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以“赢在商业本质”为主题的演讲中,马云金句不断——“未来计算的能力和数据就像今天的石油和电一样”、“我们这些人(企业家)必须做的比996更多,员工才能更好,社会才能进步”、“只有具备“三观”(未来观、全球观、全局观)的企业才能活到明天”。
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则表示做企业的人犯的错大都是常识性错误,要尊重常识。中信资本董事长兼CEO、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张懿宸从麦当劳当下在中国的发展战略总结出,贴近市场需求,才是商业本质。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中国民生银行副行长刘永好曾是中国大陆的首富企业家,做企业已有三十多年的时间,认为企业越大就越要警惕大企业病,应该把警报器随时揣在身上,活力建设才是企业运营的第一开关。
而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副理事长、北极光创投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邓锋从投资人的角度出发,表示可持续发展也是投资的本质。
「深响」作为本届绿公司年会的特约合作新媒体,全程直击现场。
以下为重点演讲精华摘录:
马云:拥有未来观、全球观、全局观的企业才能活到明天
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主席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 马云
大家都讲,现在经济形势变化很快。很多东西都在变化,但只有一样是永远不变的——人类永远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不管你喜不喜欢,挑战总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奇特。做企业就会面临挑战,做企业就得解决挑战。
再恶劣的环境都是有机会的,困难越大,机会越大。企业家要在困难的环境中学会生存,寻找机遇。其实今天我们的社会问题很多,挑战也很多,尤其现在讲的三件大事:第一,脱贫;第二,中美贸易摩擦;第三,“一带一路”,甚至还有数字经济对社会的挑战,对各行各业的挑战。
● 脱贫
脱贫是2000多年来中国一直想解决但没有解决的,我自己觉得这是很了不起的理想主义的行为。
脱贫光靠政府肯定不行,光靠企业更加不行。所以政府是左手,企业是右手,只有左右手联合起来,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
● 中美贸易的摩擦
中美贸易,中国的对手是美国,今天我们的竞争标准在美国手上,金融标准在美国手上,技术在美国手里,中美之间的竞争看起来非常之难,而从现在世界的格局来看,中美竞争对我们的困难相对要大很多。
另一方面,近两百年来,美国第一次真正把中国作为世界级的对手,我觉得这也说明中国巨大的进步。有对手是很快乐的事情。
大家经常讲,阿里巴巴到今天为止一路过来,都有强大的对手,没有腾讯,阿里巴巴就不会不断调整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当然,腾讯也是在阿里巴巴发展过程中一个伴侣而已,因为他们不是我们要最终打败或者取胜的。
中美贸易这次协议的签订,可能在5到10年内,会给世界格局带来巨大的影响。因为涉及到就业,涉及到科技,甚至华尔街都会发生变化。
中美贸易问题不是中美两国的问题,欧洲会卷入,南美会卷入,亚洲各国都会因为这个协议的签订,在未来5年10年受到巨大影响。
每次变革都是重新洗牌。很多行业和企业会重新洗牌。所以企业要考虑一下,这对我有什么影响,对我的企业有什么影响,应该去怎么应对,以及从中发现巨大的机会。
● “一带一路”
加入WTO的时候,中国可以说是被全球化,由美国和欧洲引导的,跨国企业为主导的,伴随着集装箱、国际物流而形成的。虽然是被全球化,但我们所有的企业都受益于这个阶段发展了起来。接下来“一带一路”是我们主动的全球化。“一带一路”是中国启动的新一轮全球化。
“一带一路”不应该是中国去做,而应该发动沿线国家共建,也不仅仅让政府去推动,让国有企业参与,应该让所有的民营企业参与,让“一带一路”沿线所有的国家的企业也参与。只有这样,才是一轮真正的新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应该是民营企业的机遇。只有民营企业成为“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力量,一带一路才能看到光辉的前景。
“一带一路”对中国的影响,绝不亚于中国加入WTO那个时候的影响。所以不要把一带一路当作北京的会议,建议每个人都去思考,每个人都去走。
● 数字经济
今天的“一带一路”是把过去工业时代主导的全球化,变成数字时代的全球化,变成更加普惠,让更多人受益的全球化,这种事情从来没有人做过。
所有人都面临全球数字经济的挑战。不仅对你们是挑战,对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谷歌这样的公司也都是挑战。
今天利用数据,可能要比用电更加可怕。现在人人讲大数据,几乎听见每个政府、每个企业都讲自己有大数据。其实大家对“大数据”这三个字有很大的误解。大数据的“大”,和大小没关系,是大计算的意思,数据全面上云。
未来,计算的能力和数据,就像今天的石油和电一样。我希望所有的企业,尤其是甘肃的企业,不管上哪个云、谁的云,一定要上云,一定要用好整个计算。
我相信未来肯定会有失业。机器会代替但同样会产生新的就业。新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新赛道。没有落后的企业,只有落后的观念。
● 企业家精神
怎么做,从哪儿入手,都是巨大的困难。尤其是今天全球化面临巨大的挑战。很多人想到数字技术就想到失业,想到自己的企业越来越不好。其实,只要解决这些问题都是巨大的机会。
我一直觉得,如果钱能够解决问题,那么所有的银行应该是无所不能。
困难就是机遇,抱怨就是机遇,企业家就应该诞生在困难的时候,应该想办法在别人的抱怨里寻找机会。
企业家不仅要直面挑战,还要反思。很多做企业的人在A股很大胆,他们觉得自己会投资。那不是在投资,连投机都称不上,他们就是赌博,就是个悲剧。
我们如果不反思自己的过错,不从去年接受教训,经济形势好,你也好不到哪去,经济形势不好,你就灾难重生。
每个企业要学会怎么做好企业,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学着怎么让梦想变成理想。梦想是自己的,理想是大家的。不管再大的理想,你都要脚踏实地,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大的代价才有可能实现。而且这个代价不是你让别人为你付出的代价,而是你付出的代价比员工更多。
最近大家批评我比较多的是“996”。我觉得我们这些人,做得比“996”更多,员工才能活得更好,社会才会更加进步。
我经常要求我们公司高管三个观,未来观、全球观、全局观。只有这三个观都具备的企业,才能活到明天。
郭广昌:要尊重商业常识
复星国际董事长 郭广昌
今天的主题是商业的本质,本质这个词格调比较高,我也不知道本质是什么,虽然我是读哲学的,但我感觉做企业的人大多数很聪明,基本上犯的错误很少是非常技巧性的事情,大都是常识错误。我们应该怎样紧紧围绕商业常识做该做的事?
● 找到商业直觉背后的逻辑和前提条件,制定合适的战略规划
大家能走到今天,都有非常好的商业直觉,能够感觉到客户的需求是什么,商业的模式应该往哪里走。但这种直觉会因为各种原因,比如说人性的弱点,比如说世界的变化、敏感性不够等等会被扭曲。
光有直觉不够,应该寻找到直觉后面的商业逻辑是什么。很多方面重直觉,轻商业逻辑的寻找,这是我们的弱点。找到商业逻辑之后,很重要的就是要知道商业逻辑的背后给定条件是什么。任何一个人做事,都是在给定条件下完成的,一个是自己有什么条件。
直觉、商业逻辑、给定条件清楚之后,要来制定属于你的战略规划。战略规划不是越多、越强、越快、越漂亮越好,还是要符合自己的定位,落实到组织人文化等等,一步步做,这样才不会偏离常识,把企业带上一条正确的道路。围绕这些,有一些技巧性的东西可以沟通。比如应该设立更合适的绩效指标。
● 不断挖掘内部的潜力
尤其企业大了之后,为什么会违反常识呢?信息是失真的,做一个项目往往是层层上来,层层汇报,没有内部的竞争机制,很难做到内部信息的透明化和资源利用最有效率。
● 常复盘
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经常进行复盘。复星最高的领导机构是全球50位合伙人,最主要的工作要正视做的不好的东西,人性的弱点总是希望听好消息,看好的,所以我们要做的事情,逼迫大家去看哪些血淋淋的地方,哪些地方在流血,逼迫自己知道落点在哪里,这种复盘非常重要。
张懿宸:跨国公司没有了可以照搬的商业模式
中信资本董事长兼CEO
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 张懿宸
商业的本质应该是什么?企业怎么把握好商业的本质创造更大的价值?我从跨国公司本土化这个角度谈一下对商业本质的理解。
公司改名(麦当劳改名金拱门)的时候大家可能都听说了,网上点击率达到90亿次,平均每个中国人看了6次,完全是无心插柳的营销事件,但是这个名字无疑给了大家一个跨国公司本土化的联想,引起了这么大的轰动。
麦当劳是全球第一的快餐品牌,发展历史非常符合商业本质,从1955年第一家餐厅开始之后,创始人一直坚持麦当劳的核心价值,叫QSCV,Q是质量,S是服务,C是清洁,V是物超所值。
麦当劳是1990年进入中国的,在深圳罗湖开了第一家店。接近30年中,到我们接手的2017年初,发展到2400家店,本身规模听起来不小,但是对于中国整个市场规模来说,从某种意义上是落后的,因为在美国和全球都是第一品牌,但是在中国成了第二品牌,不到肯德基的一半。
从这点来讲,麦当劳全球总部知道在中国要依靠一个强有力的本地伙伴,在战略上做调整,同时要贯彻全球的轻资产的策略,所以在大中华地区寻找合作伙伴。在这个机会下,中信资本联同集团和美国的凯雷一起,成了麦当劳中国和香港的特许加盟商,获得了20年的特许加盟权,金拱门就这样成立了。
进入麦当劳之后,我对公司专业的运营方方面面都感到非常钦佩,但同时我也发现了麦当劳在中国的业务确实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 改变扩张路径
麦当劳在美国的发展从50年代之后开始,那个时候城市化格局已经基本确定了,大多数中产阶级基本住在郊外。美国直到70年代彩霸麦当劳店开到城市中心,一开始的店都在郊区。最有效的一种形式就是所谓的“得来速”,直到今天,麦当劳在美国70%以上的利润是从得来速上来的。
这条经验他们认为是自己商业成功的关键,对中国的团队不停要求KPI之一就是建了多少个得来速店。但是中国的城市化是完全不同的路径,而且在中国开店是从城市中心开始的,同样的商业逻辑在中国不好用。
我们进入之后很快进行了调整,我们认为KPI中这个占的权重不能特别大,因为中国还在进行非常快速的城市化,除了在一、二线城市开店之后,要加速下沉,为中小城市,城市人口密度绝对够,不一定需要得来速这种形式才能把人口聚集起来。
我们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到外卖。2017年我们进入第一年,外卖增长75%,2018年增长了40%,今年第一季度还有大概25%的增长。外卖在整个麦当劳中国已经占了超过20%多的份额,等于不需要开新店都可以取得的市场份额。
● 加快开店速度,发力下沉市场
麦当劳在中国开店速度慢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聚焦在得来速是不对的,第二方面,因为是全球企业,开店计划分配是由总部决定的,而我们接手之后完全放开了,而且开店中特地强调在三、四线城市。
因为一、二线城市,麦当劳和肯德基从店数上是不分伯仲的,但在三、四线城市我们落后很多,主要原因是总部对三、四线城市的经济信心是不够的,但是我们看的非常明显,三、四线城市经济发展后劲非常强,有的店第一年达不到销售标准。
我们加快了开店的速度,2016年我们接手之前,仅仅开店230家,但是去年全年开了423家,平均每天不到一天就多开一家麦当劳店。
● 适应中国整体数字化环境
我特地跟麦当劳总部CEO打招呼,请他一定把全球IT的头儿过来,需要把全球的IT系统放开。他们过来之后看了整个中国数字化的方案,觉得难以置信,中国整体数字化的环境已经发展到这么先进的水平,同意做一个APP,但是提出来需要九个月的时间才能做出全球的APP。
我说在中国来说时间太长,最后提出来允许我们和腾讯的小程序合作,用了六个星期就把APP做出来了,对每个客户都知道他是谁,买了什么东西,花了多少钱,多长时间来一次,这些大数据对于我们整体的业务发展,包括新的产品的推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去年年底为止,在这个APP上已经有7500万个会员,这在美国完全无法想象。
利用新的数字化营销,推出了麦当劳早餐的粥、油条,但是这些新产品往往大家不会注意,我们用数字化的营销,和支付宝合作,用支付宝的定位信息,早餐时间100米内我们在支付宝上推送餐券、优惠、折扣,从我们接手的时候早餐仅仅占销售的7%,到今天增长到15%,这些都是中国数字化的环境和水平带来的。
跨国企业在中国曾经是天之骄子,改革开放初期为中国市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商业理念,移植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取得了成功。但是这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呈现了越来越多独特的市场环境,比如市场下沉到三、四线城市,移动互联网、手机支付等等一系列,都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少见的现象,跨国公司就没有了可以照搬的商业模式。
因此,跨国公司需要实事求是的了解市场需求,找到符合中国市场的商业逻辑。所以,我认为贴近市场需求,这才是商业本质。
刘永好:向“五新”企业发力转型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中国民生银行副行长 刘永好
国家经济建设进入新的格局,出现了调整,有人问我在商业上有什么心得和体会。
我在商业上第一个心得体会,就是用恒心,持之以恒。我相信绝大多数企业家像我一样,黎明即起,周而复始,坚持,咬牙再坚持,于是成为一种习惯,这样的习惯换来了企业的进步,或许这就叫企业家精神。
第二个心得体会,一个企业真正的能力在于是否能够从社会变革和市场演进中吸取活力。一个企业是不是有活力,在于它是否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市场升级输入活力,活力这件事是企业运营的第一开关。我必须激发自己的心力,从而根本性的、长远激发企业的活力,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以及我们的勤奋。
新希望集团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所谓的大企业,但企业越大就越警惕大企业病,这个时候应该把警报器随时揣在身上。
事实上,我们在企业发展中遇到了不少曲折,2011年之前我们都发展的特别顺,认真做事,不断投资,不断招人,不断赚钱,每年都有10%多的增长。2011年达到了800多亿,我就在想明年过千亿,后年怎么样,制定了很好的目标。结果没完成,好像陷入了泥潭,走不动,为什么?
我们经过认真的研究、讨论,发现市场变了,经济变了,格局变了,我们必须变,怎么变?我们内部提出要做“五新”企业。传统的企业必须转型,必须升级,这是我们企业的实践,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企业。哪“五新”呢?
● 转变经营机制
有人说民营企业经营机制非常好,为什么转变?
我们企业大概有700、800家分子公司,海外都有十几家。看得见、摸得着、管得到的时候效率最高,机制最好,当你看不见、管不着的时候,跟国有企业是类似的,必须要转变机制。
我们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在转变机制上做了大文章,大概六年下来,我们公司已经组建了超过140家合伙制企业。多半是新组建的,有一部分是原有的逐步调整的,已经形成了400个合伙人,既是管理者,又是企业的老板。
在培养这些人的时候或者招聘合伙人的时候,他们问我们给多少工资,我说工资是你自己定的,奖励是你自己定的,这批人自己是老板,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激情倍增。140多个合伙制企业给企业带来了真正的激情和活力,这是做的比较好的。
● 用年轻人
他们能够紧跟新时代,更有活力。另外一点,他们刚刚大学毕业,没有车没有房,他们有梦想,希望能进步。
我们在整个管理体系上大量用年轻人,提出了百千万的人才工程计划,以前是三年培养一百个合伙人,一千个基层管理干部,招一万个大学生。
从今年开始百千万人才工程便成了每年百千万,今年要招可能超过一万五千个大学生,为什么?因为我们有很多合伙企业在发展,而这些新的年轻人有激情活力,带来了成长型。
● 找新赛道
我们是做农业食品的,很多领域已经过剩了,我们争取做得更好。但是我们发现新的赛道出现了,大家都说大数据,AI,好像跟传统产业没有什么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们经过认真的研究,下决心在大数据、智能制造方面下工夫,打造这方面的竞争力,把传统产业带上智能制造这样的武器,有这样的武器就有可能打赢,否则还是冷兵器时代不能战斗。
这几年我们加大了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引进、吸收,确实取得了不少的成就,比方说我们提出了“智慧城乡”的建设。我们在冷链物流上发力,组建合伙制公司,大概在全国三十几个城市布局,目标是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成为中国冷链物流头部企业,发现新赛道,蕴含着很多机会。
● 新科技
在智慧科技上下大工夫,在引进人才、培育人才上下工夫,建立了波士顿研究院,中国养猪、养鸡饲料转换研究院,建立了成都金融科技研究院,长三角金融科技研究院,跟相关机构合作。
同时,我们组建的兴旺银行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已经成为中国金融科技积极的参与者,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只需要平均40多秒的时间,就为六千多万人提供金融服务,而不良率低于千分之四。正因为这样,我们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认同,这就是依靠科技的力量。
● 社会责任
企业必须有社会责任,要有担当。当然,我们内部要热爱企业,为企业做贡献的同时,努力让员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行动。
五个新,新机制、新青年、新赛道、新科技和新责任,“五新”背后培育的是什么?转型后新的企业,所以我们的企业近几年进步很快,而且我从管理一线逐步退下来,一大批年轻人进步、成长了,成为公司的骨干。今天我们讨论新格局下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跟大家分享我的体会,不一定都适用。
邓锋:赚一时的钱和可持续赚钱完全不一样
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副理事长
北极光创投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 邓锋
我作为一个投资人,投资了15年,深深体会到赚一时的钱和可持续赚钱是完全不一样的事,站在企业的角度、投资人的角度都不一样。
可持续发展就很好,这也是投资的本质,能够找到可持续给我们带来利润的好的项目、好的企业来赚钱,这个心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今天的社会现象有很大变化,过去几年发展的很快,企业为了赚短期的钱,脱离了自己的传统业务,做一些脱实向虚的事,到股票市场赚点钱。结果当股灾到来的时候,企业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主营业务没有做好,很多企业都是这样的,背离了企业经营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本质。
做投资更是如此。风口投资,就是看到这个事来了,所有钱都冲过去,风口过去了怎么办?没有可持续怎么办?钱烧掉了,造成很大的社会浪费。
还有TO VC模式。看到一个企业也许能融资,这轮投了,下轮退出来,企业好坏无所谓。企业想我只要能够让VC给我投钱,根本不在乎企业未来是不是可以盈利。短期盈利,互联网企业可能不需要,但是长期盈利如果没有,商业本质就是错的。
投资、投机都是想赚钱,但做投资不是靠一时运气好赚钱,是靠怎样把投资的本质做好。投资的本质是把各种各样资源向先进的生产力倾斜,使得在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先进的生产力可以做得更好。如果站在更大的角度,投资对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重要意义,能够保证更好的遴选机制是好的企业、好的生产力,能够做得更好。
我是做风险投资的,要为风险投资说一句话,风险投资是今天中国经济发展很重要的投资力量。风险投资跟很多投资不一样,跟银行贷款也不一样,我们是股权投资的一种,用一块钱赚十块钱,在高投入、轻资产的行业里回报率很高,担风险很大。
凭什么回报率可以很高?做什么东西可以回报率很高?风险投资的关键词,我们投资的是创新。企业规模从小到大的成长还不是创新的事,但风险投资往往投资的是从零到一的创新,以小博大,放点钱进去,就可以赚的很多,但一定是在高速成长新的行业,一定有竞争壁垒的创新。如果没有竞争壁垒的创新是不行的。
创新有很多,可以有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用户体验创新,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组合创新,但必须要有创新。更重要的是创新的想法、理念、技术,最重要的还是创新人才,有了创新的人才,才能建成创新的体系,不断创新。
我们并不看一件事、两件事,到一个地方投资,更看重的是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怎么样,不断产生新的创新企业,不断有创新人才的出现,才是应该投资的地方。我们投资的本质,就是抓住创新。什么是创新生态系统,有哪些关键要素需要做好?
● 人才
人才是创新最重要的东西,投资就是投人,特别是早期投资。产品可以变,技术可以变,但是这个人是很难变的,人是最重要的投资方面。
我记得刚刚回国的时候,国内的公司连产品经理都没有,找CFO也很困难。今年已经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国家的千人计划,在中国的研究中心培养了很多高科技人才,吸引了很多海归回来,这方面有长足的进步。今天中国的创新创业越做越好的很大原因,是各个方面的人才都在不断进步。
但是如果把中国和世界上最有创新力的几个地区相比较,我们最大的差距也是人才方面。虽然我们有这么多进步,但仔细想想,比如跟美国硅谷、以色列比,我们的市场比以色列的大很多,但是我们的人还是有问题。好的方面是把人招来就可以了,但是难的方面不是这么简单,今天不能吸引全球最优秀的人才,而美国硅谷可以吸引全球最优秀的人才。
我个人的一个想法,希望引起政府的注意,大量地开放技术移民,甚至大量招收研究生、留学生,像当年很多留学生出国,对西方世界了解,今天应该让他们了解中国。除了创新人才以外,包括中美关系,中国跟全球国家的关系很重要的一环,也是防止老龄化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开放技术移民,大量招收人才。
● 资本
资本是很重要的,中国有很多风险投资的资本,但是这些资本去年碰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特别是人民币基金,有一个统计数据,去年中国人民币基金融资量比前年降低了35%,原因是很多人是富裕的企业家,由于资本市场的影响,企业业绩的影响,去年拿不出钱来。
如果没有资本,创新投资是没法做下去的,政府过去做了很多事情,包括引导基金,已经改变了从过去政府引导投向哪个行业、哪个企业,现在是跟市场化的社会资本合作,这是巨大的进步,使得投资变得更市场化。
但是即便给了市场引导基金,一般20%-30%,甚至70%、80%,还是融不到钱。我的建议是政府还要有更大的动作,有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了,包括北京市政府,一个是提高配比,引导民间资本向科技创新、早期投入,变得耐心投入,给予一些税收和返利的回报,这是今天虽然资本市场发展很快,但实际上对科技早期投资不够。
● 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政府去年下半年开始特别重视,包括降费减税,贷款给中小企业。很清楚的一点,企业是真正的创新主体。而在企业里,中小企业是创新主体。
政府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包括减税降费,包括贷款,也包括准入牌照,举一个例子,有很多准入非常严格的要求,但实际执行的时候又非常松,就变成了好的遵守规则的企业没法做,而不好的企业会通过欺骗的手段反而能进来。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政府现在也开始注意到了。
总的来说,发展很好的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是做好长期投资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