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网消息:个人信息泄露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了。对于自己的信息被泄露,很多人都觉得无可奈何。这些泄露的个人信息究竟可以用来做什么?发垃圾短信?打骚扰电话?还是推销产品?事实恐怕要比您想象的严重得多。近期,一些观众反映:在他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有人竟然能够拿着他们的身份信息,做起了跨国的商品交易。
在上海嘉定区,记者见到了当事人李先生。李先生告诉记者,有人正在用了他的名义,大量从国外买东西。
李先生在海关总署查到自己名下的电商海淘记录。早在去年,李先生就从这些记录里,发现了异常。仅仅2017年,李先生就“被海淘”了40多次。这些消费记录,很多都让李先生觉得匪夷所思,这些是海外购买婴幼儿奶粉的消费,而李先生的孩子今年5岁,两年前就不喝奶粉了,家里完全没有对婴幼儿奶粉的需求。
而北京西城区的王先生,也刚刚经历了类似的事件。
这样的事情正在全国各地接连上演,广东的邹女士,被人冒用了20次。重庆的饶先生,被人冒用了26次。跟他们一样,在北京,在上海、在山东、在江苏、在浙江、在福建、在广东、在重庆,其他地方的网友也在纷纷控诉,自己的姓名和身份证号,被别人肆意盗用。个人跨境购物额度上限一年两万元
身份信息,咱们每个人都有。可盗用别人的身份去购物,打的又是什么算盘呢?在一份2016年的文件里,我们找到了答案。这是一份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出台的文件。
这上面的意思是:我们每个人在跨境电商上的海淘,单笔消费不能超过两千元,一年累计不能超过两万元。只要在限定额度之内,就可以享受相应的进口税收优惠,关税免征,增值税、消费税打七折征收。而超过了限额,这就属于对外贸易了,普通消费者无法再进行任何海外购物。也就是说,每个身份信息,其实都对应着两万元的海淘额度,一旦被别人冒名盗用,自己可用的就变少了。
《关于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的单次交易限值为人民币2000元,个人年度交易限值为人民币20000元。
漏洞百出的通关记录
身份信息被冒用,海淘额度被盗用,问题究竟出在了哪儿?我们来看一下电商海淘的一般步骤,首先由消费者在电商上购买产品,购买时需要提交个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电商将这些信息提交给海关,做通关申报;物流公司把货物运输到消费者手里。而在海关网站查询到的信息里,恰恰就包括了这些环节上的数据。
李先生在海关总署网站上查询到的通关记录,明细中,订购人姓名和身份证号码都是李先生的。而订购人电话,却“千奇百怪”。
这些所谓的订购人究竟是谁?是他们在盗用李先生身份进行海淘吗?
记者一连拨打了30通电话,接听的机主全都否认了自己购买过这些商品,更加否认冒用李先生的身份信息。这里的“订购人电话”找不到真实买家,那么这个“物流运单”能追查到有用的线索吗?
这张截图显示,送货的物流公司是天天快递,然而当我对物流编号进行查询时,却无法追踪到任何物流信息。再看这一笔海淘,物流公司是百世快递,同样查不到任何物流信息。这样的情况出现了多少次呢?这些,全部追查不到。
李先生名下的40笔海淘,只有这11笔可以查到物流信息,但查询结果却更加让人意外。
这个包裹被送去了河北石家庄。这个包裹被送去了黑龙江,这个包裹被送去了河北邢台,还有这个送到了江苏盐城,这个是江苏苏州,还有江苏常熟,广西南宁,广东惠州。
如果这些物流信息是真实的,那李先生就得跑到全国各地,去收快递。这让久居上海的李先生哭笑不得。
通记录漏洞百出,各种信息自相矛盾。怎么看都不像是真的。既然所有海淘消费者的个人信息,都是由电商上报给海关的。那么这些虚假信息,跟电商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呢?
记者对李先生通关记录上出现的电商,逐一进行查询。
这两笔海淘,电商名叫鹤山市四通跨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然而这家电商的购物网站,却怎么也打不开。
这是深圳前海新世纪公司的购物网站,同样也打不开。通关记录上的电商多半像这样,访问量稀少,甚至无法登陆。
而这家宁波九樱良品公司,是为数不多,网站可以点开的电商,但是记者并没有看到任何可以购物的界面,像这样的电商怎么会有人在上面海淘呢?记者决定前往这家电商,了解情况。
在不到二十平米的办公室里,只有一名工作人员。
记者尝试联系了通关记录里出现的多家电商,而对于这些通关记录为何会有假信息,他们却都三缄其口。终于在深圳的福田保税区,记者找到一家名为深圳深南大地的电商,他们向记者说出了这样的内幕。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购物网站难用,网上订单稀少都无所谓,因为他们完全不依靠这个平台赚钱。他们的主营业务其实是帮助一些公司,办理通关,相当于借壳给别人。
前来借壳的公司,会提供一些现成的买家信息,他们把这些买家,做成自己平台上的客户。这样一来,对于买家身份信息的真假,他们也无法辨别。那么,向电商提供买家信息的人,究竟是谁呢?在记者的追问下,另一位负责人说出了实情。
电商公司说,他们只是借出自己的壳,帮人通关。而掌握着这些假身份信息的源头,其实是跨境物流公司。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跨境物流公司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为了了解更多情况,记者加入了一个“跨境物流”的聊天群,群里经常有物流公司,在发布“电商清关”的服务广告,一些广告直白地写着:清关时“无需提供身份证”。
海关总署规定是这样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必须申报真实的买家身份信息。
那么,这种无需提供买家身份的物流清关服务,会不会就是我们要找的假信息源头呢?
原来,所谓的清关服务,其实就是帮客户“刷单”,制造假的通关信息,来上报给海关。为了证实自己公司的实力,他还给记者发来了所谓的“成功案例”。图片中这些货物已经全部完成了通关,相对应的信息,全是他们“编造”出来的。
串通电商公司作假订单,上报给海关不真实的购物信息,究竟是为了什么呢?记者立即动身前往广州,在广州郊区的一栋写字楼里,找到了这家公司。
相关人员告诉记者,整批货物进口,需要全额缴税,但是把这些货物化整为零,伪装成个人用户在电商上的购买,就可以逃避很大部分的税。他们就负责帮助客户化整为零,而这个过程,电话号码、物流数据都是伪造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可以提供假的订购人身份信息。
这么多的身份信息,究竟从何而来呢?
调查中,记者发现,利用个人信息,帮助进口贸易逃税,这样的操作已经不是个案了。这些物流公司甚至有专门的人负责搜集个人信息。
信息泄露新场景频现 如何监管?
只需要知道一个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再伪造电话号码和物流信息,就能轻而易举,偷走一个人的海淘额度。面对如此花样繁多、场景不断翻新的信息泄露,咱们的个人信息安全,到底应该如何保障呢?
徐凯律师,常年从事个人信息泄露相关的法律维权工作。当记者向他描述了当事人的遭遇时,他立即告诉记者,盗用他人海淘额度,即便没有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也是一种违法行为。
徐律师告诉记者,民法总则、网络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都明确规定了公民个人信息受到法律保护,经营者收集公民个人信息应该遵循正当、必要、合法三大原则。然而眼下信息泄露的最新变种越来越多,受害者常常陷入维权难的困境。
面对海淘额度被盗,这种信息泄露的新场景,监管部门如何主动出击?记者走访了常年研究外贸监管方面的专家。
专家表示,应当建立长效的信息安全机制,与此同时,对违法行为展开严厉打击。因为一旦海淘额度的盗用现象泛滥,贸易类货物大批量通过跨进电商涌入国内,将会影响进出口贸易收支平衡,更将直接影响普通消费者的海淘。
不仅个人信息被偷 还有国家税收
除了名字和身份证号码之外,收货人的电话、地址、物流信息都是伪造的。然而,就是这样假得不能再假的海淘订单,却能轻而易举通过海关,甚至演变成为大规模的逃税行为。
有这样一组数据,从2013年-2017年间,国家各部门出台的关于跨境电商的政策多达39份。政策鼓励下,仅2017年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就达到 3.6 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一,有机构预测,2018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将达到8.8万亿元。
制定海淘减税额度的政策,原本是为了鼓励跨境电商的发展,可眼下,海淘额度的相关政策正式实施刚满两年,有人就找到了这样一条渠道,利用他人的海掏额度,让不少本应全额缴税的外贸货物,蒙混过关,享受了“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的税收优惠。这样的黑色产业链,一方面,是对我们每个人信息安全的严重威胁,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