提升每年的产能,也有小规模的投资,但主要围绕和主业的上下游做补充性的布局,比如内容上游的生产要素,艺人经纪、后期制作,比如下游的IP衍生开发,去放大成功项目的价值。

文章来源:【深响】公众号
【声明】该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大数跨境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大数跨境观点或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contact@10100.com
深响
挖掘增长密码,探解生意本质。
内容 2687
粉丝 1
咨询
关注
深响 挖掘增长密码,探解生意本质。
总阅读264.5k
粉丝1
内容2.7k
咨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