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大环境来看,外贸出口业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中,以一当十的一个,即使当下疫情期间,跨境电商行业依然涨势喜人,海外电商渗透率不降反增。
那么这些都是从宏观层面来看的,作为卖家选择跨境电商主要还是因为
1.汇率差,毛利高
拿近期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来看,1美元等于6.97人民币。
随便拿一个产品来举例子,比如去黑头八件套。
1688价格为银色套装价格为11元,亚马逊定价为9.99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大约是69.6元。这款套装的利润预估为58.6元。
不过这里只是大概预估,实际上在正式运营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多其他成本,比如头程物流费用、FBA费用、仓储费用、广告费用、平台抽佣等等,实际上的毛利润没有这么高,但是一切运作成熟后,利润真的很可观了。
2.国内电商饱和,增长乏力
1999年是国内电商元年,经过这20多年的发展,我们国内电商目前已经进入存量厮杀阶段,几乎已经没有增量了。电商平台的流量成本越来越高,小卖家获取流量举步艰难,品牌供应商和头部卖家占有大量资源,一大波中小卖家纷纷出逃。
总的来说,国内电商饱和,难生存,电商体系加速成熟,运营成本日益增大,产品利润低,低价竞争无利润。
3.政策支持,跨境市场散发活力
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支持引导作用,完善跨境电商服务体系,优化跨境电商发展环境,促进跨境电商持续健康发展,助力外贸转型和消费品质提升,国家以及各省市都制定了跨境电商利好政策。
(2020年以来国内跨境出口电商部分相关政策汇总)
不少19年跨境电商起步之时加入的卖家,现在已成为头部大卖,再加上种种跨境电商的优点,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入局。但是与国内电商相比较,跨境电商要更为复杂一些,对于不少买家来说还是有不少难点,想必下面谈到的,跨境卖家都经历过。
一、语言大坑
语言是沟通的重要工具,既然卖家想打入海外市场,就需要会当地的语言,具备与本地人沟通的基本能力。最重要的是卖家需要将网页、店铺里的各类描述翻译成多种语言,让各国的消费者能轻松的浏览网页、解读商品。
有些卖家为了降低成本和赶工期,通常会在价格和质量上进行妥协,甚至退而求其次采用Google等机器翻译,而机翻导致的直译、错译、漏译现象常见。低质量的翻译让买家无法弄清产品特点,无法产生信任,带来的是不断降低的下单率以及更多地投诉和退单,直接影响品牌产品信誉。
二 、跨境物流乌云笼罩
配送时间长、包裹无法全程追踪、清关障碍、破损甚至丢包,真的是跨境卖家的巨大绊脚石。下面几个典型例子来感受一下卖家的切肤之痛。
先来看看物流更新太慢的导致“整个人都斯巴达了”的卖家。
走中邮小包物流虽说便宜,但耗时,而且跟踪物流信息好慢。特别会碰到有些客户总是隔三差五就问,货到哪了?怎么还看不到更新?接着纠纷退款什么的都来齐,得用多少苦口婆心去安抚。有一次更搞笑,发货过去快两个月了,结果货被退回来了,问其物流说原因不明,结果跟客户协商,再次给客户寄过去,运费自然卖家这边给了。
三、破损丢包也是常态
因为有卖家做的产品是玻璃制品类的,运输过程经常容易破碎,但是也是碎得没完没了,发小包碎,发四大快递碎,层层改进包装还是难免一碎再碎~
甚至有时候遇上丢包这种事,只能让人哭笑不得。发美国的货件,物流显示妥投了,但是买家却没有收到货,因为被小偷给偷走了……
货物发走后是卖家最不可控的环节,从而遭遇的事情常常很“抓马”。
三、商品选择“糖衣炮弹”
有些商品看起来像个爆品,但它可能是个定时炸弹。选品不好卖是小事,有时它可能会让你吃上官司,也可能会让你赔上一大笔钱。最糟糕的情况是,你可能会被部分电商平台或第三方付款平台(如PayPal)永久性封号,以后再也无法申请或使用相关服务。
所以卖家选品的时候左顾右盼,既要小心翼翼避免侵权,又要注意灰色商品、剑走偏锋的冷门商品也不能卖、忽视本地化更是不可取。
就拿服装来说吧,服装是跨境的一个大类目,基本上很多跨境卖家都有涉及,但是欧美国家、东南亚国家的地域差异、文化差异、饮食差异的影响,欧美地区的身材和尺码和国内完全不同。
他们欣赏水平和眼光也都各有差异,由此就导致了跨境服装和传统服装本质的不同,很多跨境服装往往由于尺码等问题导致退货率很高。
参考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WW-XqaQ2BJ_TmJs8pjnvQ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