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社群精选】让中国人在国外吃上正宗中餐有多赚钱?

远川出海研究
2021-07-28
227
shoptop 【建站扶持计划】

免订阅费,免费SEO与代建站,16大主流媒体免费开户

   立即查看>>

大数跨境
导读:切利基市场才是小企业的王道

大家好,我是远川国际组的组长奥特快。

在本期出海社群精选中,我们给大家带来的几条内容分别是:

1.

@周雪玲:一个鲜有人切入的利基市场——让中国人在国外吃上正宗的中餐 

今天看到了一个美国的创业案例,切小众市场快速启动,感觉很适合分享给大家。

案例叫Chowbus,一个专门点正宗中餐的外卖软件,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在芝加哥的冰天雪地里突然想吃中餐,但外卖软件上只有美式中餐,从而发现的机会。

我在DC上学的时候就对这个需求深有体会。DC还是有几家正宗中餐的,但这种餐厅老板都比较傲娇,或者对UberEats这种大平台不信任,不会接入外卖平台。

所以你要点他们的外卖首先得知道这家店、知道他们的联系方式、同时知道菜单(从不指望接线小姐姐能有报菜名的耐心),并且外卖费也不便宜,毕竟是自己员工做配送,一趟可能还就只送你这一单。

那Chowbus是怎么解决痛点的呢?Chowbus的优势之一是创始人是中国人,挨家挨户找中国餐厅老板做冷启动,有餐厅同意接入后“找了一堆朋友下订单”(换别的餐饮可能不现实,但想想留学生群里大家平时嗷嗷待哺的样子,有正宗中餐外卖还不立刻一呼百应),于是别的餐馆看到成功案例后也愿意接入了。

接入之后帮店家做数字点单系统,这套系统在国内的餐饮业已经非常成熟了,可以碾压那些只提供扫描菜单的平台。

配送采取的是shuttle途径几个固定的取货点,消费者在指定地点取货。方便的确是没那么方便了,但这样能做到配送费只收1美元(UberEats的配送费跟你拼车去店里差不多),在写字楼多的大城市很成功。

这两天在看奥老师极力推荐的《华与华方法》,开篇就写道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解决社会需求,企业的利润来自于提供了解决社会需求的新方法。

而最小单位的社会需求,可能就是我们自己的需求,尤其是身在海外时,会体会到作为海外华人的需求。这早已不是一个小众群体,足够诞生出成功的企业了。

2.

@吴翠婷:有关一带一路和互联网出海的一点感想

昨天读到一篇昆仑万维高管方汉的采访,其中提到了昆仑万维做“出海”的两点重要原因:一是全球化红利,将中国互联网模式推广到其他地区非常有优势;另一个是符合“一带一路”政策。

前一点很好理解,“copy from china”已经是一股潮流,而且也有了sea这样模式几乎照搬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成功案例。中国互联网已经进入强监管时代,未来,一些中国过去“先进”如今已不再适应的打法,可以换个地方玩。

第二点,我是在一个又一个出海案例中体会到的。

“一带一路”的一个核心点是“基建能力输出”。

很多产业的“出海”都有赖于对象国家基建能力的提升。比如移动互联网,出海目的地除了看当地人均GDP几何,更看当地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渗透率增长趋势怎么样,如果当地市场流量还便宜,那就是很值得“垦荒”的地方。互联网渗透率的提高,其实就和基建息息相关。我之前做过有关印尼电商的研究,发现印尼近年促进电商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加大光缆线路铺设。

而更进一步,具体到电商,那么除了电信光纤,物流基建的提升也成为必要条件。中国这些年在海外各种修高速,造码头,建铁路。中欧班列现在正讨论是否能把电动车运到欧洲去。再过20年,非洲的铁路网估计都要被“中国造”包圆了。这些条件,正在帮助一带一路沿线成为新的互联网蓝海。

所以,连资本也说要跟着“一带一路”走。因为我们看到了中国怎样通过大力基建,造就了今天的超高互联网渗透率和超低包裹批发成本(0.4美元以下)。“一带一路”带去了基建,也会把基建兴起后的欣欣未来一起带过去。

正如社群里一位朋友总结的,“中国要做亚非拉整体实现工业化的核心供应商和建设者”。“输出基建”只是第一步,“输出发展”才是最终。因为就像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打开中国市场时期望的那样,一个繁荣的中国有利于中美的共同繁荣。一个富有的14亿人口大国,其购买力可以持续推动世界经济。而如今,中国去往亚非拉建设的逻辑也一样。

3.

@奥特快:在一个新的政治经济学周期起点,推荐大家看看描述1950-1980年代的世界的书。

昨天跟人讨论问题时提到最近说的比较多的“共同富裕”问题,从反垄断到教育医疗等各方面的措施,背后的逻辑起点都与此相关。而且不仅仅是这边,太平洋对岸的那家也在做类似的事,只不过修辞不同。这边“需求侧”、“共同富裕”,那边叫“进步主义”(同样也是抑制科技巨头 and 缩窄贫富差距)。

去年年底我就在提一个观点,这1-2年将是全球范围内一个新的政治经济学周期的开始,且持续时间至少20-30年。某种意义上讲,未来二三十年的各方面情况会很类似于1950-1980年代。

要了解那个时代的情况,可以看看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对1930-70的美国社会全景的描述十分细致(虽然这本书有点老生常谈);如果想与经济/市场贴得更近,可以参考赫伯特斯坦《美国总统经济史》、《美国财政革命》,或者罗伯特黑泽尔《美联储货币政策史》。

4.每周一期的顶尖智库翻译,本期的两篇报告分别关欧盟对华战略以及联储官员对货币政策的展望,以下是引言,翻译的全文请在星球中查看:

随着中国经济体量逐渐扩大,中美博弈日益加剧。那么,斡旋于中美之间的欧盟,是怎么看待中国的呢?查塔姆研究所的报告认为:

1.欧盟对华政策很大程度上由经济利益驱动。对于大多数欧洲经济体来说,中国已经是廉价制造业的主力生产基地,暂时还不是重要的出口市场,但未来前景无量——中国有一个拥有庞大中产阶级消费者的潜在市场,这对法国、意大利和瑞士等国的奢侈品生产商,德国的汽车制造商以及众多的欧洲制药公司,都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2.欧盟的对华政策往往由较大的成员国(尤其是德国)来决定。一方面,许多欧盟成员国太小,无法在对华政策上花费太多精力,另一方面,中德之间的经济联系,要比其他任何欧盟成员国都要深厚,中国市场对德国的工业部门尤为重要,而德国的对华直接投资规模,甚至高于排在其后的5个欧盟成员国对华FDI的总和。

3.迄今为止,“不选边站”的对华政策在欧盟内部还没有引起特别大的争议。欧盟希望能在全球秩序中扮演中美之间中立的“第三支柱”,而欧盟现在还暂时能保持这种中立性,不必在中美之间做出选择。

4.欧盟是追求“战略自治”的,不一定总跟美国走。这意味着欧盟希望能保持必要时自主决策的能力,因此,欧美在中国问题上会更加难以达成合作,因为大西洋两岸在对华议题上的合作,很大程度上是欧盟在回应美国。

第二篇报告是日经亚洲对两名美联储前副主席的采访。美国通胀已经从星星之火烧成了熊熊烈火,物价上涨是否会失控?美国经济的复苏会不会昙花一现?两名前任高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1.两名前副主席都认为,虽然高增速不太可能维持太久,但是美国经济还会持续增长一段时间,而且没有显著放缓的风险;

2.美国消费者的需求还未被完全释放,Alan Blinder认为通胀是短暂的,但它可能还会持续五、六、甚至八个月;

3.Donald Kohn提示,虽然美联储希望将2022-2023年的通胀控制在略高于2%的水平,但实际通胀可能有高于目标的风险;他同时提到,2023年开始加息是一个非常合理的预期;

4.Alan Blinder认为美联储会立即taper,但减少购买并不是彻底不买,本质上还是在对经济踩油门,而不是踩刹车;Donald Kohn认为taper的时点可能会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因为美联储还要再等待更多来自就业市场的信号;

5.两名前副主席都认为美联储有落后于经济形势的风险。

【声明】该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大数跨境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大数跨境观点或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contact@10100.com
0
0
远川出海研究
讲好中国企业出海故事
内容 307
粉丝 0
咨询
关注
远川出海研究 讲好中国企业出海故事
总阅读34.4k
粉丝0
内容307
咨询
关注