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视频稿】海信出海:霸屏欧洲杯只能算基本操作

远川出海研究
2021-07-08
76
shoptop 【建站扶持计划】

免订阅费,免费SEO与代建站,16大主流媒体免费开户

   立即查看>>

大数跨境
导读:赞助顶级赛事只是海信出海的招式之一,这个中国传统品牌凭借十多年的海外运营,把海信电视卖到了四十多个国家,全球出货量常年位居第三第四。这期视频就带大家看看,海信具体是怎么让品牌走出国门的。

01

2019年,本尼拍了这么一条广告,主角是海信电视,细心一点的观众呢可能会发现,广告里这台海信电视上播出的画面正是海信在欧洲杯拉的横幅广告。
啊打广告告诉大家我在欧洲杯打了广告,套娃手法一绝。
广告播出后呢就有国内粉丝说,卷福终于代言我买得起的东西了。的确,海信作为一个存在了几十年的国产品牌,可能给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传统,实惠,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但我要是告诉你,海信集团旗下不仅有国内的海 信、容声和科龙这三个品牌,还有海外的东芝电视,夏普电视,和欧洲 高端家电品牌Gorenje,你会不会对它刮目相看呢?
 
海信集团下属品牌
事实上,海信从2006年就定下了“ 大头在海外”的出海战略,目前海信电视在南非、海信系电视在日本都达到了市占率第一,全球市场彩电出货量也常年位居第三第四。
现在海信电视已经卖到了48个国家和地区,在7个国家设了研发中心和工厂,海外销售额占总营收的40%,悄咪咪的就成了出海老司机。
不过呢和我们上期出海专题不一样,上期讲的传音是国内卷不过巨头所以要出海,而海信呢已经连续十几年稳坐国内电视出货量的龙头,却依然早早决定要杀向海外。
所以今天的这期视频就带大家看一看,彩电龙头 海信为什么要出海,怎么出海,以及它的历程对中国企业出海有什么启示?

02

出海快谈,只谈出海,大家好我是国际组的周雪玲。
要回答海信为什么要出海,首先得来捋一捋国内彩电行业的发展历史。兴业证券把中国彩电分成了三个阶段:
从改革开放到2004年,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这种又厚又重的显像管电视,这种电视主导的时期,是中国家庭对彩电从无到有,所以产业迅速发展,各种品牌迅速崛起。
不过阶段的尾声,由于产能过剩,整个行业都陷入了价格战,打到最后中国北方几乎就只剩下海信这一个品牌。
而这种惨淡经营的情况一直到2004年才迎来转机,因为当时行业发生了技术替代,显像管电视被平板电视替代,平板电视中液晶屏又战胜了等离子,所以彩电需求迎来了新的增长。
不过呢这个阶段只是替换需求,市场增速已经远远比不上之前从零到一的黄金时代了,所以海信也在这个时期喊出了“大头在海外”的战略。
而2013年到现在,中国彩电企业迎来了一个集体出海的阶段,因为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内推出了家电下乡等等政策,把城镇的农村的彩电需求基本上一次性薅完了。
所以2013年刺激政策彻底退出之后,国内市场就陷入了持续低迷,只能寄希望于海外。
国内彩电行业收入逐渐降速
还有一点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当时有个说法说2013年是4k电视元年,我觉得嘛是厂家希望引起消费者的换新需求,同时单价也能卖得更贵一点。
但一到4k时代,国内和海外的市场差距就更大了,因为国内直到现在都很少4k影视作品,而海外呢2014年就有了4k的纸牌屋。
这幅图上是2017年世界各大区域高清电视出货量和高清资源的占比,中国出货量很大,但资源占比只有1/4,而亚太其他地区和北美都是反过来的情况,所以想要卖更高端的4k、8k产品就更需要出海了。
 
中国高清设备出货量大但缺少资源

03

好了,说完为什么,我们再来看怎么做。这里先说明一点啊,我们说的出海是指品牌出海,产品呢海信从1985年就开始给海外代工了,但做代工的利润肯定低于做品牌。
所以从2006年起,海信决定大头在海外的同时也就意味着要在海外做品牌。
那么海信品牌是怎么在海外做起来的呢?主要总结下来有三板斧:建立海外根据地,收购海外大品牌,还有成为顶级赞助商。
先来看海外根据地,海信目前在南美、非洲和欧洲总共设了5个工业园区,在欧美和日本设了9个研发中心,同时海外分公司陆陆续续开了54家,非常的重资产。
那么这种肉身出海的布局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海信一开始也不想直接肉身出海的,2004年海信和“代工之王”伟创力在欧洲合资成立了一个工厂,海信想的很轻松,只提供技术、品牌、标准这些比较虚的要素,最多提供个设备,让伟创力出人出厂房。
结果到了06年,伟创力突然有了新的梦想,和海信中止合作,改行做玩具去了。没错大家可以查一查,伟创力真的有过给乐高代工的历史。
 
所以呢海信就被逼得只能自己拉队伍建工厂,结果它很快又发现,欧洲的零售渠道非常强势,常常会提出20天交货的临时订单,工厂就必提前囤原材料。
但如果原材料价格下跌了呢,由于你品牌议价能力不够强, 只能被迫接受渠道商压价。
那你议价能力为什么不够强呢?因为你研发人员都在国内,怎么了解海外市场偏好,做出海外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呢?
所以这么一折腾,海信发现,研发、生产、销售必须一起进行。
尤其是欧洲、美国这种大市场,必须三块全都配齐,才能拥有供应链管理的能力、迅速反应的能力、和高品牌溢价的能力,所以才有了现在世界地图上一个个小圆点。
接着再来看海信买公司。
2015年起,海信开始收购海外知名企业,按时间线依次是夏普电视在美洲的品牌使用权和在墨西哥的工厂、以及东芝电视全球40年的品牌授权和95%的股权、还有欧洲高端家电品牌Gorenje和它旗下的高侈家电品牌ASKO。
大家可以去搜搜后面两个牌子的价格啊,我反正看了之后感觉打工更有力量了。
 
话说回来,这几大品牌本身在国际上都有比较高的知名度,而且在本地都有生产基地,所以通过这几次收购,海信能缩短自身在海外培育品牌的时间,顺便解决了关税和物流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不过这几笔收购案在当时还是惹了不少争议的。最典型的就是花4亿人民币买东芝,因为有人说东芝卖身的时候只剩个品牌的壳,连最基本的面板产线都没有,所以认为海信被坑了。
但事实上正好相反,品牌比面板重要得多。电视行业有一个微笑曲线的说法,就是你生产面板和组装电视的环节其实都是低附加值的。
除非你能像LG三星做出差异化来,否则就像国产面板巨头京东方,上市20年,投入几千亿,股价还在原点徘徊。
而更上游的基础材料呢,就是玻璃基板、液晶材料等等核心部件,主要还是被康宁、旭硝子这些海外企业垄断的,所以与其往上游的面板走,不如往下游的品牌渠道走。
 
面板与整机附加值都较低
因此海信对夏普、东芝、Gorenje这几家公司的收购,基本上都是冲着品牌渠道去的,现在呢东芝和Gorenje已经扭亏为盈了,夏普呢虽然中间吃了一场官司,但是好歹后来赢了,现在工厂的效率也大幅提升,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
不过来到最后这个部分,就是打广告这块,我目前很难给它的效果下定论,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海信做了什么:2014年海信赞助了F1锦标赛第一站澳大利亚站,接下来两年分别赞助澳网公开赛和澳大利亚板球联赛,效果就是海信在澳大利亚的电视销量2016年一度超过三星成为市场第一。
尝到甜头之后,海信的赞助开始加码,2016年赞助欧洲杯,2018年赞助世界杯。
上个月正好又开始踢欧洲杯了,不知道熬夜看球的小伙伴有没有注意到海信的存在感,反正海信是生怕大家不知道,已经连夜发通稿宣布自己由于赞助欧洲杯,在欧洲五国销量翻两倍了。
 
的确啊,赞助是会带来品牌认知的迅速提升,比如2016年欧洲杯踢完之后,益普索的调研数据就显示,海信的品牌认知度在英法德意等等几个主要的欧洲国家都翻了一倍。
那为什么我还说这块的效果很难下判断呢,因为一时赞助只能一时爽。
像2016年前一连串澳大利亚的赛事赞助让海信冲上了第一,但是之后再也没有那么大级别的赞助,相应的,海信在澳洲市场的市占率已经跌出了前五。
所以呢,药不能停,可惜赞助又是个天价药,2018年世界杯赞助和配套营销,海信总共花了大概10亿人民币,要知道它前一年净利润才不到十个亿,所以这一笔花下去,2018年净利直接缩水60%。
 
不过从它继续赞助明年世界杯的决定来看,在海信眼里,这条路还是划算的。

04

其实这种顶级赛事的赞助商阵容,可以说是全球经济格局的一个缩影。上世纪80年代,日本超越苏联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日本的消费电子产业也开始大举进攻全球市场。
相应的,从1982年到2002年的6届世界杯,佳能、精工、东芝三家日本消费电子企业都是常客,富士、JVC这两家巨头更是一次也没落下过。
但是后来随着经济崩盘,日本消费电子产业的产值在2000年达到顶峰,2002年之后的世界杯,就只有索尼这一家日本企业独自奋战了。
1992-2014年FIFA赞助商列表
而到了2018年,世界杯赞助商再无日本企业,中国公司则占了三分之一。
 
这个现象的背后,是中国经济不断发展,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而不止是商品正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可能一开始,我们看到中国品牌出现在国际场合会感到新奇,甚至会本能的感觉浪费钱。
但是随着中国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我们会看到更多中国的品牌,中国的元素,展现在世界面前,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崛起的必经之路了。
【声明】该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大数跨境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大数跨境观点或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contact@10100.com
远川出海研究 讲好中国企业出海故事
总阅读27.4k
粉丝0
内容307
咨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