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百货公司Target、Kohl's、Macy's 和 Nordstrom在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中,均强调了美容产品势头的强劲。美国最大零售商沃尔玛也表示,化妆品及美容美发业务表现较佳,美容类零售商Ulta Beauty销售额更是同比增长了17%之多。
据IRI(市场调研公司)数据显示,美国市场中眼部、面部及唇妆销售额分别较以往增长2%、5%及12%。
美国正通过加息向全球转嫁通胀,这么快国内市场经济就恢复了,消费者购买欲望与能力又增强了?
事实好像又并不是这样。这些美国零售商似乎意识到了消费者正在减少非必需品的购买,在发布最近一个季度的财报后,纷纷大幅下调了今年的财务展望,唯独看涨美容
无独有偶,NPD集团7月份发布的调查中显示,在跟踪调查的14个非必需行业中,美容行业是唯一一个销售额上升的类别。美国第二大零售商Target也表示,家居、服装及电子产品销售额出现下滑,美妆产品以低速在增长。
当经济下行、人们对未来感到不安时,降低非必需品购买频率、减少外出次数、收缩开支一般才是比较常见的应对策略,而大部分的非必需品销售数据也确实如此,但是为何美容类产品销售额不减反增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现象——口红效应。
口红效应是一种有趣的经济学现象,当经济萧条时,消费者更愿意购买低价奢侈品而不是昂贵的奢侈品。奢侈品并不是必需品,购买者更多是为了取悦自己而非解决生存需求。在美国市场,口红曾被视为低廉奢侈品,所以往往经济不景气后,口红的销量反而会增加。这种现象也被称为“低价产品偏爱趋势”。
其实,这种心理也不难理解,虽然人们可能购买力下降且看衰未来收入市场,但是购物的欲望并不会凭空消失,购买替代产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安慰这种失落感。另外,在经济阴霾之下,人们往往更渴望逃避现实、进行释放,但是又明白要控制风险,所以会选择“小小放纵”。这种心理表现在市场中就是美容类目销售额的坚挺,当然如果是其他属性的人群,他们的“口红”可能就是咖啡、啤酒、电影,这些能令他们“愉悦”、“放松”的产品。
对于跨境商家来说,把握住用户心理才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行业爆品。面对“口红效应”,卖家也能通过制定合理的策略,推出自己品牌中的“口红”,在逆境中实现增长。
-
带有奖励性质的产品或更受欢迎
口红效应带来的畅销物品不仅仅是口红,还可以是其他一些带有奖励性质的非必需品。比如一些功能性饮料、甜品、香氛、游戏等,这些能令人有“享受感”及“放松感”的产品,借此为自己搭建一时的“象牙塔”。
-
廉价并不是最主要因素
虽然口红效应中,价格属于敏感因素,低价产品更受欢迎,但是也要注意该效应讲求的是一种心理满足,廉价往往并不是购买行为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更重要的是产品除了功能外,还能提供一种意义、一种情绪价值。这其实不仅是对产品的考验,也是对卖家自我营销能力的考察。
面临各种波动,中高产阶级抗风险能力更胜一筹,对物价的变化并不敏感,或许并不需要这类产品。然而低收入群体也有愉悦自我的权利,“口红效应”也就一直有存在的道理。但是无论卖家选择哪片市场,做好自身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才是持续发展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